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偶相逢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贺铸 |
释义 | 偶相逢原文彩山涌起翠楼空。箫鼓沸春风。桂娥唤回清昼,夹路宝芙蓉。 诗词问答问:偶相逢的作者是谁?答:贺铸 贺铸偶相逢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彩山宋 代元宵节放花灯,宫内灯彩堆迭成山形,称为 綵山 。《宣和遗事》前集:“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鰲山,高一十六丈,阔三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鰲柱,长二十四丈,两下用金龙缠柱。每一箇龙口里点一盏灯,谓之‘双龙衔照’。中间有一箇牌,长三丈六尺,阔二丈四尺,金书八箇大字,写道:‘ 宣和 綵山,与民同乐。’” 宋 曾觌 《南柯子·元夜书事》词:“璧月窥红粉,金莲映綵山。” 翠楼(1).涂饰绿漆的高楼。 汉 李尤 《平乐观赋》:“大厦累而鳞次,承岧嶤之翠楼。” 南朝 梁 江淹 《山中楚辞》之二:“日华粲於芳阁,月金披於翠楼。” 元 虞集 《赠楚石藏主》诗:“不识南塘第几桥,翠楼华屋上岧嶤。” (2).特指妇女居处。 唐 王昌龄 《闺怨》诗:“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清 曹松 《七夕》诗:“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清 龚自珍 《瑶华·董双成画像》词:“ 云英 嫁了, 弄玉 归来,向翠楼琼户。” (3).指 * 。《剪灯馀话·江庙泥神记》:“凝妆谩羡翠楼娼,荐枕徒闻 红拂 妓。” (4).酒楼。 唐 皎然 《长安少年行》:“翠楼春酒 虾蟆陵 , 长安 少年皆共矜。” 宋 范成大 《翠楼》诗:“连袵成帷迓 汉 官,翠楼沽酒满城欢。”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琴羽张兮簫鼓陈, 燕 赵 歌兮伤美人。”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词:“家种黄柑丹荔,户拾明珠翠羽,簫鼓夜沉沉。” 明 王玉峰 《焚香记·赴任》:“楼船簫鼓交龙旆,想赴京时半肩行李,从今一洗当年耻。”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端午龙舟》:“ 乾隆 初,上於端午日,命内侍习竞渡於 福海 中,皆画船簫鼓,飞龙鷁首,络绎於鲸波怒浪之间。”亦指军乐。 唐 李白 《发白马》诗:“将军发白马,旌节渡 黄河 。簫鼓聒山岳,沧溟涌涛波。” 春风(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桂娥指月宫 嫦娥 。 宋 王銍 《明觉山中始见梅花戏呈妙明老》诗:“天仙謫自广寒宫,定与 桂娥 新作别。” 宋 范成大 《梦玉人引》词之二:“雨捲云飞,长有 桂娥 看客。” 元 马致远 《青哥儿·十二月》曲之八:“铜壶半分更漏,散秋香 桂娥 将就。” 清昼白天。 唐 李白 《秦女休行》:“手挥白杨刀,清昼杀讎家。” 宋 杨万里 《题望韶亭》诗:“ 嶧山 桐树半夜鸣, 泗水 石头清昼跃。” 清 王贵一 《观仲儒熹儒煮茗》诗:“熏风破微炎,细雨洒清昼。” 夹路列在道路两旁。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双闕云竦以夹路,琼臺中天而悬居。” 唐 岑参 《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诗:“駟马映花枝,人人夹路窥。” 宋 苏轼 《同王胜之游蒋山》诗:“夹路苍冉古,迎人翠麓偏。” 芙蓉(1) 芙蓉花。中国的锦葵植物( Hibiscus mutabilis ),花美丽,白色或粉红色,在夜间变深红色 (2) 荷花的别名。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木 步障古代的一种用来遮挡风尘、视线的屏幕 纱笼(1).纱制灯笼。 唐 白居易 《宿东亭晓兴》诗:“温温土炉火,耿耿纱笼烛。” 宋 高观国 《御街行·赋轿》词:“归来时晚,纱笼引道,扶下人微醉。” 元 张子坚 《得胜令》曲:“锦衣搭白马,纱笼照道行。” 清 纳兰性德 《生查子》词:“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 (2).谓以纱蒙覆贵人、名士壁上题咏的手迹,表示崇敬。典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起自寒苦》:“ 王播 少孤贫,尝客 扬州 惠昭寺 木兰院 ,随僧斋飡。诸僧厌怠, 播 至,已饭矣。后二纪, 播 自重位出镇是邦,向之题已碧纱幕其上。 播 继以二絶句曰:‘……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后用作诗文出众的赞词。 宋 刘过 《沁园春·题黄尚书夫人书壁后》词:“记 东坡 赋就,纱笼素壁, 西山 句好,帘捲晴珠。” 清 李渔 《怜香伴·议迁》:“他日重来,駟马难容。四壁佳篇,早着纱笼。” 宁调元 《柬蜕庵三什》诗之三:“偶栽红豆便盈枝,仗汝纱笼壁上词。” (3).犹纱罩。旧时婚礼中新娘罩面的纱巾。 清 李渔 《风筝误·婚闹》:“你们都迴避,好待我揭去纱笼看阿娇。”《天雨花》第三六回:“弟们虽在来观看,纱笼罩面怎分明?” (4).马来语saron的音译。 东南亚 一带用以围裹身体的长布,为服饰之一。 许杰 《两个青年》:“那 马来 人是披着纯白的纱笼,纱笼的一端,从左边的背部围过右边的颈际,再披了下来。” (5).法语salon的音译。客厅。今多译作“沙龙”。十七世纪末叶和十八世纪 巴黎 文人常接受贵族妇女的招待,在客厅集会。因指文人雅士的清谈场所。 鲁迅 《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附J·K来信:“这种人物如果不彻底的脱胎换骨,始终只是‘纱笼’(salon)里的哈吧狗。” 瞿秋白 《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她想一脚跨进摩登化的贵族厅堂--在所谓‘纱笼’里去和当代名流‘较一日之短长’。” 相逢彼此遇见;会见 偶然相逢 艳妆亦作“ 艳粧 ”。亦作“艷妆”。1.艳美的装扮;装束艳美。 南朝 齐 王融 《春游回文诗》:“低吹杂纶羽,薄粉艳粧红。” 宋 晁冲之 《传言玉女·上元》词:“艳妆初试,把珠帘半揭。”《农政全书》卷二九引《 * ·果谱二·桃》:“或云:种时将桃核刷浄,令女子艳粧种之,他日花艳而子离核。” 清 龚自珍 《法曲献仙音》词:“蓝布衫儿,墨紬裙子,未要艳妆明抹。” 许地山 《危巢坠简·人非人》:“有一晚上偶然看见一个艳妆女子,看来很像她。” (2).借指美女。 唐 刘希夷 《蜀城怀古》诗:“旧国有年代,青楼思艳妆。” 宋 徐铉 《奉和七夕应令》:“静闻天籟疑鸣佩,醉折荷花想艳妆。”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你若有主张,对艳妆,将言词説上,我将你众和尚死生难忘。” 见“ 艳妆 ”。 宜笑适宜于笑。指笑时很美。《楚辞·九歌·山鬼》:“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皓齿粲烂,宜笑的皪。”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红颜宜笑,睇眄流光。” 隋 江总 《东飞伯劳歌》:“年时二八新红脸,宜笑宜歌羞更歛。” 元 张昱 《西湖漫兴》诗:“ 玉局 当年为写真, 西施 宜笑復宜顰。” 隐语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词句来表示;一种隐晦的语言 修曰:“此隐语耳。”——《三国演义》 传情传递情意(多指男女之间) 鱼雁传情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