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封州学东池岁度孳鱼冬晚粥之用佐养士教授高
朝代 宋代
作者 郑刚中
释义

原文

县官渔海鱼不登,捐以予民鱼乃复。
一物丰耗皆有道,大抵天心怜不足。
先生手持尺二槐,教养专为周王来。
旦旦升堂说书罢,只恐廪饩生尘埃。
池针卖钱补司计,此是从来学宫例。
今年张网牵紫鳞,鱼出钱归称数倍。
青衿摩腹谈经史,笑谓东池昔无此。
岂识先生东海头,一竿不数任公子。

诗词问答

问:《封州学东池岁度孳鱼冬晚粥之用佐养士教授高》的作者是谁?答:郑刚中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郑刚中的名句有哪些?答:郑刚中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县官

(1) 县的地方长官

县官急索租。——唐· 杜甫《兵车行》

县官日有禀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朝廷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海鱼

生活在海里的鱼,如带鱼、黄鱼等。

不登

(1).歉收。《礼记·曲礼下》:“岁凶,年穀不登。”《汉书·元帝纪》:“岁数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 宋 苏轼 《许州西湖》诗:“ 潁川 七不登,野气长苍莽。”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今岁颇不登,贷者艰偿,不如放之。”

(2).不升。《左传·文公二年》:“《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於明堂。”

(3).不用。《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 杨伯峻 注:“不登於器,犹言不用於製成军国之重要器物。”

(4).不与,不赞成。《左传·襄公元年》:“於是为 宋 讨 鱼石 ,故称 宋 ,且不登叛人也。” 杜预 注:“登,成也。不与其专邑叛君,故使 彭城 还繫 宋 。” 杨伯峻 注:“不登即不赞同。”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復援旌擐甲,席卷起征。”

民鱼

谓人民葬身鱼腹。喻人民遭殃。 王闿运 《丁文诚诔》:“嘆无 禹 而民鱼,嗟水行之失道。”

一物

(1).一种事物;一件事物。《管子·白心》:“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史记·周本纪》:“此一物足以释 西伯 ,况其多乎!”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清 郑燮 《同起林上人重访仁公》诗之三:“莫教轻一物,可待报他生。” 马南邨 《燕山夜话·共通的门径》:“没有无所不知的博学之士,也没有只知一事一物而不知其他的专门家。”

(2).同类物;同一事。《周礼·夏官·校人》:“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駑马一物。”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云耶,电耶,雨耶,雪耶,实一物也,不过因热度之异而变耳。”

(3).犹一事。《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 郑玄 注:“物犹事也。” 南朝 梁武帝 《报侯景书》:“朕为万乘之主,岂可失信於一物。”

(4).犹言一个标准。《墨子·尚贤上》:“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有道

(1) 有德有才或通达事理

(2) 指政治清明,有德政

就有道而正也。——清· 刘开《问说》

有道之士。——《吕氏春秋·察今》

大抵

大概;大致

天心

(1) 天空的中央

太阳升到了天心

(2) 天意

上合天心

(3) 封建时代指君主的意愿

(4) 摆轴

不足

(1)

不充足,不够,满足不了需要

二十尚不足。——《乐府诗集·陌上桑》

最爱湖东行不足。——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缺少或没有

信心不足

(3)

少于,不到

不足一千

(4)

不能;不可以

此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5)

不值得,不必

生手

新做某种工作,对该工作还不熟练的人

初出茅庐的生手

尺二

(1).一尺二寸。《晋书·五行志中》:“ 司马越 还 洛 ,有童謡曰:‘ 洛 中大鼠长尺二,若不早去大狗至。’”

(2).见“ 尺二寸牘 ”。

教养

(1) 教育培养

教养子女

(2) 指一般文化、道德修养

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旦旦

(1) 天天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诚恳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升堂

(1).登上厅堂。 唐 韩愈 《山石》诗:“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2).旧谓官吏登堂理事为“昇堂”。 清 翟灏 《通俗编·居处》:“《定命録》: 张文瓘 少时,曾有人相之云:‘当为相,然不得堂食。’及在此位,每昇堂欲食,即腹胀痛。按,凡州县临厅事,今皆谓之昇堂。”

(1).登上厅堂。《仪礼·乡射礼》:“皆由其阶,阶下揖,升堂揖。”《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唐 顾况 《公子行》:“入门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阶月。” 清 叶廷琯 《鸥波渔话》卷六:“升堂拜遗像,入室读其书。”

(2).比喻学问技艺已入门。《论语·先进》:“子曰:‘ 由 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仲尼 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 颜 氏居八人焉。”《云笈七籤》卷一百:“ 闕里 升堂之士,莫得而措辞云尔。” 清 王士禛 《绘川书院诗为汤荆岘侍讲赋》之一:“ 汤公 起 梁 宋 ,摄衣早升堂。”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不知道是我学舌学得太不象,还是我大哥仅学了半年的 日本 话还没有升堂,那样的一句话完全没有打响。”

(3).旧谓官吏登公堂审讯案件。《二刻拍案惊奇》卷二:“那 幽州 路总管 泰不华 正升堂理事,小道人随牌进府,递将状子上去。”《梼杌闲评》第三六回:“ 许显纯 叫下了软监,就将参本上道他侵挪十餘万钱粮的卷案做成。次日升堂,少不得恶狠狠的夹打一番。”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来此已是宣抚衙门,不免在廊下站立一会,伺候他升堂便了。”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三:“县衙的差役们……一齐放开那苍老低沉的嗓音大声嚎叫:‘大老爷升堂--!’最后这个‘堂’字,喊得长而且响。”

(4).见“ 升堂拜母 ”。

旧时官吏到公堂办公,谓之“陞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銮仪卫》:“仪犹相沿 明 制,凡冠军使等官之任,拜印陞堂,吏皂趋贺,悉如大部制,故其秩虽次领侍卫府,而威仪过之。”

说书

包括评书、评弹、大鼓、弹词等的一种说唱形式的曲艺

常是两座勾栏,专说史书。——宋·佚名《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

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廪饩

亦作“廪餼”。1.旧指由公家供给的粮食之类的生活物资。《南史·萧正德传》:“敕所在给汝廩餼。” 唐 李渤 《喜弟淑再至为长歌》:“虽然廩餼各不一,就中总免拘常伦。”

(2).指科举时代由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唐 杜牧 《礼部尚书崔公行状》:“復建立儒宫,置博士,设生徒,廩餼必具,顽惰必迁。”《元史·选举志一》:“百官子弟之就学者,常不下二三百人,宜增其廪餼。”

(3).泛指薪给。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银行下》:“另举在股董事十人,襄赞其成,重其事权,丰其廩餼。”

(4).赠送给人粮食之类生活物资。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李丞相 ﹞久之方省曰:‘故人也。’遂廩餼之。”

生尘

(1).沾上尘埃。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陵波微步,罗韈生尘。” 宋 柳永 《荔支香》词:“缓步罗袜生尘,来绕琼筵看。”《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天下无事日久,兵甲生尘。”

(2).形容中空无物。《东观汉记·范冉传》:“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尘 范史云 ,釜中生鱼 范莱芜 。’” 金 元好问 《真味斋》诗:“麄饭寒虀老此身,高人那计甑生尘。”

(3).谓生鄙吝的尘想。 金 元好问 《送诗人秦略简夫归苏坟别业》诗:“三月不见君,渴心欲生尘。”参见“ 生鄙 ”。

卖钱

谓卖物以得钱。 宋 惠洪 《徐师川罪余作诗多恐招祸因焚去笔砚入居九峰》诗:“千年高道谁酬价,一世清闲我卖钱。” 鲁迅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一卖钱,这就是商品,买主也有了说好说歹的权利了。”

司计

官署名。 唐 对比部的改称。掌财物出纳稽核。见《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食货志下一》:“帝因谓左右曰:‘此盖虑司计之臣不能节约,异时用度有闕,復赋率於民,朕不以此自供嗜好也。’”

来学

(1).前来就学。《礼记·曲礼上》:“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孔颖达 疏:“礼闻来学者,凡学之法,当就其师处,北面伏膺;不闻往教者,不可以屈师亲来。” 宋 陈师道 《昌乐县君刘氏墓铭》:“夫人一子 衍 也来学,故其葬不以铭属人。”

(2).后来的学者。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於 尧 舜 者。” 明 宋濂 《<日损斋笔记>序》:“疏通其晦塞者,其为来学寤疑辨惑之助,而功不既多矣乎!”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今年

指现在的这一年

出钱

(1).放债;贷钱于人。《史记·孟尝君列传》:“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於 薛 。岁餘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高柔 ﹞又曰:‘汝夫不与人交钱财乎?’对曰:‘尝出钱与同营士 焦子文 ,求不得。’”

(2).拿出钱来。《汉书·文翁传》:“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飭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閤。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宋史·食货志上四》:“又农民出钱难於出力,若遇凶年,则卖庄田、牛具、桑柘,以钱纳官。”《水浒传》第三六回:“那教头把盘子掠了一遭,没一个出钱与他。那汉又道:‘看官高抬贵手。’又掠了一遭,众人都白着眼看,又没一个出钱赏他。”

称数

犹计算。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计倪》:“军败而还,是时死伤者不可称数。”《魏书·刘骏传》:“凡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飢寒不相恤,又疾谗害其间,不可称数。”

符合法度。《荀子·富国》:“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必时臧餘,谓之称数。”

重量单位的数量。《管子·幼官》:“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藪泽以时禁发之。” 尹知章 注:“称,斤两也。数,多少也。”

青衿

(1).青色交领的长衫。古代学子和 明 清 秀才的常服。《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息丝布启》:“青衿宜袭,书生无废学之诗;春服既成,童子得 雩 沂 之舞。”《新唐书·礼乐志九》:“其日,鑾驾将至,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蒙前任大宗师考补博士弟子员。这领青衿不为希罕,却喜小侄的文章前三天满城都传遍了。”

(2).借指学子。 明 清 亦指秀才。《魏书·逸士传·李谧》:“方欲训彼青衿,宣扬坟典。”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絳帐语道,青衿质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身列青衿,败检酿命。”自注:“科举时称秀才为青衿。”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 明 以来之文臣不为公侯,必待艰难考试乃得青衿。”

(3).穿青色衣服的人。多指青少年。 宋 苏轼 《坤城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放小儿队》:“青衿旅进,虽末技而毕陈;黄屋天临,知下情之无壅。”

谈经

(1).谈论儒家经义。《宋史·曾几传》:“ 几 独从之,谈经论事,与之合。”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九:“谈经忘却三公贵,只作 先秦 伏胜 看。”

(2).讲说佛经;念经。《北宫词纪·沉醉东风·僧犯奸得马裱褙救》:“对人前敲禪板谈经説法,背地里跳墙头恋酒贪花。”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鸷忍·凶憎》:“僧 慧林 谈经 吴 门。”

(3). 宋 代“说话”的四种家数之一。讲说佛经经义或佛经故事。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谈经者,谓演説佛书。”

先生

(1)

(2) 一般在一个男子姓氏后所用的一个习惯性的表示礼貌的称呼

对杜先生讲话

(3) 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4) 旧时称管帐的人

在商号当先生

(5) 旧时称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

算命先生

(6) 对长者的尊称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7) 老师

从先生授经。——清· 袁枚《祭妹文》

(8) 医生

海头

海边。 唐 刘言史 《偶题》诗之二:“得罪除名謫海头,惊心无暇与身愁。” 清 曾灿 《中秋前夕》诗:“有路难归去,吾兄尚海头。”

一竿

宋 时京师买妾,每五千钱名为“一竿”。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一:“京师买妾,每五千钱名一竿。美者售钱三五十箇。近岁贵人务以声色为得意,妾价腾贵至五千緡,不復论箇数。”

不数

数不清;无数。 汉 王符 《潜夫论·思贤》:“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秽国不数。” 汪继培 笺:“秽,当作灭。” 彭铎 校正:“不数,即无数。” 宋 曾巩 《<王平甫文集>序》:“各於其盛时,士之能以特见於世者,率常不过三数人,其世之不数,其人之难得如此。”《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 扬州 番役把 吕祥 的衣服剥脱乾浄,餛飩捆起,一根绳拴在树的半中腰里,铁棍皮鞭,诸刑咸备……打了个不数。”

不亚于。 明 汪道昆 《高唐梦》:“想这神女果如大夫所言呵,絶代无双,不数 庄生 陈説。” 清 王韬 《淞隐漫录·画船纪艳》:“噫嘻! 钱塘江 上画船风景,诚不数 珠海 灯痕、 秦淮 月色也。”

任公子

古代传说中善于捕鱼的人。亦称 任公 、 任父 。《庄子·外物》:“ 任公子 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为饵,蹲乎 会稽 ,投竿 东海 ,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鉤,錎没而下,鶩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任公子 得若鱼,离而腊之,自 制河 以东, 苍梧 已北,莫不厌若鱼者。” 成玄英 疏:“ 任 ,国名。 任国 之公子。”后常用以指超世的高士。 唐 李贺 《苦昼短》诗:“谁似 任公子 ,云中骑碧驴。” 明 薛惠 《草堂》诗:“平生颇诧 任公子 ,末路方思 马少游 。”

诗文赏析


【原题】:
封州学东池岁度孳鱼冬晚粥之用佐养士教授高公补之至以绍兴己已之春夏偶微旱至秋掌计者告匮试出池鱼则比旧加三倍得众谓公躬自临鱼不化为苞苴故所获如是观如居士日汉武帝时海旁民入租渔海不胜计县官利而取之鱼不出捐以予民鱼乃再来由是知物之繁夥皆天道益寡之意教授念念以廪饩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7 1: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