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一田庐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王安石 |
释义 | 原文田父结田庐,聊容一身息。呼儿取茅竹,不借乡人力。 起行庐旁朝,归卧庐下夕。 悠悠各有愿,勿笑田庐窄。 诗词问答问:《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一田庐》的作者是谁?答:王安石 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田父老农 田庐(1).田中的庐舍。泛指农舍。《管子·四时》:“令禁扇去笠,毋扱免,除急漏田庐。” 尹知章 注:“田中之庐欲漏之,不欲人恶盛阳之气也。” 宋 王安石 《和农具·田庐》:“田父结田庐,聊容一身息。” 明 万寿祺 《赠胡彦远》诗:“荷锄归去田庐闭,莫向人间学问津。” (2).田地和房屋。《汉书·疏广传》:“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新唐书·食货志二》:“人小乏则取息利,大乏则鬻田庐。”《元史·王庆端传》:“﹝ 庆端 ﹞从 世祖 北征,还……建威武营,以处卫兵,经画田庐,使各安业。” 欧榘甲 《新广东》四:“我民之田庐为他人所占,妻女为他人所淫。” (3).指家乡。 晋 左思 《咏史》之一:“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唐 韦应物 《秋郊作》诗:“方愿 沮 溺 耦,淡泊守田庐。” 清 姚鼐 《题外甥马器之长夏校经图》诗:“抱志不得朋,嘅叹终田庐。” 一身(1) 全身,浑身 一身正气 (2) 一套(衣服) 一身新衣服 (3) 一个人 孑然一身 茅竹毛竹的别称。竹的一种,高可达二三丈,茎壁厚,性坚韧,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还可制造器物。《宋史·外国传四·交阯》:“城中无居民,止有茅竹屋数十百区,以为军营。” 宋 陆游 《数日秋气已深清坐无酒戏题长句》:“渐近重阳天气嘉,数椽茅竹淡生涯。” 许杰 《惨雾》:“一株嫩茅竹,那里可以挡风呢?” 不借草鞋。丝制者称履,麻制者称不借。《急就篇》卷二:“裳韦不借为牧人。” 颜师古 注:“不借者,小屨也,以麻为之,其贱易得,人各自有,不须假借,因为名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及其后,则綦下不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操二三量不借,掛屋后楮上。” 宋 王安石 《独饭》诗:“窗明两不借,榻浄一籧篨。”参阅《方言》第四、《释名·释衣服》。 人力(1) 可动用的劳动力;可动员的人员 人力资源 (2) 人的劳力;人的力量 爱惜人力物力 起行(1).行走。 宋 苏轼 《西斋》诗:“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老残游记》第四回:“ 老残 住在店内,本该僱车,就往 曹州府 去,因想沿路打听那 玉贤 的政绩,故缓缓起行,以便察访。” (2).动身;出动。《水浒传》第五八回:“ 宋江 唤 铁面孔目 裴宣 定拨下山人数,分作五军起行。” 蔡东藩 《唐史通俗演义》第十一回:“遂调集战舰,即日起行。” (3).行动,具体作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总而言之:这种人坐言则有餘,至於起行,他非但不足,简直的是不行。” (4).泛指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你看他一般的起行坐立,不过动生厌倦,似乎无甚大病。” 旁朝古谓小国朝见大国。与诸侯朝见天子的“正朝”相对。《公羊传·僖公七年》“夏, 小邾娄 子来朝” 汉 何休 注:“时附从霸者朝天子,旁朝罢行进。” 徐彦 疏:“今朝 鲁 而谓之旁朝者,正以诸侯之法,五年一朝天子,但是常事,故不书之;欲对朝王为正朝,故谓之旁朝。” 归卧谓辞官还乡。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 贾耽 、 郑珣瑜 ﹞二相皆天下重望,相次归卧。” 唐 李山甫 《山中寄梁判官》诗:“归卧东林计偶谐,柴门深向翠微开。” 悠悠(1) 长久,遥远 悠悠长夜 (2) 遥远的 悠悠未来 (3) 形容从容不迫 (4) 众多 (5) 荒谬 悠悠之谈 (6) 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7) 庸俗 (8) 形容忧伤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尔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形容悠闲自在 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悠悠自得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