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十五拍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文天祥 |
释义 | 十五拍原文寒雨飒飒枯树湿,坐卧只多少行立。青春欲暮急还乡,非关使者徵求急。 欲别上马身无力,去住彼此无消息。 关塞萧条行路难,行路难行涩如棘。 男儿性命绝可怜,十日不一见颜色。 诗词问答问:十五拍的作者是谁?答:文天祥 文天祥十五拍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飒飒形容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 秋风飒飒 寒雨飒飒 枯树凋枯之树。 汉 焦赣 《易林·小畜之蛊》:“寄生无根,如过浮云,立本不固,斯须落去,更为枯树。”《晋书·王羲之传》:“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五:“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树湿。” 元 虞集 《画枯木赋》:“夫谁画此枯树兮,临不食之散泉。” 明 刘基 《彭泽阻风》诗:“枯树掛崖眠復起,老藤牵石坠还留。” 杨朔 《蚁山》:“蚂蚁时常借着一段砍剩的枯树桩子做梁架,一点一点衔着土粒往上垒。” 坐卧坐和卧;坐或卧。常指日常起居。《汉书·杜周传》:“ 延年 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坐卧皆易其处。”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独居不御酒肉,坐卧泣涕霑衣。” 唐 李颀 《题璿公山池》诗:“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閒房春草深。”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十二:“有一小楼,面山,楼中置笔砚,弟偷闲暂坐卧於是。” 多少(1) 指量度或数量大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你有多少钱 (2) 或多或少;未特别指出的或未确定的东西(如数量或价格) 按多少钱一里收费 (3) 稍微 天气多少有些变化 (4) 疑问代词 (5) 问数量 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水浒传》 (6) 表示不定的数量 最后终于写出来了——作了多少努力,得到了多少欢乐,只有这位业余作者才知道 行立行走站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识量》:“ 长安 中, 説 ( 张説 )修《三教珠英》,当时学士亦高卑悬隔,至於行立前后,不以品秩为限也。”《旧唐书·宪宗纪上》:“如有朝堂相弔慰及跪拜;待漏行立失序,笑语諠譁;入衙入阁,执笏不端,行立迟慢……每犯夺一月俸。” 明 李贽 《荀卿李斯吴公》:“能自立者必有骨也。有骨则可藉以行立;苟无骨,虽百师友左提右挈,其奈之何?” 青春(1) 青年时代 壮丽的青春 (2) 也用于比喻 百年老厂恢复了青春 (3) 指少年、青年人的年龄 青春几何 (4) 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葱色,所以春天称青春 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还乡返回乡里。《南史·刘之遴传》:“ 武帝 谓曰:‘卿母年德并高,故令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老弟,你这年纪正好给朝廷出力,为什么倒要告退还乡。” 闻一多 《红烛·太阳吟》诗:“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反转方向。乡,通“ 向 ”、“ 嚮 ”。《庄子·渔父》:“顾见 孔子 ,还乡而立。” 非关不是因为;无关。 唐 宋之问 《燕巢军幕》诗:“非关怜翠幕,不是厌朱楼。” 明 刘基 《张子英闲止斋》诗之三:“筑室在城市,而无闤闠声。非关远人世,虑涤境自清。” 清 李渔 《奈何天·伙醋》:“非关今日面皮娇,祇为当年舌太饶。” 使者(1) 受命出使的人,泛指奉命办事的人 欢迎来自亲密邻邦的友好使者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 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2) 比喻带来某种信息的人或事物 南国的人们也真懂得欣赏这些春天的使者。——《花城》 徵求1.征收;求索。《穀梁传·桓公十五年》:“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徵求。” 唐 杜甫 《又呈吴郎》诗:“已诉徵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宋 秦观 《进策·论议上》:“故 杨炎 变之以为两税之法,已而盗起兵兴,征求无节,法又大弊。” 明 何景明 《冬雨率然有二十韵》:“徵求皮肉尽,枯骨待削剥。”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入相奇缘》:“性贪黷无厌,徵求财货,皇皇如不及。” 2.征召访求;征询。《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夷》:“先以詔书告示三郡,密徵求武士。” 唐 高适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幸逢明圣多招隐,高山大泽徵求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宋氏 徵求,力倍功半。”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杼山集牒》:“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徵求焉。” 巴金 《家》三十:“ 觉新 也奉了祖父的命令来征求 觉民 的意见。” 3.犹征逐。谓交往过从。 明 陈子龙 《分咏西京杂记得新丰》:“忆昔初从 丰 沛 游,少年屠狗相徵求。” 上马(1) 骑上马背 那个竞技场骑手腾身上马 (2) 比喻某个重大工程项目或工作开始进行 他承包的工程明年开春就上马 (3) 指领导者指挥者上任 丁浩上马以来,单位的经济效益比原来大有好转 无力(1) 没有力气 四肢无力 (2) 没有力量 无力解决 去住犹去留。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唐 司空曙 《峡口送友人》诗:“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霑巾。” 庞树柏 《鹣鹣引为邑中贞烈严毛氏作》:“此心似磐石,去住终难移。” 彼此对称词。指你我、双方,那个和这个 彼此错杂。——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军中之将,各有彼此。——《资治通鉴》 消息(1) 情况报道 消息灵通人士 (2) 音信 杳无消息 关塞(1).边关;边塞。《墨子·号令》:“数使人行劳赐守边城关塞、备蛮夷之劳苦者。” 唐 杜甫 《伤春》诗之一:“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一个世情懂得很透的老人,在关塞一带住过很久,知道 汉 人的生活和感情,更懂得 匈奴 百姓的生活和感情。” (2).指 函谷关 和 桃林塞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 关 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迫於 董卓 ,远隔 关 塞 ,不知存否, 幽州 牧 刘虞 ,宗室贤儁,欲共立为主。” 胡三省 注:“ 关 塞 ,谓 函谷关 、 桃林塞 也。” 萧条经济成长退缩 经济萧条 行路难(1).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 唐 杜甫 《宿府》诗:“风尘荏苒音书絶,关塞萧条行路难。”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诗:“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晋书·袁山松传》:“初, 羊曇 善唱乐, 桓伊 能挽歌,及 山松 《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 陈去病 《少年行》之三:“劝君莫诵《行路难》,劝君莫復居 长安 。” 行路路人,在路上行走的人 骨肉为行路。——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难行(1).不易做到。《韩非子·八经》:“法之所外,虽有难行,不以显焉。” (2).行走困难;不易前进。 唐 韩愈 《江汉答孟郊》诗:“流沙信难行,马足常往还。”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共有三十餘滩,石大滩险难行。” (3).佛教语。犹苦行。修行时身心所受的磨炼。《说郛》卷八五引 宋 张商英 《护 * 》:“何独至於佛而疑之,旷大刼来修难行苦行,成等正觉,为圣中至圣。” 男儿(1) 男子汉 男儿有泪不轻弹 (2) 指丈夫 性命指生物的生命 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 偷性命。——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身心性命。——清· 刘开《问说》 可怜(1) 值得怜悯 露出一副可怜相 (2) 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 可怜的家产 十日(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日, 尧 命 后羿 射落九日。《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墬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 羿 毙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尧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万国赤子鱼头生。女於此时若食日,虽食八九无馋名。”参见“ 十日并出 ”。 (2).十干所表示的日子。《周礼·春官·冯相氏》:“ 冯相氏 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预 注:“甲至癸。” 唐 韩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国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数穷六十,其将復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为历。” 不一(1) 不一致,不相同 意见不一 (2) 有差异,质量不同 质量不一 (3) 旧时书信末尾用语,表示不一一详说 见颜犹见面。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久闻道德,切思见颜。”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