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香柳娘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李景云 崔时佩 |
释义 | 香柳娘原文想临行上马。 想临行上马。 其实痛嗟。 哭得我似呆痴。 瘦得我似唓嗻。 别离刚半晌。 却是掩过绣裙儿。 宽褪三四褶。 看清霜满路。 看清霜满路。 高下路回折。 我这里奔驰。 他在何处睡歇。 诗词问答问:香柳娘的作者是谁?答:李景云 崔时佩 注释1. 出处:六十种曲 南西厢 第三十出 参考注释临行将要离开,将要离别 临行匆匆,不及告别 上马(1) 骑上马背 那个竞技场骑手腾身上马 (2) 比喻某个重大工程项目或工作开始进行 他承包的工程明年开春就上马 (3) 指领导者指挥者上任 丁浩上马以来,单位的经济效益比原来大有好转 其实(1) 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画家其实并非不懂世故 (2) 确实;的确 其实不是她说的那个意思 呆痴迟钝,愚笨。 元 关汉卿 《窦娥冤》楔子:“婆婆,女孩儿早晚呆痴,看小生薄面,看覷女孩儿咱。” 清 洪昇 《长生殿·窥浴》:“凝睛睇,恁孜孜含笑,浑似呆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 唓嗻(1) 厉害;凶狠 那一个爷娘不间叠,不似俺,忒唓嗻劣缺。——元· 关汉卿《拜月亭》 (2) 有名的,出众 又好人材…又是唓嗻大官府第出身。——《京本通俗小说》 别离(1) 离别;分离 别离家乡,踏上征途 心知长别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商人重利轻别离。——唐·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2) 》 半晌(1) 〈方〉 (2) 半天 (3) 好大一会儿,好久 我走了半晌才走到 宽褪谓因瘦损而觉衣服肥大。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懨懨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 元 王仲元 《粉蝶儿》套曲:“折倒的风流体尩羸,红衫儿宽褪,翠裙腰难繫。”《霓裳续谱·芳草含烟》:“减点腰围,閒梦悠悠,閒愁细细。罗衣宽褪,寳篆香浓,珠帘高捲,绕阑干燕子飞飞。” 三四(1).犹言再三再四。《北齐书·崔逻传》:“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2).表示为数不多。 宋 欧阳修 《归自谣》词:“春艳艳,江上晚山三四点。” 看清(1) 清晰地看见;看清楚 (2) 认识清楚 他看清了问题的本质 清霜(1).寒霜;白霜。《艺文类聚》卷九十引 晋 湛方生 《吊鹤文》:“独中宵而增思,负清霜而夜鸣。” 唐 聂夷中 《赠农》诗:“清霜一委地,万草色不緑。” 明 袁宏道 《短歌燕中逢乐之律作》:“明月浮空,清霜堕地。”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清霜薄日的早晨,冻得儗儗的云色,映着半新不旧的赤旗,时时招拂。” (2).用以喻头发花白。 金 元好问 《征人怨》诗:“塞垣可是秋寒早,一夜清霜满镜中。” 杨朔 《十月北京城》:“这些可敬的老艺人,到满头清霜的年龄,倒更懂得用双手来美化我们的生活了。” 高下指高低、优劣(用于比较双方的水平) 两个人的技术不分高下 回折回旋;迂回曲折。 汉 王粲 《初征赋》:“违世难以迴折兮,超遥集乎蛮 楚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赣水》:“ 东大湖 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南缘迴折至 南塘 。” 这里这个地方 我们从这里往哪儿 奔驰车马等快速地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茅盾《白杨礼赞》 何处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