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孟浩然 |
释义 |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原文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诗词问答问: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的作者是谁?答:孟浩然 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高士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脱世俗的人,多指隐士 吾闻鲁连先生, 齐国之高士也。——《战国策·赵策》 征君征士的尊称。《后汉书·黄宪传》:“友人劝其仕, 宪 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徵君。” 晋 皇甫谧 《高士传·韩康》:“亭长以 韩徵君 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 五代 张观 《过衡山赠廖处士》诗:“未向 漆园 为傲吏,定应明代作徵君。” 清 戴名世 《李烈妇传》:“其曾大父曰 钟元 ,在 明 天启 、 崇禎 间,以气节名於时,屡被徵召不出,天下所称 孙徵君 者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中国 是隐士和官僚最接近的,那时很有被聘的希望。一被聘,即谓之征君。”参见“ 徵士 ”。 田园(1) 田地与园圃 (2) 农村;乡下 (3) 描绘或表现村民生活的,尤其是以理想化和习俗化的手法 田园诗 田园文学 皇人(1).帝王的亲族。《穆天子传》卷五:“黄之池,其马歕沙,皇人威仪;黄之泽,其马歕玉,皇人寿穀。” (2).道家称 泰壹氏 为皇人。 宋 罗泌 《路史·前纪三·泰壹氏》:“ 泰壹氏 ,是为皇人,开图挺纪,执大同之制,调大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 唐 韦渠牟 《步虚词》之七:“应须絶巖内,委曲问皇人。” (3).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西山经》:“ 皇人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 何为为什么,何故。《国语·鲁语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江河百谷,从何处生?东流到海,何为不溢?” 唐 韩愈 《琴操·履霜操》:“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向为堂,读书其中,名之曰‘杂庸’。或曰:‘昔 司马相如 卖酒 成都 市,身自涤器,与庸保杂作。子何为其然?’” (1).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稷 ﹞闻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为者邪?’”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子产》:“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孙 何为?’ 子产 曰:‘説也。’” (2).是什么。《后汉书·何进传》:“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 唐 徐夤 《人事》诗:“平生生计何为者?三逕苍苔十亩田。” 栖栖亦作“栖栖”。1.忙碌不安貌。《诗·小雅·六月》:“六月栖栖,戎车既飭。” 朱熹 集传:“栖栖,犹皇皇不安之貌。”《论语·宪问》:“ 丘 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而乃自西徂东,席不暇温,欲慕 孔 墨 栖栖之事。” 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诗之十五:“谁念东山客,栖栖守印床。” 宋 王安石 《哭梅圣俞》诗:“栖栖 孔 孟 葬 鲁邹 ,后始卓犖称 軻丘 。” 黄节 《沪江重晤秋枚》诗:“重逢莫作蹉跎语,正为栖栖在乱离。” (2).孤寂零落貌。 唐 白居易 《胶漆契》诗:“陋巷飢寒士,出门甚栖栖。” 宋 范成大 《潺陵》诗:“春草亦已瘦,栖栖晚花少。”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君不见,栖栖穷巷孤寒儒,此时此际如苦荼。” 问津打听渡口,引申为探求途径或尝试 使子路问津焉。——《论语·微子》 遂无问津者。——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 中年(1) 人生的一个时期,一般指40—65岁,也有指35—55岁 人到中年 (2) 中期 废丘荒废的土丘。 清 汤潜 《广陵杨花篇》诗:“风流千古 隋 天子,回首 雷塘 只废丘。” 上国(1).指国都以西的地区。《左传·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简上国之兵於 宗丘 。” 杜预 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 (2). 春秋 时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与 吴 楚 诸国相对而言。《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吴子 ﹞使 延州来 季子 聘于上国,遂聘于 晋 ,以观诸侯。”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上国,中国也。盖以 吴 辟在东南,地势卑下,中国在其上流,故谓中国为上国也。”《国语·吴语》:“ 越 灭 吴 ,上征上国。” 韦昭 注:“上国,中国也。”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3).外藩对帝室或朝廷的称呼。《后汉书·陈蕃传》:“夫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应分土,藩屏上国。” 李贤 注:“上象四七,谓二十八宿各主诸侯之分野,故曰下应分土,言皆以辅王室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鹘可汗文》:“抚有九姓,制临一方,气吞诸戎,名播上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惟 布达拉 一区,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华夏 ,故 吐番赞普 都之,以鞭挞四夷,抗衡上国。” (4).指京师。 南朝 梁 江淹 《四时赋》:“忆上国之綺树,想 金陵 之蕙枝。”《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诸侯子孙专地。” 胡三省 注:“时藩镇窃据,自比古诸侯,谓京师为上国。”《红楼梦》第四回:“ 薛蟠 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来送妹待选,二来望亲,三来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只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风尘(1) 比喻旅途的艰辛劳累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杜甫《赠别贺兰铦》 风尘仆仆 (2) 比喻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 风尘知己 (3) 旧指娼妓生涯 沦落风尘 欲事男女 * 之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科诨》:“人间戏语儘多,何必专谈慾事?即谈慾事,亦有‘善戏謔兮,不为虐兮’之法。” 明主贤明的君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史记·刺客列传》:“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他原是 妲己 的舅公的干女婿,做着祭酒,因为知道天命有归,便带着五十车行李和八百个奴婢,来投明主了。” 孝思孝亲之思。《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毛 传:“则其先人也。” 郑玄 笺:“长我孝心之所思。所思者其维则三后之所行。子孙以顺祖考为孝。”《魏书·孝感传·赵琰》:“年餘耳顺,而孝思弥篤。”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谢赐筵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永怀先烈,务广孝思。”《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只你一点孝思,就是天地也感格的动了。” 老亲(1) 结为亲戚时间较长 都是老亲旧邻的,还用什么客套 (2) 年老的双亲 归来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炎夏酷热的夏天 炎夏盛暑 耕稼泛指种庄稼。《孟子·公孙丑上》:“﹝ 舜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 宋 曾巩 《请择将益兵札子》:“古者兵出於农,故三时耕稼,一时閲武。” 不及(1) 不如,比不上 不及50几年前 (2) 赶不上,来不及 躲避不及 后悔不及 (3) 够不上 (4) 未被接近 作为对风采的描绘…,这部书是其他任何书都不及的 扇枕见“ 扇枕温席 ”。 采芝秦 末有四皓 东园公 、 甪里先生 、 绮里季 、 夏黄公 见 秦 政苛虐,乃隐于 商雒 ,曾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疗飢。 唐 虞 世远,吾将何归?駟马高盖,其忧甚大,高贵之畏人,不及贫贱之肆志。”见《史记·留侯世家》、 晋 皇甫谧 《高士传·四皓》。后因以“採芝”指遁隐。名其歌为《採芝操》或《四皓歌》,亦省称《採芝》。见《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採芝操>序》引《琴集》及 南朝 陈智匠 《古今乐录》。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十:“去去行採芝,勿为尘所欺。” 宋 陆游 《对酒》诗:“寄谢採芝翁,无为老青壁。” 明 万寿祺 《入沛宫》诗:“我亦远随 黄 綺 去, 东山 重唱《採芝》歌。” 清 秋瑾 《题<松鹤图>》诗之二:“勋名浪説 凌烟阁 ,争是 商山 歌《採芝》。” 谓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 汉 张衡 《思玄赋》:“留 瀛洲 而采芝兮,聊且以乎长生。”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清 翁照 《送归愚沉少宗伯予告归里》诗之二:“弭櫂 香水 溪,采芝 砚山 麓。”参见“ 採芝 ”。 因声犹言寄语。指托人带话。 唐 杜甫 《缆船苦风戏题四韵》:“因声置驛外,为觅酒家壚。” 仇兆鳌 注:“因声,犹云寄语。” 同列位次相同。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君与廉颇同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序八州而朝同列。——汉· 贾谊《过秦论》 颍阳颍水 之北。传说古高士 巢父 、 许由 隐居于此,后因以借指 巢 许 。《庄子·让王》:“故 许由 娱於 潁阳 而 共伯 得乎 共首 。” 成玄英 疏:“ 潁阳 ,地名,在 襄阳 ,未为定地名也。”《后汉书·逸民传序》:“是以 尧 称则天,不屈 潁阳 之高; 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 李贤 注:“ 潁阳 谓 巢 许 也。”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翘跡企 潁阳 ,临河思洗耳。” 唐 贾岛 《寓兴》诗:“旷哉 潁阳 风,千载无其他。” |
随便看 |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