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八月十四日夜刀坑口对月奉寄王子难子闻适用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黄庭坚 |
释义 | 原文去年对月庐陵郡,醉留歌舞蹋金沙。今年今夕千峰下,新磨古鉴动菱花。 寒藤老木被光景,深山大泽皆龙蛇。 西风为我奏万籁,落叶起舞惊栖鸦。 遥怜城中二三友,风流惯醉玉钗斜。 今夕传杯定何处。 应无二十四琵琶。 诗词问答问:《八月十四日夜刀坑口对月奉寄王子难子闻适用》的作者是谁?答:黄庭坚 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去年上一年 我从去年辞帝京。——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对月(1).向月。 南朝 陈 张正见 《有所思》诗:“看花忆塞草,对月想边秋。” 唐 李白 《将进酒》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满月。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二折:“这对月之时,取 刘备 同小姐回门拜见老夫人来。”《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对月领了文凭,往东江米巷买了三顶 福建 头号官轿,算计自己、夫人、 大舍 乘坐。”《歧路灯》第九九回:“房下有两个小太太,上下不过二十三四天,俱生的是相公,那太爷就喜的了不成。不料这七天头上,那个小相公是对月风,这个新小相公是七日风,一齐都害了撮口脐风。”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歌舞合称歌唱与舞蹈 歌舞晚会 金沙(1).含有金子的沙砾。《文选·左思<蜀都赋>》:“金沙银砾,符采彪炳,暉丽灼烁。” 刘逵 注:“ 永昌 有水,出金,如糠在沙中。” 唐 杜甫 《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诗之二:“有径金沙软,无人碧草芳。”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富民说》:“盖南、北 天山 金沙最富,淘者甚众,记不絶书。” (2).井名。 唐 李商隐 《昭郡》诗:“绳烂 金沙井 ,松乾乳洞梯。” 冯浩 笺注:“《方舆胜览》:‘ 金沙井 在 平乐府 治东。’《平乐县志》:‘在 塘背庵 内。 唐 李义山 所咏也。近为僧填,不可復问。’” (3).泉名。《元史·世祖纪七》:“赐 湖州 长兴县 金沙泉 名为 瑞应泉 。 金沙泉 不常出, 唐 时用此水造紫笋茶进贡。” (4).借指泉水。 宋 苏轼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诗之三:“东麓云根露角牙,细泉幽咽走金沙。” 清 许承钦 《由来鹤桥登楼观趵突泉》诗:“槛外金沙玉蕊繁,谁开眼界任澜翻。” (5).见“ 金沙罗 ”。 (6).见“ 金砂 ”。 (7).见“ 金沙江 ”。 今年指现在的这一年 今夕今晚;当晚。 晋 左思 《蜀都赋》:“乐饮今夕,一醉累月。” 唐 韩愈 《玩月喜张十八员外以王六秘书至》诗:“况当今夕圆,又以嘉客随。” 郭沫若 《落叶》:“风雨潇潇着的今夕。” 磨古见“ 磨菇 ”。 菱花(1).菱的花。 南朝 梁 简文帝 《采菱曲》:“菱花落復含,桑女罢新蚕。” 郁达夫 《车过临平》诗:“清溪波动菱花乱,黄叶林疏鸟梦轻。” (2).指菱花形的花纹。 唐 骆宾王 《王昭君》诗:“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顰。” 前蜀 韦庄 《捣练篇》:“白袷丝光织鱼目,菱花綬带鸳鸯簇。” (3).指菱花镜。亦泛指镜。 唐 李白 《代美人愁镜》诗之二:“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筯并堕菱花前。” 明 唐寅 《二郎神》曲:“整云鬟,对菱花,教人怕见愁颜。”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两个在那里交扣丁香,并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毕。”参见“ 菱花镜 ”。 寒藤枯藤。 北周 庾信 《奉报穷秋寄隐士》诗:“秋水牵沙落,寒藤抱树疎。” 唐 杜甫 《解闷》诗之八:“不见高人 王右丞 , 蓝田 丘壑蔓寒藤。” 宋 杨万里 《浯溪赋》:“挽寒藤而垂足,照衰容而下窥。” 光景(1) 一下,左右——表示估计 (2) 一般的情况 今天太闷热,光景要下雨 (3) 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 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装在套子里的人》 深山处于群山之中,离平原地区很远的山区 深山寂寂,空谷鸟鸣 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驿路梨花》 大泽(1).大湖沼;大薮泽。《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宋 梅尧臣 《送赵谏议知徐州》诗:“ 吕梁 水注千寻险,大泽龙归万古空。”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近 星宿海 ,为导者误入大泽中,沮洳难行,人马多死。” 鲁迅 《亥年残秋偶作》诗:“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髮寒。” (2).即 大泽乡 。《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 元年七月, 陈涉 等起 大泽 中。” (3).大恩惠。《礼记·祭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诗大泽之博,广符瑞之富。” 李周翰 注:“大泽,谓天子之惠泽。” 龙蛇比喻非常的人物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杜预注:“言非常之地,各生非常之物。” 西风(1) 从西方吹来的风 温带的盛行西风 (2) (3) 指秋风 (4) 比喻腐朽没落的力量或气势 为我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响声;一切声音 万籁有声。——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万籁俱寂 落叶落叶植物在生长季节末或一短时间内的叶子分离或脱落,或裸子植物在全年内断断续续的自然掉叶 起舞亦作“ 起儛 ”。1.起身舞蹈。《国语·晋语二》:“ 驪姬 许诺,乃具,使 优施 饮 里克酒 。中饮, 优施 起舞。”《隋书·五行志上》:“ 武帝 讲於 重云殿 ,沙门 誌公 忽然起儛歌乐,须臾悲泣。” 宋 王安石 《后元丰行》:“ 吴 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蔡东藩 《唐史通俗演义》第十六回:“ 太宗 起舞,诸王等更迭奉觴。” (2).“闻鷄起舞”的省略。表示志士及时奋发,刻苦磨炼。典出《晋书·祖逖传》。 宋 苏辙 《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诗:“冷澈登临倦,衰慵起舞迟。” 清 纳兰性德 《满庭芳·题元人<芦州聚雁图>》词:“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应中宵起舞到鷄鸣,练腰脚。”参见“ 闻鸡起舞 ”。 栖鸦唐 卢仝 《示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因以“栖鸦”比喻稚嫩拙劣的字。多作谦辞。 宋 陆游 《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词:“素壁栖鸦应好在,残梦不堪重续。”参见“ 涂鸦 ”。 三友(1).《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谓益友和损友各有三。后多以指益友。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序:“戏謔而逢规诫,指讽而见师表,益过三友,岂易得哉?” 宋 秦观 《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投閒数访之,可得三友益。” 明 杨慎 《送谢子佩》诗:“益者来三友,同心得二人。” (2).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琴、酒、诗。 唐 白居易 《北窗三友》诗:“欣然得三友,三友者为谁?琴罢輒举酒,酒罢輒吟诗。” (3).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月、梅、杖。 宋 陆游 《梅花》诗:“江上梅花吐,山头霜月明,摩挲古藤杖,三友可同盟。” (4).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松、竹、梅。俗称岁寒三友。 宋 辛弃疾 《念奴娇·赠妓善作墨梅》词:“松篁佳韵,倩君添作三友。” 清 朱耷 《题三友图》诗序:“三友,岁寒梅、竹、松也。” (5).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梅、竹、石。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梅竹石三友》:“今人但知松、竹、梅为三友,莫知梅、竹、石之为三友也。” (6).指本身与其他二物共为三友。 宋 陆游 《长歌行》:“灶突无烟今又惯,龟蝉与我成三友。” 宋 陆游 《题庵壁》诗:“身并猿鹤为三友,家託烟波作四邻。” 宋 陆游 《感昔》诗:“身琴腰剑成三友,出 蜀 归 吴 歷百城。” 风流(1) 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 放荡不羁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 具有 * 特点或 * 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 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 (6) 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 杜甫《咏怀古迹》 (8) 风韵,多指好仪态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 玉钗(1).玉制的钗。由两股合成,燕形。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玉釵挂臣冠,罗袖拂臣衣。” 唐 李白 《白紵辞》诗之三:“高堂月落烛已微,玉釵掛缨君莫违。” 清 汪懋麟 《阮郎归》词:“玉釵初卸手重呵,金猊香未过。” (2).指美女。 宋 曾巩 《西园席上》诗:“下榻笑谈红旆偃,引觴醒醉玉釵随。” 传杯亦作“ 传盃 ”。谓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二:“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 仇兆鳌 注引 明 王嗣奭 《杜臆》:“‘传杯不放杯’,见古人只用一杯,诸客传饮。”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李主簿》:“ 龙邱 李主簿 者,不知何许人也,偶於知闻处见 干 ,而与之传盃酌。” 明 文徵明 《马上口占谢诸送客》诗:“诸君送我帝城东,立马传杯犯朔风。” 感惺 《游侠传·侠圆》:“好待俺与二位好汉传杯拼饮也。” 见“ 传杯 ”。 何处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二十四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又称“二十四气”,因以“二十四”作为“ 气 ”的歇后语。气,生气。《 * 词话》第五三回:“莫不道我昨夜去了,大娘有些二十四么?” 琵琶中国的一种四弦乐器,弹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诗琴,颈部有琴柱12个以上,伸入主体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汉“裁筝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从西汉试制,历东汉、魏晋、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汉末魏初始获“枇杷”名。魏晋时,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