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送张季修归简州兼简伯修
朝代 宋代
作者 度正
释义

送张季修归简州兼简伯修原文

屈子文章似六经,缙云重与振遗音。
一门秀出金闺彦,三峡光摇玉宇参。
挟册夙潜心学海,挥毫今独步儒林。
横飞脱去科场累,更去骚人向上寻。

诗词问答

问:送张季修归简州兼简伯修的作者是谁?答:度正
问:送张季修归简州兼简伯修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度正的名句有哪些?答:度正名句大全

度正送张季修归简州兼简伯修书法欣赏

度正送张季修归简州兼简伯修书法作品欣赏
送张季修归简州兼简伯修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屈子

指 屈原 。 唐 戴叔伦 《过三闾庙》诗:“ 沅 湘 流不尽, 屈子 怨何深。” 明 刘基 《梅颂序》:“乃效 屈子 颂橘之体而作颂。” 郭沫若 《再出夔门游西陵峡》诗:“ 屈子 衣冠犹有冢, 明妃 脂粉尚流香。”

文章

(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六经

六部儒家经典。《庄子·天运》:“ 孔子 谓 老聃 曰:‘ 丘 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汉书·武帝纪赞》:“ 孝武 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颜师古 注:“六经,谓《易》、《诗》、《书》、《春秋》、《礼》、《乐》也。” 汉 以来无《乐经》。今文家以为“乐”本无经,皆包含于《诗》、《礼》之中;古文家以为《乐》毁于 秦始皇 焚书。参见“ 六艺 ”。

缙云

(1).古官名。远古传说 黄帝 时夏官为缙云,并以为族氏。 唐 代以缙云为兵部之别称。《左传·文公十八年》:“ 縉云氏 有不才子。” 杜预 注:“縉云, 黄帝 时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黄帝 云师云名”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縉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唐 张说 《中书令逍遥公墓志铭》:“以某忝縉云之旧僚……见託铭誌。” 唐 张说 《岳州宴别潭州王熊》诗之二:“縉云连省阁,沟水遽西东。”

(2).山名。在 浙江省 缙云县 境。又名 仙都山 。传为 黄帝 时 缙云氏 封地。

(3).县名。 唐 置。自 括苍 及 永康 两县析出。 明 清 皆属 浙江省 处州府 。今仍名 缙云 ,县治在 五云镇 。

遗音

(1).谓留下声音。 宋 苏轼 《雷州》诗之三:“终日数椽间,但闻鸟遗音。”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并涉颖》之二:“路暗鸟遗音,江清鱼弄姿。”

(2).指留下的声音。 宋 秦观 《韩枢密夫人挽词》之一:“旧像瞻揄闕,遗音想佩环。” 清 涂大酉 《杂诗》:“飞鸿迟迟来,掉入青烟路。遗音落风中,适与歌声过。”

(3).不绝之馀音。形容音乐或诗歌极其美好。《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十:“簫管有遗音, 梁王 安在哉。” 宋 苏轼 《送俞节推》诗:“ 吴兴 有君子,淡如朱丝琴。一唱三太息,至今有遗音。” 明 唐龙 《<大复集>序》:“凡得若干首,洋洋纚纚,一唱一嘆而有遗音焉。”

(4).前代留传下来的音乐。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情舒放而远览,接 轩辕 之遗音。” 戴明扬 注引 梁章鉅 曰:“ 黄帝 使 伶伦 截竹,乐律起於 黄帝 ,故云‘接 轩辕 之遗音’。” 唐 陈季 《湘灵鼓瑟》诗:“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 郭沫若 《今昔集· * 访古》:“ 翰笙 ( 阳翰笙 )言: 花苗 人甚忧抑,其音乐亦甚凄凉……我听了这话,联想到《楚辞》,《楚辞》的悲抑或不无 苗 民的遗音吧?”

(5).哀声。《易·小过》“飞鸟遗之音” 唐 孔颖达 疏:“遗,失也。鸟之失声,必是穷迫未得安处。《论语》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故知遗音即哀声也。” 唐 李商隐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遗音和 蜀 魄,易簀对 巴 猿。”

(6).死者生前所说的话。《文选·潘岳<悼亡诗>之二》:“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李善 注:“《左氏传》: 晋 穆嬴 曰:今君虽终,言犹在耳。”《文选·卢谌<赠刘琨一首并书>诗》:“畴曩伊何,逝者弥踈,温温恭人,慎终如初。览彼遗音,恤此穷孤。” 李善 注:“遗音,谓 諶 父之言也。” 明 李东阳 《明故资政大夫谥文僖董公墓志铭》:“比有哭子之戚,公屡致吊慰,讣至之后,盖犹有遗音焉。”

(7).留下音信。 唐 刘禹锡 《伤往赋》:“ 龙门 风霜苦,别鹤哀鸣夜衔羽; 吴江 波浪深,雌剑一去无遗音。”

一门

(1).一道门户。《左传·定公十年》:“每出一门, 郈 人闭之。”《汉书·申屠嘉传》:“ 错 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

(2).一条门路;一个途径。《商君书·说民》:“塞私通以穷其志,启一门以致其欲。”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丈夫在富贵,岂必守一门。”《朱子语类》卷三九:“只有此一门,舍此则无从可仕,所以 颜 、 閔 寧不仕耳。”

(3).一族;一家。《韩非子·八经》:“下不一门,大臣不拥。”《汉书·李寻传》:“将军一门九侯,二十朱轮。” 唐 杜甫 《送鲜于万州迁巴州》诗:“ 京兆 先时杰,琳瑯照一门。”《水浒传》第五十回:“﹝ 李逵 ﹞把 扈太公 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 清 郑燮 《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曹 氏父子, 萧 家骨肉,一门之内,大小殊轨。”

(4).一个来源。《淮南子·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閲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5).犹言一类。 晋 张华 《游猎篇》:“荣辱浑一门,安知恶与美。” 清 刘毓崧 《古谣谚序》:“ 臧 氏 懋循 之《诗所》、 郭 氏 子章 之《六语》,则謡谚并收,然皆以謡谚各列一门,而非以謡谚特编一集。”

(6).一种风格;一个派别。《南齐书·刘绘传》:“ 绘 为后进领袖,机悟多能。时 张融 、 周顒 竝有言工, 融 音旨缓韵, 顒 辞致綺捷, 绘 之言吐,又顿挫有风气。时人为之语曰:‘ 刘绘 贴宅,别开一门。’”《西游记》第二回:“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

(7).一件,一桩。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一门亲事,十分指望着九。”《红楼梦》第一二○回:“叫他配一门正经亲事,再多多的陪送他些东西。” 老舍 《正红旗下》三:“ 福海 二哥大概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决定自己也去学一门手艺。”

(8).方言。一直;一个劲儿。 梁斌 《红旗谱》十三:“ 二贵 离不得哥哥,他们自小儿在一块长大,这一去,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只是一门里哭。”

秀出

美好特出。《国语·齐语》:“於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风流秀出,臣不如 恭 ,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唐 白居易 《代书》:“今其读书属文结草庐於巖谷间者,犹一二十人,即其中秀出者有 彭城 人 刘軻 。” 明 高启 《赠金华隐者》诗:“ 金华 秀出向东南,远胜 阳明 与 勾曲 。”

金闺彦

指朝廷杰出的才士。语出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 金闺 之诸彦,兰臺之羣英。” 明 孟称舜 《娇红记·会娇》:“ 金闺 彦,联翩占住,小生平昔依慕。”

三峡

“长江三峡”的简称,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在长江上游,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与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之间,长193公里

玉宇

(1) 传说中神仙住的仙宫

(2) 华丽的宫殿

(3) 指天空,也借指宇宙

挟册

(1).携带书籍。谓勤奋读书。 宋 叶适 《汉阳军新修学记》:“今 吴 、 越 、 闽 、 蜀 ,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以辅人主取贵仕,而 江 汉 盖鲜称焉,岂其性与习俱失之哉?”

(2).谓应科举考试时夹带时文书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会场搜检》:“科场之禁,在 唐 宋 甚宽,如挟册者,亦止扶出,不錮其再试也。”

潜心

专心

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三国志·向朗传》

潜心专力。——清· 刘开《问说》

潜心研究

学海

(1). 汉 扬雄 《法言·学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言百川流行不息,所以至海;丘陵止而不动,所以不至于山。谓做学问当如河川流向大海,日进不已。 北齐 邢卲 《广平王碑》:“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2).谓学问渊博。亦指学问渊博的人。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何休 木訥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讖纬及远年古谚、歷代图籍,莫不成诵也……京师谓 康成 为‘经神’、 何休 为‘学海’。” 宋 司马光 《送导江李主簿君俞》诗:“学海无涯富,辞锋一战勋。” 清 王晫 《今世说·赏誉》:“ 朱 名 鹤龄 , 江 南 吴江 人,贯穿六籍,折衷百氏,著书满家,群推学海。”

(3).喻指学术界。 唐 崔珏 《哭李商隐》诗:“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乾。” 宋 陆游 《答发解进士启》:“将鸿渐於天庭,姑龙驤於学海。” 明 吴承恩 《贺少岩傅公晋秋卿障词序》:“学海文龙,仕途威凤。”

(4).比喻广阔无边的学问领域。 清 赵翼 《上元后三日芷堂过访草堂》诗:“学海迷茫未有涯,何来捷径指 褒斜 。”

挥毫

写毛笔字或作画

此君动辄挥毫于人前

挥毫题字

独步

独自行走,亦指超群出众,独一无二

独步文坛

儒林

儒家学者之群

横飞

四处飞溅

碧血横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脱去

(1).逃走;摆脱。《史记·晋世家》:“ 顷公 乃与其右易位,下取饮,乃得脱去。” 唐 韩愈 《忽忽》诗:“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愿脱去而无因。” 宋 曾巩 《与王深甫书》:“方其险阻艰难之时,常欲求脱去而卒无由。”

(2).脱掉。《水浒传》第七四回:“ 燕青 、 李逵 起来,问店小二先讨汤洗了面,梳光了头,脱去了里面衲袄,下面牢拴了腿綳护膝。”《万花楼》第三四回:“当即卸下盔甲,脱去征袍。”

科场

(1).科举考试的场所。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孙何 与 李庶几 同在科场,皆有时名。”《宋史·选举志一》:“﹝ 太宗 ﹞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於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举子进科场,全无字半行,烛已相将尽,问君忙不忙。”

(2).指科举活动的范围、领域。 宋 欧阳修 《条约举人怀挟文字札子》:“且自来科场,务存事体,所以优加礼遇,用待贤能。”《明史·选举志二》:“科场弊竇既多,议论频数。”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唐 人科场,率多请託。”

(3).指科举考试。 宋 欧阳修 《与曾舍人书》:“今岁科场,偶滞遐举,畜德养志,愈期远到,此鄙劣之望也。”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三折:“父亲母亲,日子近了,则怕赶不上科场。”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吴思庵遗外孙诗》:“ 阿昕 近喜习科场,百里从师日夜忙。” 清 袁枚 《新齐谐·妖梦三则》:“ 江寧 报恩寺 僧房,每科场年,赁为举子寓所。”

(4).排场。 沙汀 《还乡记》二八:“噫! * 起了这么大一次科场。”

骚人

(1) 指诗人

骚人墨客

(2) 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李白《古风》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向上

(1)

(2) 朝向较高或最高的位置

伸出她的右手,手掌向上

(3) 向上攀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