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送思深赴泉州录参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林季仲 |
释义 | 送思深赴泉州录参原文南郭先生卧病余,瘦如骐骥服盐车。厌尝漆叶青黏散,旋理司空城旦书。 长陌欲登秋色薄,一樽相对鬓毛疏。 晋江波与温江接,消息频传双鲤鱼。 诗词问答问:送思深赴泉州录参的作者是谁?答:林季仲 参考注释南郭先生即 南郭处士 。常比喻无其才而居其位的人。《晋书·刘寔传》:“推贤之风不立,滥举之法不改,则 南郭先生 之徒盈於朝矣。” 卧病患病不起,躺在床上 骥服盐车骥:骏马;服:驾驭。让骏马驾盐车。比喻使用人才不当。青黏1.见"青?"。 司空(1)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 (2) 姓 城旦书《史记·儒林列传》:“ 竇太后 好《老子》书,召 辕固生 问《老子》书。 固 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 裴駰 集解:“ 徐广 曰:‘司空,主刑徒之官也。’《汉书音义》曰:‘道家以儒法为急,比之於律令。’”后以“城旦书”泛称刑书。 宋 李石 《盖公堂》诗:“吾家柱下史,不读城旦书。” 清 赵翼 《题岭南物产图六十二韵》:“我昔官其地,吏事困案牘。但翻城旦书,奚暇《尔雅》读。” 长陌长路。 晋 陶潜 《杂诗》之七:“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南朝 齐 谢朓 《送江水曹还远馆》诗:“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明 高启 《题陶生兼寄周记室》诗:“马头交语临长陌,我手持杯君揖策。” 登秋(1).秋收。 三国 魏 曹植 《喜雨》诗:“嘉种盈膏壤,登秋必有成。” 南朝 齐 谢朓 《赛敬亭山庙喜雨》诗:“登秋虽未献,望岁佇年祥。” (2).入秋,进入秋凉。 唐 孟浩然 《他乡七夕》诗:“绪风初减热,新月始登秋。” 相对(1) 面对面;相向 大与小相对 (2) 非绝对的(跟“绝对”相对) 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3) 比较来说 相对不错 鬓毛鬓角的头发 乡音无改鬓毛衰。——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江波江水;江中波浪。《文选·左思<蜀都赋>》:“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刘逵 注引 谯周 《益州志》:“ 成都 织锦既成,濯於江水。” 宋 朱熹 《次敬夫登定王台韵》:“山色愁无尽,江波去不回。” 明 黄哲 《过梁昭明太子墓》诗:“虎战龙争二十秋,江波日夜自东流。” 王统照 《遗音》:“江边的风,受了水气的调和,虽是秋末冬初,尚不十分冷冽,有时吹了些树叶子落到江波上,便随着微细的波花,无踪影的流去。” 消息(1) 情况报道 消息灵通人士 (2) 音信 杳无消息 频传连续多次传来(常指好消息) 佳音频传 双鲤(1).两条鲤鱼。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 祥 ( 王祥 )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2).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的鱼形木板,常指代书信。 唐 韩愈 《寄卢仝》诗:“先生有意许降临,更遣长鬚致双鲤。”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古乐府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宋 张辑 《垂杨柳·寓谒金门》词:“前度兰舟送客,双鲤沉沉消息。”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自怜,双鲤音无见,离恨难传,知甚日大刀环。”一说是结为鲤鱼形的书信。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双鲤》:“古乐府诗:‘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据此诗,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即缄也,非如今人用蜡。《文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即此事也。下云烹鱼得书,亦譬况之言耳,非真烹也。”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