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苏颋 |
释义 | 原文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 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 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 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诗词问答问:《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的作者是谁?答:苏颋 全唐诗:卷74_15 参考注释重岩重迭的山岩。常指高峻、连绵的山崖。 晋 枣据 《游览》诗:“重巖吐神溜,倾觴挹涌波。” 南朝 陈 张正见 《从永阳王游虎丘山》诗:“重巖摽虎据,九曲峻羊肠。” 唐 杜甫 《九日奉寄严大夫》诗:“小驛香醪嫩,重巖细菊斑。” 层标重迭的山峰。 唐 高霁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 王琦 注:“层标谓山峯之层迭者。” 守经固守经义或常法。《汉书·贡禹传》:“朕以生有 伯夷 之廉, 史鱼 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 汉 仲长统 《昌言·杂篇》:“好古守经者,患在不变;勇毅果敢者,患在险害。” 宋 曾巩 《雪咏》:“愿彼守经士,幸可继糗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黄河运道》:“今以 沁水 较 济 汶 ,固云辽远,然有成蹟可循,则预防不虞,亦何惜迂道二三程也,然难与守经者言矣。” 巴人(1).古 巴州 人。 唐 刘禹锡 《杂曲歌辞·竹枝》:“ 楚 水 巴 山江雨多, 巴 人能唱本乡歌。” (2).古曲名。 晋 张协 《杂诗》之五:“《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一:“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详“ 下里巴人 ”。 作礼举手施礼;行礼。 南朝 梁 简文帝 《六根忏文》:“懺悔已竟,诚心作礼。”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法一 ﹞叱之曰:‘与汝共学了生死大事,乃眷眷此物耶!我适已为汝投之江流矣。’ 杲 ( 宗杲 )展坐具作礼而行。”《初刻拍案惊奇》卷四:“ 十一娘 与二女童作礼而还。”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 呼韩邪 与 王昭君 相对缓缓作礼。” 三界(1).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 * 和无 * 。见《俱舍论·世分别品》。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化尽则因缘永息,流动则受苦无穷。” 唐 寒山 《诗》之二一三:“可畏三界轮,念念未曾息。”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三界里,有取总灾危。” 清 龚自珍 《最录<列子>》:“ 庄子 见道十三四, 列子 见道十七八,丁 * 之未东,皆未脱离三界。”道教沿用其说而稍异。 唐 吕岩 《敲爻歌》:“似此逍遥多快乐,遨游三界最清奇。” (2).犹三届,三期。《元史·选举志二》:“都监歷三界,陞务使,一周岁为满,月日不及者通理。务使歷三界,陞提领。” 六尘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相接,便能染污净心,导致烦恼。《圆觉经》卷上:“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宗密 疏:“六尘是境,识体是心。” 南朝 宋 鲍照 《佛影颂》:“六尘烦苦,五道绵剧。” 宋 司马光 《送李益之侍郎致政归庐山》诗之二:“六尘皆外物,万法尽迷途。” 明 刘基 《松风阁记》之二:“我佛以清浄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 瞿秋白 《猪八戒》:“一切爱恋六尘,以至于‘ * 是没有的,是幻执的……不如努力把漆黑一团都灭绝了,成个正觉’,得证涅槃。” 行塍可供行走的田埂。 唐 苏颋 《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诗:“卧石铺苍蘚,行塍覆緑条。” 岁年(1).年月;时光。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旅游 京 洛 ,颇积岁年。”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和策》:“臣观西戎蓄祸,积有岁年。” 明 高启 《松隐居为戴叔能赋》诗:“山中相依岁年久,羡君独结苍髯叟。”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三章:“且移无用之岁年为有用之岁年,移空费之脑力为实益之脑力。” (2).一年。指短时间。 清 恽敬 《与汤敦甫书》:“春间得復书,儒者之气盎然楮墨,及读其辞,益知先生之所养,非岁年所能至也。” 为学做学问;治学。《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夫古之人四十而仕,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故其事业功德,老而益明,死而益光。” 许地山 《东野先生》:“他从不苟且,为学做事都很认真。” 题桥见“ 题桥柱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