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鱼游春水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卢祖皋 |
释义 | 鱼游春水原文离愁禁不去。好梦别来无觅处。 风翻征袂,触目年芳如许。 软红尘里鸣鞭镫,拾翠丛中句伴侣。 都负岁时,暗关情绪。 昨夜山阴杜宇。 似把归期惊倦旅。 遥知楼倚东风,凝颦暗数。 宝香拂拂遗鸳锦,心事悠悠寻燕语。 芳草暮寒,乱花微雨。 诗词问答问:鱼游春水的作者是谁?答:卢祖皋 卢祖皋鱼游春水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离愁离别的愁苦 离愁别绪(离别亲友的愁苦心情) 别来(1).离别以来。 南朝 宋 谢惠连 《代古诗》:“别来经年岁,欢心不同凌。” 唐 窦群 《赠刘大兄院长》诗:“路自 长沙 忽相见,共惊双鬢别来殊。”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我们别来将近两个月了。” (2).另外。《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眼见得这座祖宅,还值万数银子,怎么又要捨作道院;别来募化黄金,兴铸仙像。” 触目(1) 容易被看到 大平原最为触目的特点是没有树 (2) 目光接触到 触目惊心 如许(1) 多么,这么 花儿美如许 (2) 如此多,那样多 这狗官竟贪污了如许资财 行路如许难,谁能不华发。——宋· 范成大《盘龙驿》 软红尘飞扬的尘土。形容繁华热闹。亦指繁华热闹的地方。 宋 卢祖皋 《鱼游春水》词:“软红尘里鸣鞭鐙,拾翠丛中句伴侣。” 金 元好问 《秀隐君山水》诗:“乌鞍踏破软红尘,未信溪山下笔亲。”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六十:“草鞋片,甘贫贱,不踏软红尘,常行芳草茵。” 梁启超 《雷庵行》:“京华十丈软红尘,繁樱团锦穠於云。” 鸣鞭(1) 抖动鞭子出声 鸣鞭走马 (2) 古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鞭形,振动时发出响声,叫人肃静。也叫“静鞭” 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多指妇女游春。语出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或採明珠,或拾翠羽。” 南朝 梁 纪少瑜 《游建兴苑》诗:“踟蹰怜拾翠,顾步惜遗簪。” 唐 吴融 《闲居有作》诗:“踏青堤上烟多緑,拾翠江边月更明。” 元 赵善庆 《落梅春·暮春》曲:“寻芳宴,拾翠游,杏花寒禁烟时候。” 清 纳兰性德 《踏莎美人·清明》词:“拾翠归迟,踏青期近,香笺小迭邻姬讯。” 伴侣同在一起生活、工作或旅行的人;亦指夫妻 最后终于找到了她合适的伴侣 时间既是生命的敌人同时也是生命的伴侣 岁时一年;四季;季节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优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情绪(1) 情丝, * 的情意 情绪留连 (2) 泛指感情 富于情绪 (3) 心情;心境 醒来时情绪极坏 (4) 情况;端绪 未知情绪 (5) 劲头 学习的情绪很好 (6) 指不正当或不愉快的情感 闹情绪 昨夜(1).昨天夜里。 南朝 宋 鲍照 《上浔阳还都道中》诗:“昨夜宿 南陵 ,今旦入 芦洲 。” 前蜀 毛文锡 《醉花间》词之一:“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 巴金 《探索集·长崎的梦》:“昨夜,我梦见我在 长崎 。” (2).日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夫人与 郑恆 亲。虽然昨夜见许,未足取信。” 山阴山坡背阴的一面;山的北侧 杜宇杜鹃鸟的别名 归期返归的日期 归期未定 倦旅(1).厌倦于行旅。 宋 陈允平 《摸鱼儿·西湖送春》词:“伤春倦旅,趁暗緑稀红,扁舟短棹,载酒送春去。”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第一是难听夜雨!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 (2).又指倦于行旅的人。 宋 卢祖皋 《鱼游春水》词:“昨夜山阴杜宇,似把归期惊倦旅。” 宋 张炎 《绮罗香·红叶》词:“ 长安 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 遥知谓在远处知晓情况。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 王安石 《梅花》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金 元好问 《汴禅师自断普照石为斫以诗见饷为和》之一:“遥知玉音在,洗耳俟研磨。” 东风(1) 从东方吹来的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春天的风 (3) 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涨的革命气势 东风吹向天地外,荡尽人间群魔妖。——《天安门诗八首》 凝颦亦作“ 凝嚬 ”。皱眉。 唐 顾况 《梁广画花歌》:“ 上元夫人 最小女,头面端正能言语。手把 梁生 画花看,濒嚬掩笑心相许。” 唐 李群玉 《春晚》诗:“思乡之客空凝嚬,天边欲尽未尽春。” 宋 范成大 《拟古》诗:“弯弯楼前月,掩抑楼上人。人月不得语,相看两凝顰。” 暗数默默计数。 元 方回 《春晚杂兴》诗之四:“霏微小雨初晴处,暗数青梅立树阴。” 谓保留的额数。 明 李东阳 《京闱同年会诗序》:“各赋一诗而暗其一以为序。予时助祭园陵,不及与,实当暗数,故诸君以序属予。” 宝香(1).供奉神佛所烧的香。《华严经·十回向品》:“阿僧祇宝香,其香普熏一切世界。”《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和尚欲得阿孃出,不如归家烧宝香。” 元 陈旅 《送李盘中真人代祀江南三名山》诗:“琮玉礼神通景气,宝香随地结晴嵐。” (2).熏香的美称。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 清溪 笛。” 清 龚自珍 《导引曲》:“无情绪,无情绪,寂寞掩重门。银蜡心多才有泪,宝香字断更无痕,梨花浸黄昏。” 拂拂(1).风吹动貌。 唐 李贺 《舞曲歌辞·章和二年中》:“云萧索,风拂拂,麦芒如篲黍如粟。”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 刘白羽 《日出》:“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的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 (2).颤动貌。 元 张国宾 《罗李郎》第二折:“不由我不峨峨的身摇,拂拂的心跳,烘烘的气倒。” (3).闪烁貌。《隋书·天文志中》:“客星者,周伯、老子、王蓬絮、国皇、温星,凡五星,皆客星也……王蓬絮,状如粉絮,拂拂然。” (4).散布貌。 唐 白居易 《红线毯》诗:“綵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宋 张孝祥 《天仙子》词:“三月 灞桥 烟共雨,拂拂依依飞到处。”《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张文贵传上》:“池内荷花香拂拂,沼中金鲤及青萍。”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醉中作画,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 (5).茂盛貌。拂,通“ 茀 ”。《大戴礼记·夏小正》:“拂桐芭……或曰,言桐芭始生,貌拂拂然也。” 心事心里盘算、思虑的事(多指感到为难的) 悠悠(1) 长久,遥远 悠悠长夜 (2) 遥远的 悠悠未来 (3) 形容从容不迫 (4) 众多 (5) 荒谬 悠悠之谈 (6) 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7) 庸俗 (8) 形容忧伤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尔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形容悠闲自在 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悠悠自得 燕语(1).宴饮叙谈。《诗·小雅·蓼萧》:“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郑玄 笺:“天子与之燕而笑语。” 朱熹 集传:“燕,谓燕饮。”《左传·昭公十二年》“夏, 宋 华定 来聘,通嗣君也。享之,为赋《蓼萧》” 晋 杜预 注:“乐与 华定 燕语也。”《朱子语类》卷一一八:“ 长孺 起,先生留饭,置酒三行,燕语久之,饭罢辞去。”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 黄袭甫 ﹞出堦除纳凉,遥见官房灯烛荧煌,燕语喧哗,忽一士夫出揖……因邀入同饮。” (2).闲谈;亲切交谈。《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 宋 叶适 《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尝与同僚燕语,顾余而叹曰:‘吾等善自立,须子一好墓铭而已。’”《明史·刘璟传》:“ 太祖 念 基 ,每岁召 璟 ……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 (3).指燕子鸣叫。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姑洗三月》:“鱼游碧沼,疑呈远道之书;燕语雕梁,状对幽闺之语。” 宋 无名氏 《西江月》词:“梁上喃喃燕语,纸间戢戢蚕生。” (4).指燕子鸣声。 唐 姚合 《酬任畴协律夏中苦雨见寄》诗:“树暗蝉吟咽,巢倾燕语愁。” 宋 戴复古 《晚春》诗:“池塘渴雨蛙声少,庭院无人燕语长。” 元 无名氏 《替杀妻》第一折:“猛听的鶯声恰恰,燕语喧喧,蝉声歷歷。” 芳草(1).香草。 汉 班固 《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 蜀 。” 后蜀 毛熙震 《浣溪沙》词:“花榭香红烟景迷,满庭芳草緑萋萋。” 明 沉鲸 《双珠记·家门始终》:“万古千愁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 (2).比喻忠贞或贤德之人。《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王逸 注:“以言往日明智之士,今皆佯愚,狂惑不顾。” 宋 刘攽 《泰州玩芳亭记》:“《楚辞》曰:‘惜吾不及古之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自诗人比兴,皆以芳草嘉卉为君子美德。”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