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过侄寄椰冠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苏辙 |
释义 | 过侄寄椰冠原文衰发秋来半是丝,幅巾缁撮强为仪。垂空旋取海棕子,束发装成老法师。 变化密移人不悟,坏成相续我心知。 茅檐竹屋南溟上,亦似当年廊庙时。 诗词问答问:过侄寄椰冠的作者是谁?答:苏辙 苏辙过侄寄椰冠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后裁出脚即称幞头。《东观汉记·鲍永传》:“ 更始 殁, 永 与 冯钦 共罢兵,幅巾而居。”《后汉书·逸民传·韩康》:“ 及 见康柴车幅巾,以为田叟也,使夺其牛。”《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敛以时服”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汉 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幞头巾子》:“今 宋 朝所谓头巾,乃古之幅巾,贱者之服。”《 * 词话》第十九回:“ 西门庆 那日不往那去,在家新捲棚内,深衣幅巾坐的,单等妇人进门。” 缁撮即缁布冠。其制小,仅可束发髻。《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臺笠緇撮。” 朱熹 集传:“緇撮,緇布冠也。” 海棕见“ 海椶 ”。 束发(1) 系结头发 (2) 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法师精通佛典之高僧 变化事物产生新的状况 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化。——《礼记·中庸》疏 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正。——〔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移人使人的精神情态等改变。《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新唐书·刘禹锡传》:“ 叔文 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 宋 苏轼 《<居士集>叙》:“余以是知邪説之移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工部·两京街道》:“时局移人,即公务亦在楸枰中生活。” 冰心 《寄小读者》二十:“若是明月中天,不必说,光景尤其移人了!” 不悟(1).没有觉察。《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 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 苏君 明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晋武帝 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 (2).不了解;不理会。《南史·江淹传》:“不悟明公见眷之重。”《隋书·史祥传》:“本即述职南蕃,宣条下国,不悟皇鉴曲发,备位少阳。” (3).不觉悟。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封继妻》:“而 夏 不悟,妄度 河套 指日可復,作《渔家傲》一闋。”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 清 时,许多 中国 人似并不悟自己之为奴,一叹。” 相续(1).相继;前后连接。《汉书·五行志上》:“是时,太后三弟相续秉政。” 唐 元稹 《有酒》诗之六:“樱桃桃李相续开,间以木兰之秀香徘徊。” 宋 梅尧臣 《新雁》诗:“泊船人不寐,月下声相续。” (2).连续。《坛经·定慧品》:“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繫缚。” 心知心智。知,同“ 智 ”。《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 陆德明 释文:“知,音智。”《旧唐书·柳公绰传》:“寒暑满天地之间,浹肌肤於外;好爱溢耳目之前,诱心知於内。”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性》:“人之血气心知,原於天地之化者也。” 犹知心。指好友或情人。 唐 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诗:“ 丹阳 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唐 李咸用 《送进士刘松》诗:“滔滔皆 鲁 客,难得是心知。” 明 冯梦龙 《山歌·素帕》:“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茅檐茅,指盖屋的草;檐,本是房檐。茅檐指茅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竹屋用竹子作材料建造的房屋。亦泛指简陋的小屋。 唐 黄滔 《杨状头启》:“土风则竹屋玲瓏,烟水则叶舟荡漾。” 宋 梅尧臣 《仲春同师直至垅山雪中宿穰亭》诗:“与子乘羸马,夜投山家宿,风雪满綈裘,灯火深竹屋。” 清 洪亮吉 《乾沟道中书所见》诗:“新緑填街马过迟,几家竹屋枕陂池。” 南溟见“ 南冥 ”。 当年在事情发生的同一年 这个新建的厂子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廊庙指朝廷 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国语·越语下》 廊庙之宝,弃于沟渠。——《后汉书·孟尝传》 廊庙无才天下求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