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咏尘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林泳 |
释义 | 咏尘原文野马相吹生不尽,海犀能辟语成空。高埋旗鼓无边黑,暗染衣冠日下红。 宁可濯缨歌浊水,莫教举扇障西风。 浑无一点仙家殿,应在三韩漂渺中。 诗词问答问:咏尘的作者是谁?答:林泳 林泳咏尘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野马(1) (2) 未经人驯养的马,如蒙古野马(又名普氏野马Przhevalski’s horse) (3) 逃到野外生活的家马 (4) 田野上空蒸腾浮游的水汽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 不尽(1) 不完全 不尽合理 (2) 没有尽头;不完 感恩不尽 旗鼓旗和鼓。古时军中用以发号施令 故国之旗鼓。——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无边没有边际 无边界框 衣冠(1) 衣服和礼帽 (2) 服饰 衣冠不整 (3) 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 衣冠之弟 日下(1) 目前;眼下 日下天气已凉 (2) 旧时“日”指帝王,“日下”指京都 (3) 日入。日没。太阳落下去 日下西山头 (4) 一天天地衰落;逐日走下坡路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宁可表示在权衡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择其中的一面 宁可共载不。——《乐府诗集·陌上桑》 宁可早点儿出发,也不要迟到 濯缨洗濯冠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师利赞》:“体絶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跡。” 唐 白居易 《题喷玉泉》诗:“何时此巖下,来作濯缨翁。” 前蜀 韦庄 《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 尧 秊事,犹被封人劝濯缨。”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诗》之五:“尘容愧濯缨,咏归闻扣榜。” 莫教犹莫非。《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 吴教授 听得外面声音,不是别人,是我浑家和 锦儿 ,怎知道我和 王七三 官人在这里?莫教也是鬼?” 西风(1) 从西方吹来的风 温带的盛行西风 (2) (3) 指秋风 (4) 比喻腐朽没落的力量或气势 一点(1) 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 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做一点事 (3) 一方面,一部分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4) 一小时 下午一点 仙家(1).仙人所住之处。《海内十洲记·元洲》:“ 元洲 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南岸十万里,上有五芝玄涧……亦多仙家。” 唐 牟融 《天台》诗:“洞里无尘通客境,人间有路入仙家。” (2).指仙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癸卯春,余游 黄山 ,见絶壁之上,刻‘ 江丽田先生 弹琴处’,疑是古之仙家者流。”《老残游记》第九回:“这屏上诗是何人做的?看来只怕是个仙家罢?”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仙家、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3).旧时迷信,用以称狐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渠畏怖不出,我亦实不忍火攻。苟无大罪,乞仙家捨之。”原注:“里俗呼狐曰仙家。” 三韩汉 时 朝鲜 南部有 马韩 、 辰韩 、 弁辰 ( 三国 时亦称 弁韩 ),合称 三韩 。《后汉书·东夷传·三韩》:“ 韩 有三种:一曰 马韩 ,二曰 辰韩 ,三曰 弁辰 …… 马韩 最大,共立其种为 辰 王,都 目支国 ,尽王 三韩 之地。”后以指 朝鲜 。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均十二韵》:“方丈 三韩 外, 崑崙 万国西。” 清 赵翼 《拟老杜诸将》诗:“喜闻劲旅发 三韩 ,从此军应薙草菅。” 古直 《哀朝鲜》诗:“ 三韩 日暗淡,倭儿意气雄。” 漂渺同“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