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游罗秀山·其一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朱绍昌 |
释义 | 游罗秀山·其一原文芙蓉秀叠半龛悬,灵迹犹传葛稚川。 偶见鹿眠疑药圃,因闻龙化探瑶泉。 碑横宿莽凝烟碧,径积新枫带露鲜。 卜筑欲寻山下宅,鼎边妄意夙生缘。 诗词问答问:游罗秀山·其一的作者是谁?答:朱绍昌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参考注释芙蓉(1) 芙蓉花。中国的锦葵植物( Hibiscus mutabilis ),花美丽,白色或粉红色,在夜间变深红色 (2) 荷花的别名。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木 灵迹亦作“ 灵跡 ”。亦作“ 灵蹟 ”。1.指帝王的德政。 南朝 梁 江淹 《萧上铜钟芝草众瑞表》:“臣以祥纬杂沓,星烛波运。斯乃灵迹深覃,睿衷夐感。理应写顺,祗无涵祕。” (2).神明的功绩。 北周 庾信 《周祀方泽歌·昭夏》:“敢以敬恭,陈之玉帛。德包含养,功藏灵迹。” (3).神灵的遗迹;圣贤的事迹。 唐 李白 《古风》之四三:“ 瑶水 闻遗歌,玉杯竟空言。灵跡成蔓草,徒悲千载魂。” 清 侯方域 《新迁颜鲁公碑记》:“而际世不辰,灵蹟多淹。” (4).引申为奇迹。 沙汀 《记贺龙》二七:“ 贺龙 同志回到屋里,依旧带着那种因为感到夸耀而来的愉快,而且仿佛谈说一种灵迹。” (5).神明显灵的事迹。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武员唐突河神》:“噫!宇宙间灵迹照然者,莫如河神。彼武人粗卤,不知敬畏,幸而未降之罚,乃著异於俄顷之间,以示薄惩,神顾可慢乎哉?” (6).谓墨宝。 明 高启 《题黄大痴天池石壁图》诗:“奈何灵蹟久閟藏,荒竹满野啼猩猩。” 见“ 灵迹 ”。 稚川道家传说的仙都,为 稚川真君 所居。据传, 唐玄宗 时,僧 契虚 入 商山 ,遇桻子(肩背竹篓的商贩),同游山顶,见有城邑宫阙,玑玉交映于云霞之外。桻子指语:此仙都 稚川 也。至一殿,见一人具簪笏,凭玉几而坐,其貌甚伟,侍卫环列,呵禁极严,曰是 稚川真君 。见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一。按, 稚川 , 晋 葛洪 字。 葛洪 好神仙之事,死后,人以为其成仙。 龙化(1).如龙一样变化莫测,不可捉摸。 三国 魏 嵇康 《酒会诗》之五:“猗与 庄 老 ,栖迟永年;实惟龙化,荡志浩然。” 戴明扬 注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孔子 曰:‘吾今日见 老子 ,其犹龙乎?’” (2).如龙兴起,飞腾发迹。《隋书·音乐志中》:“神心有应,龙化无待。义征九服,仁兵告凯。” 宿莽(1).经冬不死的草。《楚辞·离骚》:“朝搴 阰 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王逸 注:“草冬生不死者, 楚 人名曰宿莽。” 唐 独孤及 《垂花坞醉后戏题》诗序:“道士 张太和 伐薪为堰,封土以壅澮,余亦命薙氏治芜秽而剗宿莽。” 清 史震林 《高阳台》词:“垄头宿莽堪哀,有青青细草,禁得霜摧。” (2).特指墓前野草。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观潮》:“不见射弩英雄,玉匣又陈宿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至座有良朋,车裘可共;迨宿莽既滋,妻子陵夷,则车中人望望然去之矣。” (3).借指死亡。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今朝握手江湖上,劝蚤晚抛尘网,朱颜暗里销,白髮愁中长,你看今古英雄俱宿莽。” (4).卷施草。《尔雅·释草》“卷施草拔心不死” 晋 郭璞 注:“宿莽也。” 郝懿行 义疏:“凡草通名莽,惟宿莽是卷施草之名也。”《太平御览》卷九九八引《南越志》:“ 寧乡县 草多卷施, 江 淮 间谓之宿莽。” 凝烟浓密的雾气。 南朝 宋 刘铄 《歌诗》:“凝烟汎城闕,凄风入轩房。” 唐太宗 《祀北岳恒山文》:“叠嶂参差,凝烟含翠,重冈纷糺,照日分红。” 殷夫 《给某君》诗:“漫着暮气凝烟的黄昏中,我们同踽踽于崎岖的街头。” 卜筑择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梁书·外士传·刘訏》:“﹝ 刘訏 ﹞曾与族兄 刘歊 听讲於 钟山 诸寺,因共卜筑 宋熙寺 东涧,有终焉之志。” 唐 孟浩然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诗:“卜筑依自然, 檀溪 不更穿。”《明史·唐顺之传》:“﹝ 唐顺之 ﹞卜筑 阳羡山 中,读书十餘年。” 清 赵翼 《华峒》诗:“他年拟抽簪,卜筑於此寄。” 妄意(1).臆测。《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朱子语类》卷八十:“《诗》序多是后人妄意推想诗人之美刺,非古人之所作也。” (2).妄想。 宋 苏辙 《除中书舍人谢执政启》:“既挟策以干世,诚妄意於济时。” 清 戴名世 《先君序略》:“家人惟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 (3).随意。 明 张鼐 《读卓吾老子书述》:“夫一古人之书耳,有根本者下笔鉴定,则为画龙点睛;无根本者妄意标指,则为刻舟记剑。”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后之儒者,以 熙寧 之法而妄意詆娸,非知治体者也。” 生缘(1).佛教语。尘世的缘分。 唐 顾况 《送少微上人还鹿门》诗:“ 少微 不向 吴中 隐,为箇生缘在 鹿门 。” 宋 苏辙 《示诸子》诗:“老去惟堪一味闲,坐会诸子了生缘。” (2).佛教语。受生转世的因缘。《法苑珠林》卷一一六:“三説得住四十九日,生缘未具,死已更受,亦不限时节。” |
随便看 |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