古诗 | 采桑子 赠王姑 |
朝代 | 元代 |
作者 | 王吉昌 |
释义 | 采桑子 赠王姑原文性弘定慧空消息,虚谷传神。无象天真。 拍塞乾坤貌至纯。 历年无碍圆明相,不变长春。 祖意明伸。 阴粹阳精身外身。 诗词问答问:采桑子 赠王姑的作者是谁?答:王吉昌 王吉昌采桑子 赠王姑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定慧定学与慧学的并称。定,禅定;慧,智慧。《法华经·序品》:“佛子定慧具足。” 唐 刘长卿 《送薛据宰涉县》诗:“既将慕幽絶,兼欲看定慧。”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古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而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而定?”参见“ 三学 ”。 消息(1) 情况报道 消息灵通人士 (2) 音信 杳无消息 虚谷虚谷(1823-1896) : 清代画家。僧人。俗姓朱,名怀仁,出家后,法名虚白,字虚谷,号紫阳山人,安徽新安(今歙县)人。早年任清军参将,后于九华山落发为僧。善画人物肖像、花鸟山水,冷隽清新,为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传神指生动逼真地刻划出人或物的神情 无象(1).失去常态、常道。《左传·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杜预 注:“言国无道,则灾变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颖达 疏:“若国家昏乱,无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选·王粲<七哀>诗之一》:“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洛 既燎烟, 函崤 没无象。”一本作“ 无像 ”。 (2).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管子·幼官》:“备具胜之原,无象胜之本。” 赵守正 注:“无象,指军行隐蔽,使人们看不到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譬若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 唐 张九龄 《请东北将吏刊石纪功德状》:“观变早於未萌,必取预於无象。”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兀坐冥搜,求声於寂寥,写真於无象。” (3).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南朝 梁 沉约 《雅乐歌·諴雅之一》:“怀忽慌,瞻浩荡……出杳冥,降无象。”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道行无跡,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治道初无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下:“ 吴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钝翁 记其数诗,有云:‘……有形皆是假,无象孰为真?悟到无生地,梅花满四邻。’” 天真(1) 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 (2) 引申为单纯、朴实、幼稚;头脑简单 不要太天真,以致相信这些政客的每件事 天真的女孩 天真似五岁的小孩 拍塞充满;充斥。 宋 欧阳澈 《小重山》词:“懵腾醉眼不禁秋,追旧事,拍塞一怀愁。” 元 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 勉斋先生 曰:‘两篇皆是言阴阳。前篇是説横看底,后篇是説直看底……此理拍塞,无一处不周,无一物不到。’” 元 柯丹邱 《荆钗记·会讲》:“胸中拍塞书五车,舌底澜翻浪千尺。”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狂言试倾倒,拍塞已满胸;君方贾餘勇,逸气凌 崆峒 。” 乾坤(1) 天地 扭转乾坤 (2) 男女 历年(1) 历法上的年 (2) 过去多少年 历年的积累 无碍(1).没有阻碍;没有妨碍。 汉 扬雄 《法言·君子》:“子未覩 禹 之行水与?一东一北,行之无碍也。君子之行,独无碍乎?”《红楼梦》第四一回:“有木头的杯取个来,我就失了手,掉了地下也无碍。” 茅盾 《色盲》三:“﹝ 林白霜 ﹞毫无瞻顾地钉住说:‘如果你觉得告诉我是和 赵筠秋 无碍,还是请你直说罢!’” (2).佛教语。谓通达自在,没有障碍。 南朝 梁简文帝 《 * 颂》:“我有无碍,共向圆常。” 宋 朱松 《书永和寺壁》诗:“道人法力真无碍,解遣龙孙吐浪花。” 圆明(1).指圆镜明亮光洁。 唐 白居易 《以镜赠别》诗:“月破天闇时,圆明独不歇。” (2).佛教语。谓彻底领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今产太子,当证三菩提,圆明一切智。” 宋 沉辽 《代人上杭守赵资政生辰》诗:“至诚无隐蔽,妙识造圆明。” 不变(1) 常用于诗或古文,可以意味不变的恒常性或稳定性 尔不变,余亦不变 (2) 使…不发生不合心意的改变 现在的税额不变 (3) 使 不再改变 使一切未解决的问题…十年不变,在此期间将共同努力寻求永久的和平解决的办法 长春中国东北的城市,吉林省省会,面积18,881平方公里,人口570万(1982) 祖意(1).祖师的心意。 唐 李山甫 《赋得寒月寄齐己》:“高谢万缘消祖意,朗吟千首亦师心。” 宋 范成大 《仲行再示新句复次韵述怀》:“神仙懒学古, 浮丘 祖意慵。” (2).指仿效他人诗文的含意。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六》有《〈沉园〉诗祖意》,谓 宋 陆游 《沉园》诗仿 唐 妓 徐月英 《送人》诗意。《光明日报》1982.7.11:“笔者以为‘何瓦琴句’的上联,祖意于 三国 虞翻 的一段话。” 阳精(1).指太阳。《礼记·月令》“月令第六” 唐 孔颖达 疏:“月是 * ,日为阳精。”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天为积气,地为积块,日为阳精,月为 * 。” 清 黄鷟来 《赠陈省斋》诗之三:“ 荆卿 适 秦 时,白虹贯阳精。” (2).指玉。《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 汉 郑玄 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 孙诒让 正义:“《易·説卦传》云‘乾为玉’,故为阳精。《 * 通义·考黜篇》云‘玉者德美之至也’,故为阳精之纯者。” (3).指山。《公羊传·成公五年》“为天下记异也” 汉 何休 注:“山者,阳精,德泽所由生,君之象。” (4).指传说中的龙。《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惟以梳为枇耳”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管辰 《管辂别传》:“是以龙者阳精,以潜为阴,幽灵上通,和气感神,二物相扶,故能兴云。” (5). * 。《说郛》卷七四引 南朝 齐 褚澄 《褚氏遗书·受形》:“男女之合,二精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衝。” (6).指上天之神。《说郛》卷七六引 宋 储泳 《祛疑说》:“盖天地之间,惟阴阳耳。天地者阴阳之祖也。神者,天之阳精,鬼者,地之阴气。” 身外身佛教语。指由正身变化产生出来的身体。 明 俞弁 《逸老堂诗话》卷上:“似僧有髮,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西游记》第二回:“ 悟空 见他兇猛,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叫一声‘变!’即变做三二百个小猴,周围攒簇。”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