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挽徐居厚寺簿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孙应时 |
释义 | 挽徐居厚寺簿原文海内标元礼,毫端跨子长。学如开武库,材何壮明堂。 忧患双蓬鬓,功名一郡章。 汗青须好传,公死未应亡。 诗词问答问:挽徐居厚寺簿的作者是谁?答:孙应时 孙应时挽徐居厚寺簿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海内之地。——《孟子·梁惠王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大乱。——《资治通鉴》 毫端(1).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后汉书·南匈奴传》:“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2).犹言笔底;笔下。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序》:“其转註假借之流,指事会意之类,莫不状范毫端,形呈字表。” 宋 王安石 《赠李士云》诗:“毫端出窈窕,心手初不著。” 清 屠文漪 《迈陂塘·题陆旉亭小照》词:“是谁将玉山琼树,毫端图画偏似。” 跨子指带子上的搭扣。《朱子语类》卷九一:“那时犹只是软帽,搭在头上;带只是一条小皮穿几箇孔,用那跨子缚住。” 武库(1) 军械库,贮存武器和军事装备的地方 (2) 旧时也比喻富有才能的人 明堂(1) 〈方〉∶打晒粮食的场地;院子 (2)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乐府诗集·木兰诗》 忧患忧虑、祸患 生于忧患。——《孟子·告子下》 蓬鬓鬓发蓬乱。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三:“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鬢衰颜不復粧。” 唐 卢纶 《逢病军人》诗:“蓬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宁调元 《武昌狱中书感》诗:“岂独桑田能变海,似怜蓬鬢已添霜。” 功名功绩和名位;封建时代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国演义》 但是,他们(指东林党人)比起那一班读死书的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多了。——《事事关心》 郡章郡太守的印玺。借指郡太守。 唐 刘禹锡 《苏州谢上表》:“始从郎署,出领郡章。” 宋 秦观 《代贺皇太后受册表》:“臣谬通属籍,叨假郡章。” 汗青(1) 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2) 借指史册 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未应(1).犹不须。 宋 王安石 《评定试卷》诗:“疑有高鸿在寥廓,未应回首顾张罗。” 宋 陆游 《遣兴》诗:“老去可怜风味在,未应山海混渔樵。” (2).犹不算;不是。 唐 李白 《梁园吟》:“ 东山 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宋 张纲 《临江仙》词:“年方强仕未应迟。高风轻借便,一鶚看横飞。” (3).犹不曾。 唐 李白 《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嘆息未应闲。” 唐 王维 《听宫莺》诗:“游子未应返,为此始思乡。” 宋 蔡伸 《念奴娇》词:“云浪鳞鳞,兰舟泛泛,共载一轮月。五湖当日,未应此段奇絶。” (4).不应当。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二四:“晨兴步庭除,足弱几不持;论年未应尔,胡为遽如斯?”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