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题秦留仙然竹集却寄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王士祯 |
释义 | 题秦留仙然竹集却寄原文小孤山下江水白,闻君去作浔阳客。 大别山前江汉清,忆君重过武昌城。 荆鄂相望才几驿,怜君来去随潮汐。 盘中缕脍武昌鱼,座中人物荆州鲫。 亦识王门懒曳裾,参卿军事复何如。 早将表饵摧强敌,莫为穷愁且著书。 诗词问答问:题秦留仙然竹集却寄的作者是谁?答:王士祯 注释1. 出处:渔洋山人精华录卷三 参考注释小孤山名。在 江西 彭泽县 北 长江 中,与 大孤山 遥遥相对。 清 吴伟业 《荡子失意行赠李云田》诗:“ 小孤 白浪恶,肠断征帆收。”参见“ 小姑 ”。 江水即 长江 。《淮南子·墬形训》:“何谓六水?曰 河水 、 赤水 、 辽水 、 黑水 、 江水 、 淮水 。” 高诱 注:“ 江水 出 岷山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岷山 ,即 瀆山 也,水曰 瀆水 矣。又谓之 汶 。 阜山 在徼外, 江水 所导也。” 唐 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 盆城 去 鄂渚 ,风便一日耳。不枉故人书,无因帆 江水 。” 浔阳江名。 长江 流经 江西省 九江市 北的一段。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潯阳 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索索。” 明 李梦阳 《浮江》诗:“万古滔滔意, 潯阳 更向东。” 清 赵翼 《庐山纪游》诗:“ 广陵 涛接 潯阳 涛,夜梦五老来相招。” 大别山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为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主峰1729米。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 江汉(1). 长江 和 汉水 。《书·禹贡》:“ 江 汉 朝宗於海。”《诗·小雅·四月》:“滔滔 江 汉 ,南国之纪。” 朱熹 集传:“ 江 汉 ,二水名。”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 江 汉 之间,不惊鸡犬; 樊 襄 之下,更多冠盖。” 清 黄景仁 《黄鹤楼用崔韵》:“欲把登临倚长笛,滔滔 江 汉 不胜愁。” (2).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 荆楚 之地,在今 湖北省 境内。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十:“ 江 汉 之君,悲其坠屨, 少原 之妇,哭其亡簪。”《后汉书·荀彧传》:“ 绍 既新败,众惧人扰,今不因而定之,而欲远兵 江 汉 ,若 绍 收离纠散,乘虚以出,则公之事去矣。”《文选·江淹<望荆山>诗》:“奉义至 江 汉 ,始知 楚 塞长。” 李善 注:“ 江 汉 , 荆 楚 之境也。” (3).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 巴 蜀 之地。今 四川省 的东部地区。 唐 杜甫 《枯棕》诗:“嗟我 江 汉 人,生成復何有?” 仇兆鳌 注:“ 江 汉 ,指 巴 蜀 。” (4).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今 湖北省 及其附近地区。 陈毅 《吟 * 形势》:“ 江 汉 飞传 刘 邓捷,中原重见 李 郑 回。” 相望互相对望 雕栏相望焉。——《虞初新志·魏学洢·核舟记》 邻国相望。——《史记·货殖列传》 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东西相望。——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来去(1) 来和去。指往来不断的样子 来去自由 (2) 差错;错误 不差分毫来去 潮汐海水的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所造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缕脍见“ 缕子膾 ”。 武昌鱼三国 吴 嗣主 孙晧 从 建业 迁都 武昌 ,丞相 陆凯 进谏,疏中引童谣:“寧饮 建业 水,不食 武昌 鱼”。见《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武昌 鱼指 武昌 附近所产的团头鲂。 唐 岑参 《送费子归武昌》诗:“秋来倍忆 武昌 鱼,梦著只在 巴陵 道。” 明 李贽 《与刘肖川书》:“但恐檀越远去,外护无依,不肖当为 武昌 鱼,任人膾炙矣。” 毛 * 《水调歌头·游泳》词:“才饮 长沙 水,又食 武昌 鱼。” 人物(1) (2) 小说或戏剧中被描写的人 人物描写 (3) 被认为有突出或显著特性的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 * 《沁园春·雪》 恺撒是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西人之画,则人物必有概范,山水必有实景。——蔡元培《图画》 (4) 讲话者;提警告、提要求、鼓励或发命令的人 由一个圈内人物指导 (5) 有才能之人 此人是个人物 荆州(1).古“九州”之一。在 荆山 、 衡山 之间。 汉 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 湘 鄂 二省及 豫 桂 黔 粤 的一部分; 汉 末以后辖境渐小。 东晋 定治 江陵 (现属 湖北 ),为当时及 南朝 长江 中游重镇。 明 清 置府,后废。《书·禹贡》:“ 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 。”参阅《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八、《嘉庆一统志》卷三四四。 (2). 唐 韩朝宗 曾任 荆州 长史,为时人所推重,称 韩荆州 。见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后因以“荆州”称己所推重之士。 明 章懋 《与张都运吉》书:“愿识荆州,为日久矣!”参见“ 识荆 ”。 王门(1).指王宫之皋门、库门。《周礼·地官·大司徒》:“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於王门。” 孙诒让 正义:“王门即王宫之皋门、库门。” (2).犹王庭,帝阙。《竹书纪年》卷上:“元年乙酉帝(帝 废 )即位,诸夷宾于王门。”《后汉书·东夷传序》:“自 少康 已后,世服王化,遂宾於王门,献其乐舞。”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九千里之丹凤,始践王门;七十日之黄龙,初阶郡职。” (3).王爷的邸第。《文选·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王门所以贵,自古多俊民。” 刘良 注:“王门,谓 邵陵王 门也。” 唐 杜甫 《行次古城店泛江》诗:“王门高德业,幕府盛才贤。”原注:“ 卫伯玉 为 江陵 节度,时封 阳城郡王 ,故云王门。” 元 吴莱 《望会稽山》诗:“犹廻 剡 曲棹,肯鼓王门琴?” 王邦采 等注引《晋中兴书》:“ 武陵王 晞 闻其( 戴逵 )能琴,使人召焉。 逵 对使者前破琴曰:‘ 戴安道 不为王门伶人。’” 明 戴良 《喜谢密庵至》诗之一:“自昔王门久曳裾, 河间 礼乐属真儒。” (4).泛指 王 氏之门户派系。 宋 强至 《寄献王中丞》诗:“纪纲新宪府,德业旧 王 门。” 清 黄宗羲 《明儒学案·北方王门学案》:“ 王道 字 纯甫 者,受业 阳明 之门……其后趋向果异,不必列之 王 门。” (5).即 玉门 。《尸子》卷下:“ 文王 幽於 羑里 , 武王 覊於 王门 。”《太平御览》卷四八六引作“玉门”。《吕氏春秋·首时》:“ 武王 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 王门 之辱。” 陈奇猷 集释引 毕沅 曰:“ 王门 即 玉门 ,古以中画近上为‘王’字,‘王’三画正均即‘玉’字。”参见“ 玉门 ”。 曳裾(1).拖着衣襟。裾,衣服的大襟。 晋 陶潜 《劝农》诗:“矧伊众庶,曳裾拱手。” 唐 王绩 《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诗:“曳裾出门迎,握手登前除。” (2).“曳裾王门”之省称。 唐 杜甫 《又作此奉卫王》诗:“推轂几年惟镇静,曳裾终日盛文儒。” 明 蔡羽 《思田园》诗:“曳裾京华尘,徒自隳四支。”参见“ 曳裾王门 ”。 参卿对参谋、参军的敬称。 唐 杜甫 《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参卿休坐幄,荡子不归乡。” 唐 耿湋 《送绛州郭参军》诗:“人传府公政,记室有参卿。” 军事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 晓畅军事。——诸葛亮《出师表》 军事演习 何如(1) 如何,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 诚好恶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与其强攻,何如智取 表饵汉 贾谊 上疏论 匈奴 ,提出五饵三表作为制服单于的办法。后因以“表饵”指对付敌方的策略。 唐 白居易 《御戎狄策》:“故 王恢 陈征讨之谋, 贾生 立表饵之术。” 明 黄瑜 《双槐岁钞·何左丞赏罚》:“ 真 ( 何真 )第三子 贵 ,曰 何三舍 者,与 从简 皆勇而有谋,素相合, 从简 力请 贵 同往,密为表饵之术。” 强敌1.亦作"强敌"。 2.强有力的敌人。 3.指强有力的对手。穷愁穷困忧愁;穷苦而忧伤 著书撰写著作。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