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折红梅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佚名 |
释义 | 折红梅原文倚花阑清晓,裴回探得,南枝初绽。通春意、漏巧斗奇,东君首先回暖。 盈盈素面。 刚强点、胭脂深浅。 是他自有,标格清香,恣千种妖饶,万般闲雅。 移时细看。 算浓雪严霜,怎生拘管。 也拟是、小桃未蕊,依约杏添清伴。 笛声休怨。 怕恐使、群芳零乱。 待须把酒,守著花枝,愿期与花枝,久长相见。 诗词问答问:折红梅的作者是谁?答:佚名 佚名折红梅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清晓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清晓的微风,略带凉意 裴回亦作“裵回”。1.彷徨。徘徊不进貌。《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产 不知 吕禄 已去北军,迺入 未央宫 ,欲为乱,殿门弗得入,裵回往来。”参见“ 徘徊 ”。 (2).徐行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於是 楚王 乃弭节裴回,翱翔容与。”参见“ 徘徊 ”。 (3).留恋。 唐 贾至 《送夏侯子之江夏》诗:“留欢一杯酒,欲别復裴回。”参见“ 徘徊 ”。 南枝(1).朝南的树枝。 南朝 梁简文帝 《双燕》诗:“衔花落北户,逐蝶上南枝。” 唐 李白 《山鹧鸪词》:“ 苦竹岭 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鷓鴣飞。” 明 吴国伦 《寄远曲》:“ 章臺 杨柳緑如云,忆折南枝早赠君。” (2).比喻温暖舒适的地方。 唐 清江 《春游司直城西鸕鶿谿别业》诗:“ 越 客初投分,南枝得寄栖。” (3).借指梅花。 宋 苏轼 《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愿及南枝谢,早随北雁翩。” 王文诰 辑注引 赵次公 曰:“南枝,梅也。” 清 宋琬 《送别李素臣归荒隐草堂》诗:“相思试折南枝寄,东阁官梅尚有无。” 田汉 《赠刘雨岑先生》诗:“南枝如雪馥雄关,又在先生笔底看。” (4).《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胡 马依北风, 越 鸟巢南枝。”因以指故土,故国。《周书·杜杲传》:“ 王褒 、 庾信 之徒既覊旅 关中 ,亦当有南枝之思耳。” 唐 储嗣宗 《早春》诗:“踟蹰 歷阳 道,乡思满南枝。” 郁达夫 《自汉皋至辰阳流亡途中口占》:“岂为行吟来 楚 泽,终期结綬到南枝。” 春意(1) 春天的气象 春意盎然 (2) 春心 斗奇亦作“鬭奇”。亦作“鬪奇”。以奇妙取胜。 唐 文丙 《牡丹》诗:“万物承春各鬭奇,百花分贵近亭池。” 元 房皞 《读杜诗》诗:“后学为诗务鬪奇,诗家奇病最难医。” 东君传说中的太阳神 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司命之属。——《史记·封禅书》 首先(1) (2) 最先;最早 这个建议是老李首先提出来的 (3) 第一(用于列举事项) 首先,是老师讲话;其次,是学生代表发言 回暖天气由冷转暖。如:开春以后,天气渐渐回暖。 回煖:回暖。指天气由冷转暖。 元 郭钰 《题萧质所藏终南雪霁图》诗:“早梅回煖动精神,冻雀翻丛动毛羽。” 盈盈(1) 形容清澈 春水盈盈 (2) 形容举止、仪态美好 盈盈顾盼 (3) 形容快乐神情或美好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喜气盈盈 (4) 形容动作轻盈 盈盈起舞 (5) 十五岁 料他年纪多只在盈盈左右。——《鼓掌绝尘》 三五而盈。——《礼记·礼运》 素面不施脂粉之天然美颜。 唐 李白 《赋牵牛》诗:“素面倚栏鉤,娇声出外头。”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公遽延入。脱衣去帽,乃十八九佳丽人也。素面画衣而拜。” 宋 王十朋 《丁香花》诗:“素面含情 宋玉 愁,仙肌带溼 真妃 澡。”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既辨眉目,果美甚,丹唇皓齿,华髮素面。” 郁达夫 《迷羊》五:“但在这样近的身边,这样仔细长久的得看她卸装后的素面,这却是第一回。” 刚强意志性格等坚强、不在恶势力前低头、不畏艰难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胭脂由胭脂虫雌虫的干燥身体组成的一种红色染料;一种化妆用的红色颜料,也用来画国画 胭脂膏子 深浅(1) 指水的深度 水很浑浊,无法看清这条河的深浅 (2) 比喻言语、行为的分寸 说话不知深浅 (3) 浓或淡 颜色深浅各异的布料摆在柜台上 标格风范、品格 清香清淡的香味 则有荷叶之清香。——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妖饶见“ 妖嬈 ”。 万般(1) 各种各样;多种多样 (2) 极其;非常 我感到万般快慰 闲雅安适高雅 移时经历一段时间。《后汉书·吴祐传》:“ 祐 越坛共小史 雍丘 、 黄真 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 五代 王周 《会哙岑山人》诗:“略坐移时又分别,片云孤鹤一枝笻。”《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移时之间,就坛前起一阵大风。”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无日不詔入,语必移时。” 细看仔细地观察 严霜(1) 寒冷的霜 严霜过后,叶子逐渐落下来 (2) 一种温度低到足以冻杀大部分露天园田草木和果实蓓蕾的霜 严霜结庭兰。——《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冬与严霜争。——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怎生(1) 怎样;怎么 怎生不捎带个字儿来? (2) 务必;无论如何 小生有一简,怎生烦小娘子送去 拘管(1).管束;监督。 唐 孙棨 《北里志·张住住》:“及 住住 将笄,其家拘管甚切; 佛奴 稀得见之,又力窘不能致聘。” 宋 苏轼 《乞桩管钱氏地利房钱修表忠观及坟庙状》:“右奉圣旨宜令 杭州 每年特支钱五百贯与 表忠观 ,置簿拘管,只得修葺坟庙,不得别将支用。” 元 张可久 《醉太平·无题》曲:“小寃家怕不道心儿里爱,老妖精拘管的人来煞。”《 * 词话》第四五回:“姊妹们拘管得紧,老尊堂不放鬆。” 沉从文 《王谢子弟》:“把媳妇接过了门,拘管着男的。” (2).拘禁管制。 宋 岳飞 《奏措置虔贼状》:“山寨贼首 罗诚 等二百餘人,见拘管在寨。”《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祐四年》:“太学生 刘黼 等八人,拘管 江西 、 湖南 州军,宗学生 于伯 等七人并削籍,拘管外宗司。” 小桃初春即开花的一种桃树。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欧阳公 、 梅宛陵 、 王文恭 集皆有小桃诗。 欧 诗云:‘雪里花开人未知,摘来相顾共惊疑,便须索酒花前醉,初见今年第一枝。’初但谓桃花有一种早开者耳。及游 成都 ,始识所谓小桃者,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 曾子固 《杂识》云:‘正月二十,开 天章阁 赏小桃。’正谓此也。” 宋 王珪 《小桃》诗:“小桃常忆破正红,今日相逢二月中。” 依约(1).依据;沿袭。《隋书·王劭传》:“採民间歌謡,引图书讖讳,依约符命,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誌》,合三十卷,奏之。” 唐 元稹 《告祀曾祖文》:“今谨依约庙则,每岁以二至、二分暨正旦,与宗 积 彼此奉祀於治所。” 明 梅鷟 《尚书考异》:“出 孔 壁中者,尽后儒伪作,大抵依约诸经《论》《孟》中语,并窃其字句而缘饰之。” (2).仿佛;隐约。 唐 刘兼 《登郡楼书怀》诗:“天际寂寥无雁下,云端依约有僧行。” 宋 晏殊 《少年游》词:“风流妙舞,樱桃清唱,依约驻行云。” 明 文徵明 《庚辰除夕》诗:“醉墨淋灕玉雨株,澹痕依约两行书。” 胡怀琛 《与仲兄夜话》诗:“隔江依约闻丝竹,往事悽辛话乱离。” (3).大约;大概。 唐 元稹 《和乐天示杨琼》诗:“腰身瘦小歌圆紧,依约年应十六七。” 宋 苏轼 《江神子》词之三:“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 湘灵 。”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四章:“ 冯均 依约早到大半个时辰,他不知道开什么会。” (4).形容情意 * 。 元 舒逊 《感皇恩》词:“谁道小窗萧索?青灯相伴我,情依约。” 明 吴承恩 《千秋岁》词:“芳草閒愁远,情依约,寸心刚被春拘管。” 怕恐惊怕,惶恐。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三折:“纵然他有些耳聋,乍闻来也须怕恐。”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第二折:“一撞一衝,则教你心如铁石也怕恐。”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一折:“我只道他喜孜孜开笑容,怎么的颤钦钦添怕恐。” 群芳(1) 各种艳丽、芳香的花草;众花;百花;比喻众女子、众美人 群芳斗艳 (2) 也比喻众贤人 零乱1.散乱。 2.景物纷呈貌。待须等待。《管子·九守》:“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须。” 尹知章 注:“须亦待也。” 把酒拿着酒杯 把酒问青天。——宋· 苏轼《水调歌头》 花枝(1).开有花的枝条。 唐 王维 《晚春归思》诗:“春虫飞网户,暮雀隐花枝。” 明 谢谠 《四喜记·花亭佳偶》:“浅印花鞋小,斜插花枝鬢欲烧。” 萧红 《夏夜》:“她过来似用手打我,嘴里似乎咒我,她依过的那花枝,立刻摇闪不定了。” (2).比喻美女。 前蜀 韦庄 《菩萨蛮》词:“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宋 张景修 《虞美人》词:“旁人应笑髯公老,独爱花枝好。” 清 唐孙华 《五舫诗为同年狄向涛太史赋》:“花枝斜倚镜臺前,晚妆人倦娇相向。” 久长长久 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 相见彼此会面 整个代表团在终点站与他们相见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