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和虞沧江见寄宴坐闻秋香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吴泳 |
释义 | 和虞沧江见寄宴坐闻秋香原文春芳如丽人,骄色不肯除。秋芳如高士,一味甘恬虚。 我闼本洞然,香负来虚徐。 滋兰露承掌,延桂月满裾。 门巷柳濯濯,林塘竹疎疎。 真意俨分列,远心更庄舒。 庭前两好鹤,知几年岁余。 或睨立倚窗,或饮於清渠。 常恐缁尘染,回视根性初。 蹇余沧江人,人岂不鹤如。 起寻月中句,遥睇花外车。 八表方云昏,尚无返庄庐。 诗词问答问:和虞沧江见寄宴坐闻秋香的作者是谁?答:吴泳 吴泳和虞沧江见寄宴坐闻秋香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春芳(1).春天的花草。 三国 魏 应璩 《与从弟君苗君胄书》:“结春芳以崇佩,折若华以翳日。” 唐 司空图 《春山》诗:“可是 武陵溪 ,春芳著路迷。” 宋 欧阳修 《禁火》诗:“火禁开何晚,春芳半已凋。” 明 杨慎 《与方思道别》诗:“幸驶星驾期,共玩春芳緑。” (2).春天的花香。 唐 李白 《惧谗》诗:“众女妬蛾眉,双花竞春芳。” 丽人美貌的女子;美人 绝色丽人 骄色骄矜的神色。《管子·戒》:“南面听天下,而无骄色。”《史记·高祖本纪》:“ 项梁 再破 秦 军,有骄色。” 宋 张耒 《围棋歌戏江瞻道兼呈蔡秘校》:“主盟召会不敢辞,近忽凭陵有骄色。”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松杉的苍翠披着银铠晶甲的圣衣,固然明明轩昂有骄色。” 不肯——用于否定式助动词表示拒绝 他不听劝告,不肯在他的船上装一台辅助引擎 秋芳秋日开放的花朵,多指菊花。 宋 苏轼 《次韵答刘景文左藏》:“夜烛催诗金烬落,秋芳压帽露华滋。” 高士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脱世俗的人,多指隐士 吾闻鲁连先生, 齐国之高士也。——《战国策·赵策》 一味(1) 盲目,不顾客观条件 一味蛮干 (2) 单纯地 先生何故一味推脱 恬虚恬淡冲虚。《后汉书·刘平赵孝等传序》:“ 包 性恬虚,称疾不起,以死自乞。”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若和平者听之,则怡养愉悦,淑穆玄真,恬虚乐古,弃事遗身。” 宋 范仲淹 《润州谢表》:“进则持坚正之方,冒雷霆而不变;退则守恬虚之趣,沦草泽以忘忧。” 洞然明亮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虚徐(1).从容不迫;舒缓。《尔雅·释训》:“其虚其徐,威仪容止也。” 郭璞 注:“雍容都雅之貌。”按,今本《诗·邶风·北风》作“其虚其邪”。《淮南子·原道训》“原流泉浡,冲而徐盈” 汉 高诱 注:“冲,虚也。始出,虚徐流不止,能渐盈满。” 唐 张说 《崔礼部园亭得深字》:“窈窕留清馆,虚徐步晚阴。” 宋 司马光 《奉和大夫同年张兄会南园诗》:“茂林穿繚绕,微径步虚徐。” (2).舒展;舒敞。 唐 杜甫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虚徐五株态,侧塞烦胸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冈东录》:“楼北小室虚徐,疏櫺秀朗,盖 静照轩 也。” (3).迟疑;盘旋。《文选·班固<幽通赋>》:“承灵训其虚徐兮,佇盘桓而且俟。” 李善 注:“虚徐,狐疑也。” 唐 岑参 《秋夕听罗山 * 三峡流泉》诗:“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演漾怨 楚 云,虚徐韵秋烟。” 宋 苏轼 《清风阁记》:“风起於苍茫之间,彷徨乎山泽,激越乎城郭道路,虚徐演漾,以汎汝之轩窗栏楯幔帷而不去也。” 桂月(1).指月亮。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八·东飞伯劳歌》:“南窗北牖桂月光,罗帷綺帐脂粉香。” 北周 庾信 《终南山义谷铭》:“桂月危悬,风泉虚韵。” 唐 黄滔 《狎鸥赋》:“至若海镜秋碧,天蓝霽青,磨开桂月於浩渺,画出 蓬山 於杳冥。” (2).指农历八月。其月桂花盛开,故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岁时·八月》:“《提要録》:‘八月为桂月。’” 门巷门庭里巷。《后汉书·郎顗传》:“公府门巷,宾客填集。”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二:“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清 龚自珍 《绮寮怨》词:“烟锁登临,门巷昼沉沉。” 濯濯清新;明净 春阳潜沮洳, 濯濯吐深秀。——韩愈《南山》 林塘树林池塘。 南朝 梁 刘孝绰 《侍宴饯庾于陵应诏》诗:“是日青春献,林塘多秀色。” 唐 骆宾王 《萤火赋》:“林塘改夏,云物迎秋。”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行成》:“满目西风木叶黄,秋来杀气遍林塘。” 真意(1) 真实的意义 生命的真意 (2) 真实的心意 真心真意 (3) 真实的意思;本意 他说的并不是我的真意 分列按照一项准则分级或分类,尤指以利于制表 把词…分列为数字,以便把答案打在制表卡片上并有机器制成表 远心深远的心机。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远心旷度,赡智宏材。”《三国志·魏志·傅嘏传》“ 傅嘏 字 兰石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嘏 友人 荀粲 ,有清识远心,然犹怪之。” 唐 杨炯 《从弟去溢墓志铭》:“玉振金声,笔有餘力,远心天授,高兴生知。” 明 许三阶 《节侠记·侠晤》:“看他远心旷度,翩翩豪举, 刘生 一腔热血,今番有用处了。” 离散之心。《国语·楚语上》:“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 韦昭 注:“远心,叛离。” 知几谓有预见,看出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征兆。《易·繫辞下》:“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凟,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后汉书·袁绍传》:“监军之计,在於持牢,而非见时知几之变也。” 唐 吴筠 《览古》诗之十二:“达者贵量力,至人尚知几。” 清 方文 《赠钱驭少》诗之二:“ 伯子 知几早,逃名 震泽 西。” 年岁1.犹年月。岁,年。 2.指年头。 3.犹年成,年景。 4.年纪。缁尘黑色灰尘。常喻世俗污垢。 南朝 齐 谢朓 《酬王晋安》诗:“谁能久 京洛 ,緇尘染素衣。” 唐 李益 《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晚逐旌旗俱白首,少游 京洛 共緇尘。” 清 张之洞 《读史绝句·陈子昂宋之问》:“文人夸诞骋虚辞,多少緇尘浼素丝。” 回视回顾,回头看。 宋 苏轼 《答李端叔书》:“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明 李东阳 《寿舅氏刘公八十诗序》:“回视曩昔,同年而生,并命而出。” 清 姚鼐 《登泰山记》:“回视 日观 以西峯,或得日或否。” 根性(1).佛教语。佛家认为气力之本曰根,善恶之习曰性。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故称“根性”。 唐 王维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凡见闻者,随其根性,各有所得。”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众生因缘、根性、福力,各各不同。” (2).本性,本质。 苏曼殊 《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惜夫 辜 氏志不在文事,而为宗室诗匠牢其根性也。” 茅盾 《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尽磨灭的羞耻心,还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这一刹那间爆发。” 沧江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南朝 梁 任昉 《赠郭桐庐》诗:“沧江路穷此,湍险方自兹。” 唐 陈子昂 《群公集毕氏林亭》诗:“ 子牟 恋魏闕,渔父爱沧江。” 明 张含 《己亥秋月寄杨升庵》诗:“比来消息风尘断,白首沧江学钓鱼。” 清 吴伟业 《毛子晋斋中读吴匏庵手抄宋谢翱西台恸哭记》诗:“ 子陵 留高臺,西面沧江緑。” 岂不难道不…?怎么不…? 岂不容易? 月中每月的中间几天 遥睇犹遥望。 南朝 宋 颜延之 《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侧听风薄木,遥睇月开云。” 元 贡奎 《秋日陪大学士赵公憩龙山玄真宫》诗:“遥睇空中云,超然能卷舒。” 八表又称八荒。指极远地方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