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三字诀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吕岩 |
释义 | 三字诀原文这个道,非常道。性命根,生死窍。 说著丑,行着妙。 人人憎,个个笑。 大关键,在颠倒。 莫厌秽,莫计较。 得他来,立见效。 地天泰,为朕兆。 口对口,窍对窍。 吞入腹,自知道。 药苗新,先天兆。 审眉间,行逆道。 滓质物,自继绍。 二者余,方绝妙。 要行持,令人叫。 气要坚,神莫耗。 若不行,空老耄。 认得真,老还少。 不知音,莫语要。 些儿法,合大道。 精气神,不老药。 静里全,明中报。 乘凤鸾,听天诏。 诗词问答问:三字诀的作者是谁?答:吕岩 吕岩三字诀书法欣赏
全唐诗:卷859-33 参考注释这个(1) 目前的、附近的或心中想到的或刚才提到的人、物或想法 坐在我旁边的这个人是出价最高的人 (2) 已经或正在谈及、暗示或举例说明的人或事物 这个就是他努力的成果 常道(1).一定的法则、规律;常有的现象。《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晋书·夏侯湛传》:“政有常道,法有恒训。”《魏书·食货志》:“有无通 * 财不匱,劳逸均则人乐其业。此自古之常道也。” 宋 曾巩 《兜率院记》:“古者为治有常道,生民有常业。”《元史·刘秉忠传》:“国灭史存,古之常道。” (2).通常的方法。《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北史·恩幸传序》:“夫令色巧言,矫情饰貌,邀眄睞之利,射咳唾之私,乃苟进之常道也。” (3).原来的轨道。《后汉书·襄楷传》:“臣窃见去岁五月,荧惑入太微,犯帝坐,出端门,不轨常道。” 命根(1).佛教语。谓由前世之业所决定的维持今生寿命的依据。也泛指寿命。 南朝 陈 徐陵 《与智顗书》:“惟迟拔公廷,出数百里水,全其命根。” (2).命根子。《红楼梦》第二回:“ 政老爷 便大怒了,説:‘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 史老太君 还是命根一样。” (3).植物的主根。 明 俞宗本 《种树书·花》:“凡花木有直根一条,谓之命根。” 生死(1) 生存和死亡 生死攸关的问题 (2) 预言命运的 他认为什么时候死是在生死簿上早就注定的 人人每人 人人自以为必死。——《资治通鉴·唐纪》 个个(1) (2) 各个——和一个复数名词和代词连用,表示句子的意思对每一个体都适用 个个战士都很勇敢 (3) 每一和任一 (4) 总起来,合起来的——与一个复数名词或代词连用,表示把几个个体合起来看是适用的 个个班组都不示弱 关键(1) 本为门闩或关闭门户的横木 (2) 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而我们现在有一部分同志对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不能正确解决的关键,正在这里。——《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颠倒(1) 反而 好意叫他洗脚,颠倒嫌冷嫌热!——《水浒传》 (2) 又 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 (3) 究竟;所以 只被你打的来不知一个颠倒。——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 厌秽厌恶。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眼前几则烂熟故实,雷同反覆,殊可厌秽。” 计较(1) 计算比较得失 斤斤计较 (2) 争辩 我不好计较 (3) 打算 明天起床后再作计较 (4) 计划、商量 另行计较 (5) 策略 你可有计较 (6) 清点,查清 计较下山人数 (7) 讲究 你们城里人,偏有许多计较,主副食还要注重怎么搭配 见效产生效果 此药吃了很见效 朕兆征兆;预兆。《文选·左思<魏都赋>》“兆朕振古” 李善 注引《淮南子》:“欲与物接,而未成朕兆者也。” 唐 温岐 《再生桧赋》:“穷胜负於朕兆,慕休祥於邦国。”《宋史·杨大全传》:“事有几微於朕兆者,可諫陛下乎?” 明 高攀龙 《讲义·知及之》:“此两者之分, 孟子 於 夫子 微见朕兆, 陆子 於 朱子 遂成异同。”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三:“最难堪的,自然是妻儿远离,而且不通消息,而且似乎有永远难通的朕兆。” 口对随口应对;口头回答。《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虎圈嗇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周书·文帝纪上》:“ 齐神武 问 岳 军事, 太祖 口对雄辩。” 自知认识自己;自己明了 先天自出生即存在的或自出生开始的 先天畸形 眉间在二侧眉毛间、额部的平坦隆起;亦指紧接着鼻根上方的额骨或正中矢状断面通过此区的一点 行逆倒行逆施。《管子·正世》:“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诛杀不以理,重赋敛,竭民财,急使令,罢民力……则失在上。” 质物用作抵押的东西。 宋 洪迈 《夷坚志补·雪香失钗》:“ 乐平 东关民 张五郎 , 淳熙 七年,姻戚从假质物,付以一金釵,过期不及, 张 自出钱往赎。”《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又凡质物值钱者,纔足了年数,就假托变卖过了,不准赎取。” 继绍继承。 唐 白居易 《为崔相陈情表》:“ 德宗 皇帝念臣亡伯位高无后,以犹子之义,命臣继绍,仍赐臣名。”《元典章·户部三·承继》:“父子嗣续,人伦大本,同宗继绍,气脉感通。” 林纾 《与姚叔节书》:“夫瞢然不审 中国 四千餘年继绍之絶学,则蔽於东人之言。” 绝妙非常美妙;十分巧妙 绝妙好辞 行持施用。《水浒传》第八七回:“﹝ 兀颜延寿 ﹞心中疑道:‘此必是 宋江 行持妖法。休问怎生,只就这里死撞出去。’”《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最下者行持符籙,役使鬼神,设章醮以通上界,建考照以达冥途。” 佛教语。谓精勤修行,持守佛法戒律。《万善同归集》卷三:“是以佛法贵在行持,不取一期口辩。”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缁黄杂记》:“余读 刘兴朝 《悟道发真集》,其言曰:‘余少治儒术,长登仕版,盖未尝信佛也。三十有二岁,见 东林 长老 总公 ,与之语七日,始生信焉,即取其书,读之三年,盖恨其信之之晚也。然循其理而体会,则似悟还迷,依其法而行持,则蹔静还扰。’”参见“ 持行 ”。 令人使人 令人发指 令人兴奋 若不要不是 若不是少发生一次冲突,这一天是过不去的 老耄七、八十岁的老人。亦指衰老。《周礼·秋官·司刺》:“三赦之法: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愚。”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幼弱老旄,若今律令,年未满八岁、八十以上,非手 * ,他皆不坐。” 陆德明 释文:“老耄,本又作旄,同。”《后汉书·逸民传·逢萌》:“后詔书徵 萌 ,託以老耄,迷路东西。” 宋 范仲淹 《奏灾异后合行四事》:“委天下按察使省视官吏:老耄者罢之,贪浊者劾之,昏懦者逐之。” 元 刘唐卿 《降桑椹》第二折:“俺母亲骨嵓嵓身躯老耄。” 郭沫若 《孔雀胆》第二幕:“我自己还没有老耄到不能够辨别是非黑白的那样昏聩的地步啦。” 认得(1) 认识 这位同志你认得吗? (2) 认出;知道 我已不认得这个学校了 还少恢复青春,变得年轻。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饵之一年,老者还少,令人彻视见鬼。”《太平广记》卷五九引《女仙传》:“女服药时,年已七十,稍稍还少,色如婴儿。”《东周列国志》第五三回:“且闻其善於採炼,却老还少,心甚慕之。” 不知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些儿(1).小貌。 唐 吕岩 《三字诀》诗:“些儿法,合大道。” (2).少许,一点儿。 宋 陈亮 《祝英台近·九月一日寿俞德载》词:“世间万寳都成,些儿无欠,只待与黄花为地。”《西游记》第六三回:“水里本事,我略有些儿。” 清 纳兰性德 《临江仙》词之七:“带得些儿前夜雪,冻云一树垂垂。” 茅盾 《子夜》十五:“本来我万事都耐着些儿,现在可不能再马虎!” (3).片刻,一会儿。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些儿来迟,已成不救,定应一命见阎王。”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二折:“如今将学生放假三日,且在书房中独坐些儿。” 大道(1) 宽阔的道路 (2) 正确的道理 合于大道 精气神精神力气。 老舍 《骆驼祥子》一:“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 明中(1).明烛中天。极言首饰之闪烁光华。 汉 王粲 《七释》:“戴明中之羽雀,杂华镊之葳蕤。珥照夜之双璫,焕焴爚以垂暉。” (2).通晓星象历法。中,指中星。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乃命审曲之官,选明中之士,陈圭置臬,瞻星揆地,兴復表门,草创华闕。” 凤鸾(1).泛指凤凰之类的神鸟。 唐 令狐楚 《游义兴寺上李逢吉相公》诗:“凤鸞飞去仙巢在,龙象潜来讲席空。” 唐 宋若华 《嘲陆畅》诗:“十二层楼倚翠空,凤鸞相对立梧桐。” (2).比喻佳偶。 清 李渔 《风筝误·惊丑》:“主婚作伐两凭谁,如何擅把凤鸞缔。” (3).指笙箫等乐器。《云笈七籤》卷二十:“建紫毛之节,驾飞云丹舆,前吹凤鸞,后奏天钧。” 天诏皇帝的诏命。 唐 韦应物 《送常侍御却使西蕃》诗:“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詔报蕃臣。” 唐 李嘉祐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诗:“气迎天詔喜,恩发土膏春。”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