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碧峰寺漫题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碧峰寺漫题原文有寺却无僧,此意人知否。 艰得赐紫流,得亦名利薮。 不如付碧峰,面目本来有。 设问那开门,曰付鹿为守。 诗词问答问:碧峰寺漫题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押有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五十八 2. 僧之通禅理者以赐紫为荣 参考注释赐紫唐 宋 时三品以上官公服为紫色,五品以上官为绯色,官位不及而有大功,或为皇帝所宠爱者,特加赐紫或赐绯,以示尊宠。《新唐书·牛丛传》:“即赐金紫,谢曰:‘臣今衣刺史所假緋,即赐紫,为越等。’” 金 王处 《青玉案》词:“三宣赐紫 天长观 ,一阐清风岸。”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大臣赐紫》:“国初诸勋臣以开创大功赐紫者,不乏其人。” 利薮财利的聚集处。《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那库房旧例,一吏轮管两季,任凭县主随意点的。众吏因见是个利藪,人人思想要管。” 邹鲁 《中国同盟会》八:“政府视为利薮,官吏视为肥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足见 唐德宗 以后,茶是朝廷重要的利薮。” 不如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下》 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面目(1) 相貌 面目可憎 (2) 事物的外表、形态;面貌 还其本来面目 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忠烈之面目 (3) 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 显出庐山真面目 (4) 指面子、脸面 愧无面目见人 何面目以归汉。——《汉书·李广苏建传》 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本来(1) 从一开始 (2) 向来,原来 (3) 原先;先前 (4) 理所当然 设问提出问题,发问。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伯夷传》以‘求仁得仁又何怨’之语设问,谓夫子称其不怨,而《采薇》之诗,犹若未免怨,何也?”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八:“ 蒋梦麟 说‘问题符号满天飞’,其实就因为问题符号只在飞,可见还不知道怎样设问,怎样摆这符号,何况答案!” 开门敞开大门地;公开地 开门整党 开门整风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