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回乡偶书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贺知章 |
释义 | 回乡偶书原文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词问答问:回乡偶书的作者是谁?答:贺知章 贺知章回乡偶书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离别(1) 暂时或永久离开 我离别故乡已经两年了 (2) 分手,分开 家乡自己的家庭祖祖辈辈的居住地;故乡 岁月年月日子;时间 岁月如流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近来现时期或刚过去的时期 人事(1) 指人世间的事 人事沧桑 人事不可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人事调动 (3) 人情事理 不懂人事 (4) 人的意识的对象 不省人事 (5) 人力能做到的事 尽人事 (6) 馈赠的礼物 送人事 消磨(1) 逐渐消耗;磨灭 消磨志气 (2) 消遣,打发时光 消磨岁月 惟有只有 我们都很高兴,惟有他沉着脸 镜湖古代 长江 以南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 浙江 绍兴 会稽山 北麓。 东汉 永和 五年(公元140年)在 会稽 太守 马臻 主持下修建。以水平如镜,故名。 唐 李白 《越女词》之五:“ 镜湖 水如月, 耶溪 女如雪。” 宋 苏轼 《永和清都观道士求此诗》:“ 镜湖 勅赐老 江 东,未似西归 玉局 翁。” 清 陈维崧 《鹧鸪天·秋日拨闷作》词:“一派凉秋,似 镜湖 ,西风萧瑟雁啣芦。” 春风(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旧时过去的时候;从前;昔时 著我旧时裳。——《乐府诗集·陌上桑》 旧时茅店社林边。——宋· 辛弃疾《西江月》 旧时栏楯。——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诗文赏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这一首可看作是另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 句,看仅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 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 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中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 了。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也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 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