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题惟晤师斑竹杖
朝代 宋代
作者 强至
释义

题惟晤师斑竹杖原文

蜀江濯锦含文漪,竹生江岸初绿滋。
锦波一浸入竹肌,万洗不落斑在皮。
又闻泪点洒舜妃,遗迹渐染传今时。
搯不受爪滑可持,隐起高节无屈欹。
江神虽宝莫自私,烟根忽逐霜刀离。
截而为杖得者谁,庞眉大士今一枝。
{左文右扁}斓颇与坏衲宜,朝跻山巅暮江湄。
山备兕虎江蛟螭,尔杖未折莫汝危。
足力自健无险巇,安用童子两肩为。
当年常竹纹无奇,犹托变化神葛陂。
况此已是斑龙儿,长恐一旦风云随。
复整头角还天逵,未必久为师有之。

诗词问答

问:题惟晤师斑竹杖的作者是谁?答:强至
问:题惟晤师斑竹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强至的名句有哪些?答:强至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蜀江

蜀郡 境内的江河。 唐 刘禹锡 《竹枝词》之一:“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 江春水拍山流。” 宋 黄庭坚 《定风波》词:“及至重阳天也霽,催醉, 鬼门关 外 蜀 江前。” 清 唐甄 《潜书·利才》:“天下之险,莫如 蜀 江,莫如沧海。”

濯锦

(1). 成都 一带所产的织锦,以华美著称。亦指漂洗这种织锦。 唐 元稹 《感石榴二十韵》:“暗虹走缴绕,濯锦莫周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 歷城 北二里有 莲子湖 ,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緑间明,乍疑濯锦。” 清 吴伟业 《闻撤织造志喜》诗:“尚方玉帛年来盛,早见 西川 濯锦多。” 靳荣藩 注引《文选·蜀都赋》注:“ 譙周 《益州志》云: 成都 织锦既成,濯於江水,其文分明,胜於初成,他水濯之不如 江 水也。”

(2).江名。参见“ 濯锦江 ”。

含文

含有文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 扬子 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 唐 李峤 《授豆卢钦望秋官尚书制》:“践仁履义,抱质含文。”

不落

(1).不掉下;不坠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梁朝 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祕书。’”《四游记·华光皈依佛道》:“布施轮迴簿上,曾註汝父母生当受苦果,今日得汝皈依佛菩萨,该同往西方,不落轮迴之路。”

(2).不脱落。 唐 无名氏 《斑竹》诗:“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 湘娥 泪血腥。”

(3).不须,不用。 清 薛雪 《一瓢诗话》:“ 杜少陵 诗,止可读,不可解。何也?……余谓:读之既熟,思之既久,神将通之,不落言詮,自明妙理。” 钱锺书 《围城》五:“她靠掌柜坐着,算得不落言诠的好广告。”

(4).酒器名,即凿落。 宋 陶穀 《清异录·器具》:“ 白乐天 《送春》诗云:‘银花不落从君劝,’不落,酒器也。”

泪点

亦作“泪点”。泪珠。 唐 杜甫 《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却寄双愁眼,相思泪点悬。”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多管搁着笔尖儿未写早泪先流,寄来的书泪点儿兀自有。”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低下头,黄豆大的泪点,滴在铺盖卷上。”

遗迹

前人留下的痕迹

瞻顾遗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渐染

犹渐冉,延续。《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汉 道陵迟,世失其序” 裴松之 注引《汉献帝传》:“自 汉 德之衰,渐染数世, 桓 灵 之末,皇极不建。”

渍染;沾染。《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日渐染而不自知兮,秋毫微哉而变容。” 王逸 注:“稍积为渐,污变为染。”《后汉书·冯衍传下》:“ 杨朱 号乎衢路兮, 墨子 泣乎白丝;知渐染之易性兮,怨造作之弗思。” 唐 柳宗元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吾自得友君子,而后知中庸之门户阶室,渐染砥礪,几乎道真。”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六出:“城中有个 卢至 员外,元是阿罗汉,向謫尘寰,遂为世缘渐染。”

今时

现在;此时。《孟子·公孙丑上》:“今时则易然也。”《史记·魏世家》:“今时 韩 、 魏 ,与始孰彊?” 唐 万楚 《五日观妓》诗:“ 西施 漫道浣春纱, 碧玉 今时鬭丽华。” 宋 曾巩 《上欧阳舍人书》:“今时谓之耻且格焉。”

隐起

凸起,高起。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卷五:“ 赵后 有寳琴,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凤螭鸞、古贤列女之象。”《北齐书·阳休之传》:“ 高祖 幸 汾阳 之 天池 ,於池边得一石,上有隐起,其文曰:‘六王三川。’” 唐 刘禹锡 《白太守行》:“我为《太守行》,题在隐起珪。”

高节

(1).高其节操,坚守高尚的节操。《庄子·让王》:“若 伯夷 、 叔齐 者,其於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於世,此二士之节也。”《吕氏春秋·离俗》:“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宋书·宗悫传》:“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 炳 ( 宗炳 )素高节,诸子羣从皆好学。”

(2).高尚的节操。《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鲁仲连 者, 齐 人也。好奇伟俶儻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唐 顾况 《哭从兄萇》诗:“立身有高节,满卷多好诗。” 清 周亮工 《寄潍县杨再蘧蔡漫夫于鸣岐》诗之二:“ 箕山 高节推 徐干 , 北海 雄姿重 孔融 。”

(3).高耸的竹竿。竹有节,故称。 唐 方干 《方著作画竹》诗:“叠叶与高节,俱从毫末生。”

(4).指使臣所持的旄节。其长八尺,故称。 唐 贾岛 《颂德上贾长侍》诗:“高节羽书期独传,分符 絳郡 滞长材。”

江神

传说中的江水之神。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作三石人立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月峡猿啼,江神牛鬭。” 宋 杨万里 《仲冬诏追造朝供尚书郎职舟行阻风清泥》诗之三:“江神风伯战方酣,北浪吹翻总向南。”

自私

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

他有时也可能是自私的和卑鄙的

一位刻板的、贪婪的、自私的老绅士

自私的行为

霜刀

雪亮锋利的刀。 唐 杜甫 《观打鱼歌》:“饔子左右挥霜刀,鱠飞金盘白雪高。” 宋 张元干 《醉花阴·咏木犀》词:“霜刀剪叶呈纤巧,手捻迎人笑。” 清 赵翼 《王将军拔栅歌》:“但见片片霜刀飞,顷刻染成血花紫。”

庞眉

眉毛黑白杂色。形容老貌。庞,用同“ 庬 ”。 唐 钱起 《赠柏岩老人》诗:“庞眉忽相见,避世一何久。”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见一箇庞眉老叟行在前面。”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六:“庞眉既潜颜,皓首仍悲 冯 。”

大士

(1).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 尹知章 注:“大士不矜,谦以接物。”《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来,区区汝何攻? 赐 来,便便汝何使?愿得衣冠为子宰焉。’”

(2).佛教对菩萨的通称。 南朝 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夫大士应世,其体无方,或为儒林之宗,或为国师道士,斯经教之成説也。” 唐 湛然 《法华文句记》卷二:“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亦曰开士。”

(3).特指观世音菩萨。《红楼梦》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 嫦娥 槛外梅。”

(4).对高僧的敬称。 宋 苏轼 《金山长老宝觉师真赞》:“望之儼然,即之也温,是惟 寳觉 大士之像。”

正狱讼之官。《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上》:“今案《晏子春秋·諫篇》:‘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则泰士 子牛 存矣;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 子游 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狱讼,盖若《秋官·士师》察狱讼之辞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卫侯 与 元咺 讼, 宁武子 为辅, 鍼庄子 为坐, 士荣 为大士。” 杜预 注:“大士,治狱官也。” 汉 刘向 《说苑·臣术》:“ 忌 举北郭 刁勃子 为大士,而九族益亲,民益富。”

一枝

(1).一根枝杈。《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晋 张华 《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宋 曾巩 《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 清 方文 《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于细长的东西。《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等到望见过往的客商到了,一枝响箭便算个号令,大家纔不约而同的下山。” 老舍 《赵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项微俯,拿了一枝香烟。”

(3).一支。一个支派。《景德传灯录·元安禅师》:“ 石头 一枝,看看师灭矣。” 宋 秦观 《次韵邢敦夫秋怀》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闻。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

(4).一支。犹言一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正遇着 范 贼一枝游兵,劫夺行李财帛,将人口追得三零四散。”《东周列国志》第六回:“臣当引一枝兵,为 蔡 乡导。”

左文

汉字形声字中类在左,义在右者称左文。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一》:“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山巅

亦作“ 山颠 ”。山顶。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仰视山颠,肃何千千。”《诗·小雅·渐渐之石》“维其卒矣” 汉 郑玄 笺:“卒者崔巍也。谓山巔之末也。” 唐 杜甫 《夔州歌十绝句》之四:“ 赤甲 白盐 俱刺天,閭阎繚绕接山巔。” 鲁迅 《集外集拾遗·怀旧》:“山颠乔木虽略负日脚,而山趺之田禾已受夜气。” 萧乾 《初冬过三峡》:“过 瞿塘峡 ,山巅积雪跟云絮几乎羼在一起。”

江湄

江岸。 汉 刘向 《列仙传·江妃赞》:“灵妃艷逸,时见江湄。” 宋 杨万里 《衢州近城果园》诗:“未到 衢州 五里时,果林一望蔽江湄。” 清 方文 《送王幼公之毘陵》诗:“商颷振林簿,脱叶盈江湄。” 沉尹默 《临江仙》词:“岭云如有接,荏苒过江湄。”

兕虎

(1).兕与虎。泛指猛兽。《老子》:“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汉 张衡 《西京赋》:“威慑兕虎,莫之敢当。”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赴 * 而忘生,格兕虎於林谷者,勇人也。”

(2). 孔子 在 陈 绝粮,弟子有怨意,因召 子路 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见《史记·孔子世家》。后用为道衰不遇之典实。 宋 苏轼 《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吾道其非耶?野处岂兕虎!” 清 顾炎武 《与人札》:“老仁兄闭户著书,穷探今古,以视弟之久客边塞,歌兕虎而畏风波者,夐若霄凡之隔矣。”

蛟螭

(1).犹蛟龙。亦泛指水族。 汉 扬雄 《羽猎赋》:“探巖排碕,薄索蛟螭。”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石勒称王》:“倚天长剑泣蛟螭,那怕金垒汤池。” 章炳麟 《印度人之观日本》:“ 日本 文化安所受之?儒书文艺近取 * ,佛教乃自 印度 迆入,无二国者, 日本 则终古为蛟螭蜃蛤耳。”参见“ 蛟龙 ”。

(2).指器物上的螭形图案。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蛟螭露笋簴,縞练吹组帐。”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蛟螭蚴蟉蟠贔屭,千秋名姓留嵯峨。”

(3).指形似蛟龙的拐杖。 唐 韩愈 《和虞部卢四汀酬翰林钱七徽赤藤杖歌》:“空堂昼眠倚牖户,飞电著壁搜蛟螭。” 明 李东阳 《灵寿杖歌》:“蛟螭盘拏露头角,熊经树颠虎山脚。”

折莫

亦作“ 折末 ”。亦作“折麼”。1.任凭。 元 费唐臣 《贬黄州》第一折:“臣折么流 儋耳 ,臣折么贬 夜郎 ,一个因书 贾谊 长沙 放,一个因诗 杜甫 江边葬。”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一折:“折莫将 陶朱公 贵像把黄金铸,到底也载不的 西子 泛江湖。”《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折莫三重门户,选甚十二楼中?” 清 洪昇 《长生殿·合围》:“折末的铜作壁,铁作垒,有什么攻不破、攻不破也雄关。”

(2).不论;不管。《朱子语类》卷一一八:“若能於《大学》《语》《孟》《中庸》四书穷究得通透,则经传中折莫甚大事,以其理推之无有不晓。”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折莫老的、小的、俏的、村的,满坛里热荒。”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折么他满筵人列着先锋将,小可如百万军刺 颜良 时那一场攘。”

(3).莫非;或许。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你道他无聪明智慧,折莫他便鲁坌愚痴。”

足力

两腿的力气;脚力

险巇

见“ 险戏 ”。

童子

(1)

(2) 未成年的人

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彼童子之师。——唐· 韩愈《师说》

操童子业。——《聊斋志异·促织》

(3) 童生,明清科举,凡中举以前,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

操童子业。——《聊斋志异·促织》

当年

在事情发生的同一年

这个新建的厂子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变化

事物产生新的状况

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化。——《礼记·中庸》疏

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正。——〔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斑龙

(1).传说中为仙人驾车的彩龙。《汉武帝内传》:“唯见 王母 乘紫云之輦,驾五色之斑龙。” 宋 晏殊 《蝶恋花》词:“紫府羣仙名籍祕,五色斑龙暂降人间媚。” 明 屠隆 《昙花记·雠邪设谤》:“仙音一派繚绕,斑龙先导,御飞轮瞬息寥无杳。”

(2).鹿的别名。 唐 沉佺期 《幸白鹿观应制》诗:“紫凤真人府,斑龙太上家。” 清 曹寅 《小游仙》诗之十三:“黄海仙人薜荔衣,斑龙偷跨跡如飞。”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鹿》。

一旦

(1) 不确定的时间

一旦工作完成,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一旦山陵崩。——《战国策·赵策》

一旦为将。——汉·刘向《列女传》

一旦不能有(指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占有这些珍宝)。——唐·杜牧《阿房宫赋》

一旦异于今日…必致失所。——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一旦运穷。——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一旦抵罪。——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一旦事变。——清·周容《芋老人传》

(2) 一天之间,表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

毁于一旦

风云

①风和云:天有不测~。 ②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突变。

头角

比喻青少年的气概和才华

未必

不一定;不见得

未必有其实也。——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清· 刘开《问说》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

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他未必去北京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