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五言诗·其六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缺名二 |
释义 | 五言诗·其六原文当官自慵懒,不勤判文案。 寻常打酒醉,每日出逐伴。 衙日唱稽逋,佐史打脊烂。 更兼受取钱,差科放却半。 狂棒百姓死,荒忙怕麦散。 赋敛既不均,曹司即潦乱。 啾唧被人言,御史秉正断。 除名仍解官,告身夺入案。 宅舍不许坐,钱财即分散。 路人见心酸,傍看罪过汉。 一则耻妻儿,二则羞同伴。 无面还本乡,诸州且游观。 诗词问答问:五言诗·其六的作者是谁?答:缺名二 注释1. 押翰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参考注释当官做官 慵懒懒惰;懒散 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三国演义》 不勤(1).不勤劳,不劳苦。《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穀不分,孰为夫子。”《管子·大匡》:“有土之君不勤于兵,不忌于辱,不辅其过,则社稷安。”《左传·襄公四年》:“以德绥戎,师徒不勤。” (2).不尽,不穷竭。《老子》:“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任继愈 注:“《淮南子·主术训》:‘力勤财匱’,勤,即‘尽’。” 判文即判决书。 邓友梅 《烟壶》四:“都说他的死刑开脱了,可没见判文。” 寻常普通,一般 不寻常的来客 岐王宅里寻常见。——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寻常巷陌。——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酒醉(1).饮酒过量而神志不清,失态。《魏书·屈拔传》:“ 拔 酒醉,不觉 盛 之逃去。”《魏书·高允传》:“今之大会,内外相混,酒醉喧譊,罔有仪式。” (2).谓以酒浸渍食物。如:酒醉螃蟹。 日出指太阳初升出地平线或最初看到的太阳的出现 衙日(1).衙参之日。 唐 韩愈 《送侯喜》诗:“如今便别长官去,直到新年衙日来。” 宋 刘敞 《檀州》诗:“市声衙日集,海盖午时消。”参见“ 衙参 ”。 (2). 唐 宋 时节堂祭奠的日期。 宋 戴埴 《鼠璞·旗纛将军》:“本朝有六纛,旌节门旗二。受赐藏之公宇私室,号节堂。朔望次日祭之,号衙日。”参见“ 节堂 ”。参阅《新唐书·百官志四下》。 稽逋查究逃亡。 唐 韩愈 《东都遇春》诗:“转输非不勤,稽逋有军令。” 佐史汉 代地方官署内书佐和曹史的统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 颜师古 注引《汉官名秩簿》:“佐史,月俸八斛也。”《后汉书·光武纪上》:“﹝ 光武 ﹞镇慰州郡。所到部县,輒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史。” 李贤 注引《续汉志》:“每刺史皆有从事史、假佐;每县各置诸曹掾史。” 打脊鞭笞背部。古时肉刑的一种。亦用作詈词。犹该死。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卢延让 《哭边将诗》曰:‘自是磠砂发,非干礮石伤。牒多身上职,盎大背边疮。’人谓此是打脊诗也。”《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打脊魍魎!你这廝许了我人情又不还。”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打脊的髠囚!怎敢把爷违拗!”《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王兴 ﹞駡道:‘打脊贱人!见我恁般苦,不去问你使头借三五百钱来做盘缠?’”使头,家主。 明 徐渭 《南词叙录》:“打脊,古人鞭背,故詈人曰打脊, 唐 之遗言也。” 更兼更加上。《水浒传》第六一回:“惟此 北京 ,是 河北 第一个去处;更兼又是 梁中书 统领大军镇守,如何不摆得整齐?”《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自从 安老爷 的老太爷手里,因晚年好静,更兼家里人口稀少,住不了许多房间,又不肯轻弃祖业,倒把房子让给远房几家族人来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又办了祭品,委了典史太爷去祭那婆娘;更兼动了公事,申请大宪,和那婆娘奏请旌表,乞恩准其建坊。” 受取(1).接受;领取。《汉书·王莽传中》:“吏终不得禄,各因官职为姦,受取賕赂以自共给。” 唐 白居易 《让绢状》:“昨日中使 第五文岑 就宅奉宣,令臣受取者,臣已当时进状陈谢讫,感戴圣恩。”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一件件对他分付,教他受取。” (2).指贪污受贿。《后汉书·皇甫规传》:“先是 安定 太守 孙儁 受取狼籍。” 差科指差役和赋税。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宋 陆游 《岳池农家》诗:“緑秧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起。”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田赋之外,每遇差科,贪官污吏放富欺贫。” 放却放下。 唐 许岷 《木兰花》词:“宝筝金鸭任生尘,綉画工夫全放却。” 百姓(1) 普通人——相对于官员、干部而言 并皆暴犯百姓。——《世说新语·自新》 百姓多闻其贤。——《史记·陈涉世家》 (2) (古代百姓是百官贵族的统称) 荒忙慌忙。荒,通“ 慌 ”。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 度 当时荒忙出走,视其金枕在怀,乃无异变。” 唐 元稹 《梦井》诗:“念此瓶欲沉,荒忙为求请。” 明 邵璨 《香囊记·相会》:“值迁都乡关乱离,荒忙两口出逃避。” 赋敛(1).田赋;税收。《左传·成公十八年》:“薄赋敛,宥罪戾。”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土地得到开辟,赋敛数量增加,政治经济有一番新气象。” (2).征收赋税。《史记·滑稽列传》:“ 鄴 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 宋 王安石 《何处难忘酒》诗之一:“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 清 邹容 《革命军》第六章:“滥用名器,致贵贱贫富之格,大相悬殊,既失保民之道,而又赋敛无度。” 不均不公平;不均匀。《诗·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汉书·文帝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西乡县杨河坝乡党支部正确地领导了互助合作》:“这样就克服了过去支部委员忙闲不均的现象,发挥了支部的组织作用。” 曹司(1).官署。诸曹郎中职司所在。 唐 白居易 《喜张十八博士除水部员外郎》诗:“无復篇章传道路,空留风月在曹司。”《太平广记》卷三八○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郑洁》:“至一城郭,引入见一官人,似曹官之辈,又领入曹司,聆读元追之由。” 严复 《救亡决论》:“出宰百里,入主曹司。” (2).吏目。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二折:“到来日急煎煎的娘亲插状论,怎禁他恶噷噷的曹司责罪紧。”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一折:“赤紧的官长又廉,曹司又拗,我便是好令史,怎禁他三徧家取招。” 啾唧(1) 象声词。小声、细声。形容虫、鸟等细碎的叫声 鸟语啾唧 (2) 众声,烦杂声 人言人们的评论,别人的议论 御史(1) 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指主管纠察的官吏 御史前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 顾召赵御史。 御史诣学宫。—— 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 御史齐康。 秉正持心公正。《明史·王家屏传》:“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葛端肃公家训》:“大凡人能清约,即能秉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二》:“各各总要真心秉正,同辅朝纲。” 除名把姓名从名册上除掉,指取消原有资格,除籍 解官解免官职。 唐 韩愈 《郑公神道碑文》:“公解官,举五丧为三墓。” 清 钱谦益 《梅长公传》:“上心知公材,怜其枉,部议力持之,乃命解官归里。” 章炳麟 《重刊<甲寅>杂志题词》:“ 民国 二年,故人 宋遯初 以议改选死,余亦自 长春 解官归。” (1).解送官府。《水浒传》第二回:“他们直恁义气!我若拿他去解官请赏时,反教天下好汉们耻笑我不英雄。” (2).押解税款、犯人的差官。《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只听得门外骡铃乱响,来了一起银鞘,有百十个牲口,内中一个解官,武员打扮。” 清 洪昇 《长生殿·贿权》:“昨已买嘱解官,暂时鬆放。” 告身古代授官的文凭。《北齐书·傅伏传》:“ 周 克 并州 ,遣 韦孝宽 与其子 世宽 来招 伏 ……授上大将军、武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 唐 元稹 《为萧相谢告身状》:“右,中使某乙至,奉宣进止,赐臣某官告身一通。”《朱子语类》卷一二七:“方围闭时,降空名告身千餘道,令其便宜补授。”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十:“乃如告身非誥勅,即今文凭类也。”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二:“ 康熙 年间命翰林按官职所掌撰拟告身文字,无须临事猝办。” 宅舍宅子;住舍 郊区的宅舍只有奶奶住 不许(1) 不允许,不让 不许说慌 (2) 不能——用于反问句,强调其否定性 何必一定要等我,你就不许自己去吗? (3) 禁止;阻止某事的完成或进行 不许儿童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 钱财用钱计的财产 去世了,留下他所有的钱财给了慈善事业 分散分在各处;不集中 人群在第一声枪响时就分散了 路人(1) 行人,过路人 (2) 路遇的陌生人,比喻不相干的人 视若路人 心酸内心悲痛 罪过(1) 罪行;过失 汝今何罪过。——《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感谢 罪过村间一老儿,与我衣服盘费 (3) 责备(多见于早期白话) 老拙两个薄薄罪过他两句言语 一则(1).犹言一方面。多用于并列叙述两件事时。《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汉 王充 《论衡·量知》:“一则不能见是非,一则畏罚不敢直言。” 毛 *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四章:“保持较大一部分兵力于适当的机动地区,不要绝对地分散,一则便于应付可能的事变,一则使分散执行的任务有一个重心。” (2).与“二则”、“三则”等连用,列举原因或理由。《朱子语类》卷十六:“《大学》诚意,看来有三样:一则内全无好善恶恶之实,而专事掩覆於外者,此不诚之尤也。”《西游记》第一回:“﹝神仙﹞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 巴金 《雾》六:“一则因为这件事很重要,二则他害怕她误会了自己的意思,所以他说话时不免现出激动的样子。” (3).表数量。一项,一条。如:新闻一则;启事一则。 妻儿(1).妻和儿女。《后汉书·独行传·范式》:“乃营护 平子 妻儿,身自送丧於 临湘 。” 唐 白居易 《偶作寄朗之》诗:“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急忙心生一计,分咐妻儿取些汤水,把两个人都遣开了。” (2).指妻。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五三出:“它是你妻儿怎抛弃?”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八出:“自今一家要和气,改日与你娶房妻儿。”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四折:“谁着你戏弄人家妻儿,迤逗人家婆娘!” 同伴伴侣,同行者。今指在一起工作或生活的人 还本还付所借的本钱 先还本,利息以后单算 游观犹游览。《关尹子·六匕》:“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 宋 苏辙 《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京师百司疲於应奉,而 高丽 人所至游观,伺察虚实,图写形胜,阴为 契丹 耳目。”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八佾四》:“想古宗庙,既无像主,又藏於寝,盖不禁人游观。” 郑逸梅 《黄岳渊莳菊的回忆》:“逢到重阳前后, 岳渊 往往邀些词人墨客和社会名流,到他园中,啖野蔬,饮村酒,尽一日游观之乐。” 供游览的楼台。《史记·李斯列传》:“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 汉 扬雄 《羽猎赋》序:“游观侈靡,穷妙极丽。” 游逛观览。《荀子·君道》:“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穷游观之娱,极畋渔之懽。” 宋 曾巩 《拟岘台记》:“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桃花园》:“叙宾朋之觴咏,述士女之游观。”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五章:“其专门之学,则自农、工、商、矿凡百实验之事,莫不备具,以备学者游观。”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