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秋衫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岑徵 |
释义 | 秋衫原文大火星初没,微寒服既成。 未须狐貉厚,只讶葛衣轻。 玉露家家白,清砧处处声。 翻怜征戍妇,飞梦绕龙城。 诗词问答问:秋衫的作者是谁?答:岑徵 注释1.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参考注释大火(1).星宿名。即心宿。《尔雅·释天》:“大火谓之大辰。” 郭璞 注:“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 宋 司马光 《八月五日夜省直》诗:“大火已西落,温风犹袭人。”《西游记》第二二回:“光阴迅速,歷夏经秋,见了些寒蝉鸣败柳,大火向西流。” (2).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卯,与二十八宿相配为氐、房、心三宿。 寒服御寒的衣服。《后汉书·耿恭传》:“先是 恭 遣军吏 范羌 至 敦煌 迎兵士寒服。” 南朝 宋 谢瞻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风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德宗 幸金鑾院,问学士 郑餘庆 曰:‘近日有衣作否?’ 餘庆 对曰:‘无之。’乃赐百縑,令作寒服。” 既成已经完成;已经成为。《诗·小雅·六月》:“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毛 *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有些则造成既成事实再告诉它。” 郭沫若 《革命诗人屈原》:“到了这个时候,或早或迟必然的要起来一次革命,便是文字打破既成的定型而向脱去了桎梏的言语急起直追。” 狐貉亦作“ 狐狢 ”。1.兽名。狐与貉。 汉 刘向 《说苑·谈丛》:“猿猴失木,禽於狐貉者,非其处也。”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侣狐貉於草泽之中,偶猿猱於林麓之间。” 清 孙枝蔚 《行路诗》:“老客纵归情异昨,引领首丘愧狐貉。” (2).指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 由 也与?” 朱熹 集注:“以狐貉之皮为裘,衣之贵者。” 汉 王褒 《圣主得坚臣颂》:“袭狐狢之煖者,不忧至寒之凄愴。” 清 孙枝蔚 《和希韩鱼字》:“客半衣狐貉,吾尝慙蠧鱼。” 葛衣用葛布制成的夏衣。《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 唐 韩翃 《田仓曹东亭夏夜饮得春字》诗:“葛衣香有露,罗幕静无尘。” 宋 陆游 《夜出偏门还三山》诗:“水风吹葛衣,草露溼芒履。” 玉露(1).指秋露。 南朝 齐 谢朓 《泛水曲》:“玉露沾翠叶,金风鸣素枝。”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 巫峡 气萧森。”《水浒传》第三十回:“炎威渐退,玉露生凉;金风去暑,已及深秋。” 王大觉 《题顾悼秋悼秋盦图》诗:“帘外银河淡,琴边玉露清。” (2).喻美酒。 元 顾瑛 《水调歌头·桂》词:“金粟缀仙树,玉露浣人愁。谁道买花载酒,不似少年游。” 清 方文 《偶过玉海小饮》诗:“火烧玉露色香减,蜜浸人蓡风味嘉。” 家家每户 清砧(1).捶衣石的美称。 唐 杜甫 《暝》诗:“半扉开烛影,欲掩见清砧。” (2).指捶衣声。 清 屠爌 《赠别袁重其》诗:“霜凄茂苑清砧急,月照荒臺落叶多。” 郁达夫 《七夕行装已具邀同学数人小饮于室王一之有诗送行依韵和之》:“欲把长戈挥落日,敢违远志恋清砧。” 处处(1) 在各个地方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2) 在各个方面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3) 在所有地方 神州处处掀起建设祖国的浪潮 戍妇戍卒的妻子。 清 洪瀛 《乌夜啼》诗:“城头乌啼霜月下,戍妇依母蠕寒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因想此时国家用兵,出戍的人必多;出戍的人多了,戍妇自然也多。” 飞梦指梦中飞越。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夏侯 曰:‘夜来飞梦到 瑶池 ,借得 周王 八骏骑。’” 清 丘逢甲 《元夕无月》诗:“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鯤洋。” 龙城(1). 汉 时 匈奴 地名。为 匈奴 祭天之处。《汉书·匈奴传上》:“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 龙城 ,祭其先、天地、鬼神。” (2).借指 匈奴 。 南朝 梁简文帝 《陇西行》之一:“ 乌孙 涂更阻, 康居 路犹澁。月晕抱 龙城 ,星流照 马邑 。” 唐 张籍 《妾薄命》诗:“君爱 龙城 征战功,妾愿青楼歌乐同。” (3).帝都,京城。 唐 骆宾王 《秋云》诗:“盖阴连凤闕,阵影翼龙城。”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孟冬行朝飨礼遇明禋岁行恭谢礼》:“凤阁祥烟,龙城佳气,明禋恭谢时丰。” (4).地名。指今 广西 柳州 。 唐 柳宗元 《种木檞花》诗:“上苑年年重物华,飘零今日在天涯。祗应长作 龙城 守,剩种庭前木檞花。”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广西四·柳州府》:“ 贞观 八年,改曰 柳州 。 天宝 初,曰 龙城郡 。 乾元 初,復曰 柳州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