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题君霖六书楼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佘翔 |
释义 | 题君霖六书楼原文公子开高阁,参差碧汉齐。 书应工倒薤,帙已映燃藜。 翼轸光堪摘,匡庐望不迷。 几人能载酒,时上白云梯。 诗词问答问:题君霖六书楼的作者是谁?答:佘翔 注释1. 五言律诗 押齐韵 参考注释公子古代称诸侯的儿子或女儿,后来称豪门世家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大公子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高阁(1) 高度较大的阁楼 (2) 用以贮藏存放书、物的高架子(束之高阁) 参差(1) 不齐 参差荇菜。——《诗·周南·关睢》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早晚相差 参差了三两年 (3) 差池;失误 没半点儿参差 译意参差 (4) 马虎 不敢参差 (5) 关系不融洽 人人不睦,个个参差 碧汉碧天银汉的合称,即天空 起楼侵碧汉,初日照红妆。——江总《和衡阳殿下高楼看妓》 应工扮演。 夏衍 《<香罗帕>是一出好喜剧》:“按一九五六年的整理本,剧中主要人物 赵夫人 是由‘正旦’应工的。” 倒薤一种篆书书体名。《南史·周颙传》:“ 文惠太子 使 顒 书 玄圃 茅斋壁。国子祭酒 何胤 以倒薤书求就 顒 换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字》:“ 南齐 萧子良 撰古文之书五十二种,鵠头、蚊脚、悬针、垂露、龙爪、仙人、芝英、倒薤、蛇书、虫书、偃波、飞白之属,皆状其体势而为之名,虽义涉浮浅,亦书家之前流也。”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有倒薤者,世传 务光 辞 汤 之禪,居清泠之陂,植薤而食,清风时至,见叶交偃,像为此书以写道经。” 清 赵翼 《题百体寿字》诗:“错刀悬针器什样,转蓬倒薤草木姿。” 燃藜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 向 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 向 ,説开闢已前。 向 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説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后因以“燃藜”指夜读或勤学。 宋 刘克庄 《灯夕》诗:“蓬窗亦有精勤士,何必燃藜向 石渠 。” 翼轸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古为 楚 之分野。《史记·天官书》:“翼軫, 荆州 。” 晋 左思 《吴都赋》:“婺女寄其曜,翼軫寓其精。” 唐 王勃 《滕王阁序》:“星分翼軫,地接 衡 庐 。” 明 张居正 《宫殿纪》:“昔我 献皇帝 ,天锡名都,受兹赤社,应翼軫以建基,奠维垣之丕业。” 匡庐指 江西 的 庐山 。相传 殷 周 之际有 匡俗 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后汉书·郡国志四·庐江郡》“ 寻阳 南有 九江 ,东合为 大江 ” 刘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远 《庐山记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际,隐遯潜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岭,时谓所止为仙人之庐而命焉。” 唐 白居易 《草堂记》:“ 匡庐 奇秀,甲天下山。” 明 吴国伦 《鄱阳湖》诗:“欲向 匡庐 卧白云, 宫亭 水色昼氤氲。” 鲁迅 《热风·估<学衡>》:“ 匡庐 峨眉 ,山也,则曰纪游,采硫访碑,务也,则曰日记。” 林伯渠 《庐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庐山韵》:“ 匡庐 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逞奇。”参见“ 匡俗 ”。 上白犹精白,极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工部·刘晋川司空》:“我辈忝大九卿,月俸例得上白粮,儘可供宾主饔飧。” 许杰 《两个青年》六:“他们又自告奋勇的去买了一大卷的 德国 上白图画纸。” 云梯古代攻城的梯子。亦指现消防救火用的长梯 为楚造云梯。——《墨子·公输》 为我为云梯。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