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涿州行宫晚景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涿州行宫晚景原文涿郡出南门,行宫向远原。 底须事藻缋,亦自有亭轩。 西岭衔春旭,东蟾伫上元。 郊镫真足赏,民俗藉堪论。 岂不还淳念,其间同乐存。 清宵閒点笔,爆竹听村村。 诗词问答问:涿州行宫晚景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五言排律 押元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十八 参考注释南门(1) (2) 朝南的城门 烧其南门。——《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唐长安大集市的南门 市南门外泥中歇。——唐· 白居易《卖炭翁》 行宫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 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登泰山记》 底须何须;何必。 元 许有壬 《摸鱼子·和明初韵》词:“倾緑醑,底须按乐天池上《霓裳》谱!”《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 清 孙致弥 《同介修孟游集元夫园居即事抒怀》诗:“遮莫文章供齿颊,底须愁病减腰围。” 藻缋见“ 藻绘 ”。 亭轩有窗槛的亭形建筑。《水浒传》第七二回:“ * 、婭嬛连忙收拾过了杯盘什物,扛过臺桌,洒扫亭轩。” 上元(1).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旧唐书·中宗纪》:“﹝ 景龙 四年﹞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水浒传》第六六回:“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明,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登高》:“岁上元夜,寺僧燃灯遶塔奏乐,金光明空,乐作天上矣。” (2).古代历法名称之一。《史记·天官书》:“其纪上元。” 司马贞 索隐:“上元是古历之名。”《新五代史·司天考》:“布算积分,上求数千万岁之前,必得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而日、月、五星皆会于子,谓之上元,以为历始。” (3).旧以六十年为一甲子,讲阴阳五行的人以三个甲子共一百八十年为一周,称其中的第一个甲子为“上元”。 (4).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名,即“上元夫人”。 唐 王勃 《七夕赋》:“ 上元 锦书传宝字, 王母 琼箱荐金约。” 唐 李白 《古风》之四三:“西海宴 王母 ,北宫邀 上元 。” (5).指上天、太空。 唐 《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炉》诗:“抗殿疏元首,高高接上元。” (6).指帝王。 明 张居正 《寿严少师三十韵》:“握斗调元化,持衡佐上元。” 民俗民众的习惯;民间风俗 岂不难道不…?怎么不…? 岂不容易? 还淳回复到原来的淳朴状态。《南齐书·明帝纪》:“永览玄风,兢言集愧,思所以还淳改俗,反古移民。” 唐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张罗峰》:“今乃人人侈用,一变至此,诚不可不反正还淳。” 其间(1) 在中间 两幢房子及夹在其间的院子 颓然其间者。——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北与寇往来其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袍敝衣处其间。——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时出于其间焉。——蔡元培《图画》 (2) 指某一段时间 参加这项工作已有半年了,这其间,他学到不少新的知识 乐存犹乐生。《三国志·魏志·刘表传》“ 表 亦合兵军 襄阳 ”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战略》:“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盛德,必襁负而至矣。”参见“ 乐生 ”。 清宵清静的夜晚。 南朝 梁 萧统 《钟山讲解》诗:“清宵出 望园 ,詰晨届 鐘岭 。” 宋 柳永 《轮台子》词:“一枕清宵好梦,可惜被邻鷄唤觉。” 清 洪昇 《长生殿·制谱》:“幽梦清宵度月华,听《霓裳羽衣》歌罢。” 王统照 《号声·司令》:“然而这几十个壮年团丁仿佛受了什么暗示,在初热的清宵也有些意外的感触,无复平日的笑谈高兴了。” 点笔犹染翰。 唐 杜甫 《重过何氏》诗之三:“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宋 苏轼 《次前韵送程六表弟》:“忆昔江湖一钓舟,无数云山供点笔。” 清 钮琇 《觚賸·汤素畹》:“画軫文楸,藉以永日,偶尔点笔,輒亦悲艳。” 爆竹古时用火烧竹,毕剥有声,火花迸裂,称为爆竹。今人用纸卷火药,点燃发响,也称爆竹,或称爆仗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