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超然堂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超然堂原文欲陟静室高,先憩超然静。 是为路之中,一二二一境。 既因憩众劳,亦以会心领。 俯观平川遥,农功绿千顷。 常年所未见,既慰复既警。 夏秋期正长,戒满益耿耿。 因忆玉局翁,弟与名堂迥。 无往而不乐,是语失平整。 游物内外间,著说义示永。 诗词问答问:超然堂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九十七 参考注释静室(1).古代天子行幸,对所居宫室先派人清扫和检查,以保持洁净并防止意外。《后汉书·杨秉传》:“王者至尊,出入有常。警蹕而行,静室而止。” 李贤 注:“静室谓先使清宫也。”《三国志·魏志·王朗传》:“夫帝王之居……静室而后息驾,皆所以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 (2).清静的屋子。《北史·列女传·郑善果母崔氏》:“静室端居,未尝輒出门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其时,山最幽僻,游者絶稀,惟 扬州 商人,构静室数间,春秋一到而已。” 鲁迅 《彷徨·伤逝》:“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 子君 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了。” (3).指寺院住房或隐士、居士修行之室。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诗》之二一:“洞灵开静室,云气满山斋。” 唐 綦毋潜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诗:“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你想 妙玉 也是带髮修行的……姑娘执意如此,我们就把姑娘住的房子便算了姑娘的静室。” 超然(1) 超脱世俗 历史家所必需的超然态度 (2) 怅惘的样子 超然不对 一二二一一即二,二即一。谓名异而实同。《景德传灯录·菩提达磨》:“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 会心领悟于心 会心的微笑 俯观从上往下看。旧题 汉 苏武 《诗四首》之四:“俯观 江 汉 流,仰视浮云翔。” 晋 刘伶 《酒德颂》:“俯观万物扰扰焉,如 江 汉 之载浮萍。” 平川广阔平坦之地 平川广野 千顷百亩为顷。千顷,极言其广阔。《淮南子·说林训》:“寻常之谿,灌千顷之泽。” 唐 韩愈 《酬卢给事曲江荷花行》:“ 曲江 千顷秋波浄,平铺红云盖明镜。” 明 陈所闻 《中秋同齐王孙瑞堂春堂虎丘坐月》曲:“望白云千顷,野鹤翱翔。” 丘复 《寄曹耐公汕头》诗:“罄此一樽酒,如对千顷汪。” 常年一般的年份 这儿小麦常年亩产五百斤 夏秋夏季与秋季;关于或见于夏季和秋季的事物——主要指某种类型的疟疾 正长(1).谓君主或各级行政长官。《墨子·尚同中》:“方今之时,復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穀梁传·僖公十九年》:“上无正长之治,大臣背叛,反为寇盗。”《周书·苏绰传》:“非直州郡之官,宜须善人,爰至党族閭里正长之职,皆当审择。” 宋 曾巩 《正长各举属官诰》:“然存於《书》,二帝所命者 羲和 九官十二牧皆官之正长也,至於属官则未有二帝尝命之者。” (2).古代指塾师。《逸周书·大聚》:“立勤人以职孤,立正长以顺幼,立职丧以卹死,立大葬以正同。” 朱右曾 校释:“正长,若书传所言,卿大夫致仕而归,居门侧之塾,以教子弟是也。” 耿耿(1) 心中挂怀,烦躁不安的样子 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楚辞·屈原·远游》 耿耿于怀 (2) 明亮;显著;鲜明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谢眺《夜发新林至京邑》 (3) 诚信守节的样子 忠心耿耿为祖国 进雄鸠之耿耿兮,谗介介而蔽之。——汉· 刘向《九叹·惜贤》 玉局翁宋 苏轼 自称。 宋 苏轼 《永和清都观谢道士求诗》:“ 镜湖 勑赐老 江 东,未似西归 玉局翁 。”参见“ 玉局仙 ”。 名堂1.名目;名称。 2.办法;花样。 3.结果;成就。 4.内容;道理。无往犹言无论到哪里。常与“不”“非”连用,表示肯定。 晋 孙绰 《喻道论》:“意之所指,无往不通。”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 清 谭嗣同 《仁学》一:“电气即脑,无往非电,即无往非我。” 唐弢 《在生命的浩瀚的海洋里》:“想起他那首以生命写成的诗,这首诗无往不在。” 语失失言;失口 言多语失 平整(1) 各主要面基本平行并明显大于各次要面 一块平整的木头 (2) 安排或构成简单或对称 平整的接缝 游物供游览的景物。 唐 柳宗元 《桂州訾家洲亭记》:“日出 扶桑 ,云飞 苍梧 ,海霞岛雾,来助游物。” 外间(1) 相通的几间屋子中能直通到外的那一间 (2) 指外界 说义解说义理。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