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题崇因院信上人宿云轩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王之道 |
释义 | 题崇因院信上人宿云轩原文秋声入高梧,暝色上疏竹。南山拢青螺,过已净如沐。 悠然孤飞云,窈窕转休麓。 自疑归去晚,意欲窗下宿。 道人等虚空,去来断追农。 云来不吾拒,云去不吾速。 相从一息顷,便觉静缘熟。 何以照我心,老蟾挂枯木。 诗词问答问:题崇因院信上人宿云轩的作者是谁?答:王之道 王之道题崇因院信上人宿云轩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秋声指秋天里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虫鸟声等。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唐 刘禹锡 《登清暉楼》诗:“ 潯阳江 色潮添满, 彭蠡 秋声雁送来。” 明 吴甡 《杂兴》诗:“空林何歷歷,落叶尽秋声。”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 龙泉寺 边的深林丛树时时送出秋声,一阵一阵萧萧的大有雨意,也似催人离别。” 暝色暮色;夜色。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唐 杜甫 《光禄坂行》:“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 茅盾 《子夜》一:“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 浦东 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 上疏臣子向帝王进呈奏章 上疏言时事 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 青螺(1).螺的一种。壳形椭圆,表面稍暗,杂有斑纹。可食。大者其壳可制酒器。 宋 曾巩 《南湖行》之一:“断瓶取酒饮如水,盘中白笋兼青螺。”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虫鱼》:“青螺,状如田螺。其大两拳。揩磨去麄皮如翡翠色,雕琢为酒杯。” (2).指法螺。佛教称讲经说法为吹法螺。因借指佛教经典。《旧唐书·辛替否传》:“自像王西下,佛教东传,青螺不入於 周 前,白马方行於 汉 后。” 宋 秦观 《还自汤泉十四韵》:“晚参圆白足,昏梵礼青螺。” (3).喻青山。 唐 刘禹锡 《望洞庭》诗:“遥望 洞庭 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计定》:“ 妙高臺 上望诸峰,点点青螺天际小。” 清 纳兰性德 《南乡子·御沟晓发》词:“曙色远连山色起,青螺。回首微茫忆翠娥。” 郁达夫 《采石矶》七:“千里的 长江 ,映着几点青螺……青螺中一个最大的 采石山 前, 太白楼 开了八面高窗。” (4).古代的一种发型。 闽 徐夤 《题僧壁》诗:“紺髮青螺长,文茵紫豹重。” 宋 赵彦端 《鹧鸪天·杨兰》词:“两两青螺綰额傍,彩云齐会下 巫阳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翦青螺短衲单条,绣曇花袈裟双袖。”参见“ 青螺髻 ”。 (5).圆形画眉墨。即螺子黛。 明 高启 《十宫词·隋宫》诗:“五斛青螺一日销, 迷楼 深贮万妖嬈。” 明 无名氏 《霞笺记·诉情得喜》:“琴瑟好,閒却青螺,留倩郎描。” 悠然(1) 安闲、闲适的样子 悠然自得 (2) 深远的样子 (3) 形容韵味未尽 余韵悠然 (4) 久远的样子;辽阔的样子 年代悠然 窈窕(1) 文静而美好的 窈窕淑女。——《诗·周南·关雎》 窈窕世无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窈窕艳城郭。 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2) 幽深的 窈窕以寻壑。——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回去 离家已久,今当归去 意欲见“ 意欲 ”。 (1).亦作“ 意慾 ”。欲望。《淮南子·道应训》:“故人主之意欲见於外,则为人臣之所制。” 宋 朱熹 《答林择之书》之一:“今方欲与朋友説,日用之閒,常切点检气习偏处,意欲萌处。”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制民主政体》:“倘非达於共和,国民之意慾难厌,霸者弥缝掩饰之策,决其不能奏效也。”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她想新奇事情一定给她们望见了;一种意欲包围着她的脑袋。” (2).想要。谓心想做某事。《后汉书·彭宠传》:“小奴意欲解之,视户外,见 子密 听其语,遂不敢解。”《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我意欲完前日之约,不好自家启齿。”《红楼梦》第一回:“你携了此物,意欲何往?” 下宿〈方〉∶歇脚;住宿 他找了家小旅店下宿 道人(1) (2) 旧时对道士的尊称 (3) 称道教徒为道人 (4) 和尚的旧称 虚空心中无着落 去来(1).往来,往返。《商君书·垦令》:“商劳则去来賫送之礼,无通於百县,则农民不飢,行不饰。”《魏书·礼志四》:“各令骑将六人去来挑战,步兵更进退以相拒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所以皷舞群伦,曰官曰差遣曰职而已,又迁徙去来,常无虚日。” (2).谓离去而又归来。《史记·孝文本纪》:“与王 兴居 去来,亦赦之。”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虽始与 兴居 反,今降,赦之。” 清 汪懋麟 《送高会东少司寇》诗:“乡里却看鬚鬢旧,行藏转觉去来新。” (3).离去。来,语气助词。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白马篇》诗:“去来今何道,卑贱生所钟。” 唐 孟郊 《古意》诗:“荡子守边戍,佳人莫相从,去来年月多,苦愁改形容。” (4).犹言左右,表示概数。 (5).佛教语。指过去、未来。 宋 范成大 《二偈呈似寿老》诗:“法法刹那无住,云何见在去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引上》:“﹝释氏之﹞苦空矣,即未能顿悟,而足以亡乱於去来。”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但有去来无现在,无穷生灭看香烟。” 云来(1).如云飞卷而来。 马总 《意林》卷五引 汉 仲长统 《昌言》:“英辞雨集,妙句云来。” 元 岑士贵 《凌烟阁赋》:“乘舆云来,贵臣于于。” (2).“云孙”、“来孙”的并称。泛指后代。 宋 苏轼 《坤成节功德疏文》之七:“坐俟云来之养,受禄无疆;屡观甲子之周,与民同乐。” 宋 李纲 《谢亲笔札子》:“顾臣煢然衰病,未知图报之所。惟当什袭祕藏,刻之金石,传示云来,使天下后世知圣君不忘旧臣,乐取诸人以为善者。” (3).传说中的仙山 蓬莱山 的别称。 晋 王嘉 《拾遗记·蓬莱山》:“ 蓬莱山 亦名 防丘 ,亦名 云来 。” 相从(1).跟随,在一起。《史记·日者列传》:“ 宋中 为中大夫, 贾谊 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从论议。”《汉书·食货志上》:“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宋 苏轼 《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诗:“相从结茆舍,曝背谈金鑾。”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狸》:“弟与之相从半年,且赖渠拯恤,义均伉儷,难诬以鬼也。” (2).相交往;相合并。 宋 苏轼 《岐亭》诗序:“凡余在 黄 四年,三往见 季常 ,而 季常 七来见余,盖相从百餘日也。”《元朝秘史》卷一:“大凡女孩儿生了,老在家里的理无,我将女儿与你儿子,你儿子留在这里做女婿,两家相从了。” 一息(1).一呼一吸。比喻极短的时间。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追奔电,逐遗风,周流八极,万里一息。” 晋 陆云 《岁暮赋》:“百年迅於分嘘兮,千岁疾於一息。” 宋 陈亮 《勉强行道大有功》:“盖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出此入彼,间不容髮,是不可一息而但已也。”《老残游记》第十回:“一息工夫,只听迴廊上格登格登,有许多脚步儿响,顷刻已经到了面前。” 方光焘 《疟疾》:“过了一息,她面上露着微笑,跑回房来。” (2).暂停;稍歇。《穀梁传·昭公四年》:“ 庆封 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 南朝 梁 沉约 《丽人赋》:“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迴归。” (3).一口气息。《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打起火来看时,却是十五六岁一个小厮,生得眉清目秀,浑身绑缚,微微止有一息。” 清 钱谦益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何士晋继母吴氏加赠淑人制》:“出遗孤於刀俎之中,再世而一息。” 巴金 《衷心感谢他》:“他的确是带着年轻人的热情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到最后一息,战斗到最后一息的。” (4).一个子嗣。《晋书·良吏传·邓攸传》:“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絶。”《新唐书·张嘉贞传》:“ 张嘉贞 晚一息 宝符 ,独未官。” (5).犹一丝。 闻一多 《晴朝》诗:“再没有一息声音--和平布满了大自然。” 静缘静因之道。意谓心要保持虚静,并能顺应事物之理。 唐 张说 《虚室赋》:“理涉虚趣,心阶静缘。室惟生白,人则思玄。” 何以(1) 用什么 何以教我 (2) 为什么 何以出尔反尔 枯木(1).老树;枯树。《管子·度地》:“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枯木復生,人君亡子。”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如因荣木变为枯木,枯木之质,寧是荣木之体!” 唐 卢照邻 《行路难》诗:“君不见 长安 城北 渭 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新唐书·五行志一》:“ 武德 四年, 亳州 老子祠 枯树復生枝叶……占曰:‘枯木復生,权臣执政。’” (2).比喻颓丧之心或老朽之人。 北周 庾信 《小园赋》:“心则 歷陵 枯木,髮则 睢阳 乱丝。” 宋 范成大 《与时叙现老纳凉池上》诗:“笑我两枯木,独与三冬期。” (3).指刑具。 唐 高彦休 《唐阙史·秦中子得先人书》:“富室少年列状始末,诉於县官,詰问伏罪,遂寘枯木。” 宋 陶穀 《清异录·肉雷》:“ 来绍 ,乃 唐 酷吏 俊臣 之裔,天禀鷙忍……每肆枯木之威,则百囚俱断,轰响震动一邑,时呼肉雷。” (4).指神主;棺材。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直谏》:“今兵士之徒无罪,乃驱之行阵之间,委之锋鏑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轊车而掩泣,抱枯木以摧心。” 宋 黄庭坚 《母安康郡太君祭亡女陈氏十娘文》:“惟女面目,永隔枯木。呜呼昊天,忍此荼毒。”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