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初夏出游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陆游 |
释义 | 初夏出游原文泥黦棕鞋雨垫巾,闲游又送一年春。长歌聊对圣贤酒,羸病极知朝暮人。 废堞荒郊闲吊古,朱樱青杏正尝新。 桃源自爱山川美,未必当时是避秦。 诗词问答问:初夏出游的作者是谁?答:陆游 参考注释垫巾《后汉书·郭太传》载: 郭太 字 林宗 ,有盛名。曾出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后用“垫巾”、“垫角”谓模仿高雅。 唐 韩愈 《三器论》:“与夫垫巾效 郭 ,异名同 藺 者,岂不远哉!” 唐 黄滔 《谢试官》:“时争垫角,俗竟嚬眉。” 宋 陆游 《雨中过东村》诗:“垫巾风度人争看,蜡屐年光我自悲。” 闲游亦作“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玩;闲逛。《 * 词话》第一回:“所以这人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 长歌(1).放声高歌。 汉 张衡 《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 唐 李贺 《长歌续短歌》:“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髮。” 明 何景明 《赠郑佐》诗:“ 老郑 空同 客,长歌 北海 尊。” 清 邹容 《和西狩》:“目瞑负多久,长歌招国魂。” (2).篇幅较长的诗歌。 唐 司空图 《冯燕歌》:“为感词人 沉下贤 ,长歌更与分明説。” 圣贤圣人与贤人的合称;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羸病衰弱生病。《韩非子·十过》:“财食将尽,士大夫羸病。” 汉 班固 《 * 通·丧服》:“身体羸病,故杖以扶身。” 唐 韩偓 《伤乱》诗:“交亲流落身羸病,谁在谁亡两不知。” 极知极其智慧。《韩非子·说难》:“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説行而有功则德忘。” 陈奇猷 集释:“谓所谋之事甚为智慧。” 通晓,深知。 唐 张守节 《史记正义·谥法解》:“极知鬼神曰灵。” 唐 萧妃 《夜梦》诗:“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极知意气薄,不著去时衣。” 明 袁宏道 《舟中与诸上人谈亡友潘雪松事》诗:“极知实落栖真地,不是荒唐渺默乡。” 朝暮(1) 清晨和夜晚 (2) 从早到晚;无时无刻 朝暮思念 荒郊荒凉的郊野 荒郊野外 吊古凭吊古迹 朱樱(1).樱桃之一种。成熟时呈深红色,故称。 晋 左思 《蜀都赋》:“朱樱春熟,素柰夏成。” 唐 张籍 《杂歌谣辞·吴楚歌》:“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樱桃》﹝集解﹞引 苏颂 曰:“其实熟时深红者,谓之朱樱。” (2).喻美女之口。 明 冯惟敏 《水仙子带折桂令·肩儿》套曲:“唇启朱樱,脸印红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鲁公女》:“俄闻喉中咯咯有声,忽见朱樱乍啟,坠痰块如冰。扶移榻上,渐復吟呻。”《再生缘》第十四回:“叠叠春风生碧柳,盈盈笑晕绽朱樱。” 青杏未熟的杏子。 唐 郑谷 《下第退居》诗之二:“未尝青杏出 长安 ,豪士应疑怕牡丹。” 宋 苏轼 《蝶恋花》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緑水人家绕。”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唯州南 清风楼 最宜夏饮,初尝青杏,乍荐樱桃,时得佳宾,觥酧交作。”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二折:“看春江鸭头緑皱,接行云鴈翅红娇,酒旗向青杏园林挑。”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一:“青杏子连核儿还没长硬,便用拳头大的小蒲篓儿装起和‘糖稀’一同卖给小姐与儿童们。” 尝新吃新收获的农产品或其他应时鲜货 桃源(1).“ 桃花源 ”的省称。 南朝 陈 徐陵 《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嶠断来宾。” 唐 杜甫 《北征》诗:“缅思桃源内,益嘆身世拙。” 明 张煌言 《赠卢牧舟大司马》诗:“ 并州 正有来苏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 。”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 * 也是一条出路。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参见“ 桃花源 ”。 (2).指 桃源洞 。 唐 李涉 《赠长安小主人》诗:“仙路迷人应有术, 桃源 不必在深山。” 元 任昱 《清江引·题情》曲:“ 桃源 水流清似玉,长恨因缘误。”参见“ 桃源洞 ”。 (3). 宋 时 临安县 嘉会门 外 泠水峪 ,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 桃源 ,为都人游集之地。 苏轼 《介亭饯杨杰次公》诗“丹青明灭 风篁岭 ,环佩空响 桃花源 ” 查慎行 注引 元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 泠水峪 在 嘉会门 外,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为城南胜概,旧呼 桃源 ,游人多集焉。” 自爱(1) (2) 爱自己 (3) 宁愿将爱恋指向自己而不指向他人 (4) 对自己的幸福或利益的关心 (5) 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名誉 山川山岳、江河 祖国壮丽的山川 未必不一定;不见得 未必有其实也。——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清· 刘开《问说》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 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他未必去北京 当时就在那个时刻;马上 当时就签约雇用你 避秦(1).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絶境,不復出焉。”后以“避秦”指避世隐居。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 夏阳 适 晋 ,得 随会 而同奔; 东海 避 秦 ,与 毛公 而俱隐。” 唐 苏广文 《自商山宿隐居》诗:“闻道 桃园 堪避 秦 ,寻幽数日不逢人。” (2).指躲避 * 或战乱。《元人小令集·梧叶儿·天台洞》:“夕有猿敲户,朝无客扣门,见几个捕鱼人,犹自向山中避 秦 。”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我们参禪原是虚名,避 秦 乃其实意。” 李大钊 《警 * 父老书》:“乃若 安南 亡于 法 , 朝鲜 并于 日 ,其墐户无天,避 秦 无地之惨剧,尤为见者心酸,闻者发指。” (3).簏名。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