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阅淮安石堤三叠前韵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阅淮安石堤三叠前韵原文淮安无不安,清黄并入海。 然而安难哉,至今难更倍。 辛未始南巡,土堤以石改。 癸酉并涨时,恃此为宁载。 惟蕲奠昏垫,那借劳畚橇。 是后凡三巡,粗识其原委。 然乏永逸图,宵旰廑心每。 亦惟事补苴,何有垂范楷。 甲午决老坝,岌岌淮城殆。 荡析坏庐舍,迁避市为罢。 亟命速堵筑,廿日功成恺。 兹观虽少慰,回忆心犹骇。 诗词问答问:阅淮安石堤三叠前韵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六十八 2. 淮城西北旧皆土堤辛未南巡临关始建石工癸酉河淮并涨淮城幸赖石堤之利 参考注释淮安江苏省淮阴市属县。位于省中部偏北,人口112万。为苏北主要水利枢纽。 * 的故乡 无不没有不;全是。《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凡六经 孔子 之书,无不牵合其论,而上下其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 并入(1) 把个人或一个团体归入较大的单位或团体中去 把联邦德国师团并入大西洋防务体系 (2) 和已经存在着的东西相合并 乙液并入甲液呈色的复杂化学过程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 乐曲终止了,然而无人离席 然而汝亦不在人间。——清· 袁枚《祭妹文》 安难谓不避祸难。《管子·权修》:“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荀子·富国》:“其耕者乐田,其战士安难,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礼,其卿相调议,是治国已。” 杨倞 注:“安难,不逃难也。”《史记·张仪列传》:“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 至今(1) 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直到今天 辛未六十甲子第八位 辛未三月念六夜。——清· 林觉民《与妻书》 南巡天子巡行南方。《书·舜典》:“五月南巡守,至于 南岳 。”《宋书·文帝纪》:“昔 汉章 南巡,加恩 元氏 。”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 朱成公 扈驾南巡,给舆后,遂赐常乘。” 清 王士禛 《过汜光湖怀古》诗:“如何万乘尊,南巡来 建康 。;” 昏垫陷溺。指困于水灾。亦指水患,灾害。《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 孔颖达 疏:“言天下之人,遭此大水,精神昏瞀迷惑,无有所知,又若沉溺,皆困此水灾也。 郑 云:‘昏,没也;垫,陷也。 禹 言洪水之时,人有没陷之害。’”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南亭》诗:“久痗昏垫苦,旅舘眺郊歧。” 宋 王安石 《上龚舍人书》:“比闻天子念东南之民困于昏垫,輟侍从之臣,亲至其地以劳徠安集之。” 清 魏源 《筹河篇下》:“ 沁水 浊悍衝决,使北行入 运 ,则 卫辉 必有昏垫之虞。” 是后此后;从此。《史记·魏公子列传》:“是后 魏王 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北史·后妃传上·昭哀皇后姚氏》:“﹝夫人﹞未升尊位,然帝宠礼如后。是后犹欲正位,后谦不当。”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屯田》:“是后开 易水 、疏 鸡距 、修 鲍河 之利,边屯以次立矣。” 三巡(1).巡行三遍。《周礼·夏官·掌固》:“昼三巡之,夜亦如之。”《左传·桓公十二年》:“ 罗 人欲伐之,使 伯嘉 谍之,三巡,数之。” 杜预 注:“巡,徧也。” 孔颖达 疏:“谓巡遶徧行之。” (2).斟酒三次。亦泛指多次。《水浒传》第二四回:“一连斟了三巡酒,那婆子便去烫酒来。”《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二人对酌,酒至三巡。” 粗识1.略知。 原委(1) 事情的始末 你且说个原委,教我得知。——《蜃楼志全传》 (2) 与一情况有关的事实的整个陈述,整个阐明一个情况或事情的背景知识 永逸长久安逸。 汉 张衡 《西京赋》:“ 高祖 创业,继体承基,暂劳永逸,无为而治。” 南朝 梁 任昉 《为萧扬州荐士表》:“求贤暂劳,垂拱永逸。” 梁启超 《变法通义·论不变法之害》:“一食而求永饱者必死,一劳而求永逸者必亡。” 宵旰〈方〉∶宵衣旰食,即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 宵旰忧虞轸。——唐·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 补苴补缀,缝补。语本 汉 刘向 《新序·刺奢》:“今民衣敝不补,履决不苴。”引申为弥补缺陷。《明史·武宗纪赞》:“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於危亡。” 清 陈学泗 《纪事》诗:“漫议补苴停转运,最怜剜肉赐全租。” 李大钊 《警 * 父老书》:“ 民国 肇造,邦基未安,方期举我全国刚毅强国之人心,尝胆卧薪之志气,艰难缔造,补苴弥缝。” 何有(1).有什么。《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郑玄 笺:“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 崐山 何有?有瑶有珉。”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难。《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难。”《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汉 袁康 《越绝书·计倪内经》:“王审用臣之议,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於何有哉?”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一:“意气倾人命,离隔復何有?”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怜惜、不爱重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 蒲 狄 乎!” 杨伯峻 注:“何有,古人习语,意义随所施而异,此谓心目中无之也。”《吕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其视卿相王侯与其国封邸第,曾不若脱屣,而何有于亭?” (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讨,国何有焉?” 杜预 注:“言讨家臣,无与国事。”《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颠, 瑶 何有焉?”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苟其人之恶,则於铭乎何有?” (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顾虑、不在乎。《左传·昭公元年》:“ 吉 若获戾,子将行之,何有於诸 游 ?” 杨伯峻 注:“言不必顾虑 游氏 诸人。” 明 李贽 《与周友山》:“士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于废弃歟?” 鲁迅 《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却未必都如此不净;倘竟如此不净,则即使‘授受不亲’后来也就会‘瞟’,以至于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时便是一部《礼记》,也即等于《 * 》了,又何有于《蕙的风》?” (6).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得。《左传·僖公十五年》:“获 晋侯 ,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预 注:“何有犹何得。” (7).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文选·木华<海赋>》:“弘往纳来,以宗以都。品物类生,何有何无?” 李善 注:“言诸品物以类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无?言其多也。” (8).哪里有,岂有。 汉 张衡 《西京赋》:“泽虞是滥,何有春秋?”《后汉书·贾琮传》:“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圣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吴承恩 《赠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岁之水也,洪涛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与赋哉!” 垂范垂示范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汉武帝 ﹞《策封三王》,文同训典;劝戒渊雅,垂范后代;及制誥 严助 ,即云厌承明庐,盖宠才之恩也。” 唐 韩愈 《奇卢仝》诗:“假如不在陈力列,立言垂范亦足恃。”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陆渭南集》:“丁寧训诫之语,皆足垂范百世。” 岌岌(1).高貌。《楚辞·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王逸 注:“岌岌,高貌。”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途经华山》:“攒峯势岌岌,翊輦气雄雄。” 明 李东阳 《题应宁所藏马敬瞻山水图》诗:“诗成画去两无聊,空对西山高岌岌。” (2).危急貌。《孟子·万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汉书·韦贤传》:“弥弥其失,岌岌其国。” 颜师古 注:“岌岌,危动貌。” 宋 苏轼 《东坡志林·秦拙取楚》:“ 三 晋 亡, 齐 盖岌岌矣。”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可怜敌与伪,泥足危岌岌。” (3).急速貌。《文选·潘岳<笙赋>》:“汎淫汜艳,霅燁岌岌。” 李周翰 注:“霅燁岌岌,急疾貌。” (4).用同“ 汲汲 ”。急切貌。 孙中山 《社会主义的分析》:“各国社会主义学者,鉴于将来社会革命之祸,岌岌提倡 麦克司 之学说,主张分配平均,求根本和平之解决。” 荡析(1).动荡离散。《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五:“ 晋 氏不纲,关河荡析。”《新唐书·朱敬则传》:“时赋歛繁重,民多荡析。” 李大钊 《大哀篇》:“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 (2).引申为消灭;毁灭。 唐 杜甫 《北征》诗:“姦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 庐舍(1).房屋,住宅。《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 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宋 苏洵 《田制》:“塞谿壑,平涧谷,夷丘陵,破坟墓,坏庐舍,徙城郭,易疆壠。” 清 唐甄 《潜书·太子》:“亲其妇子,知其生养;入其庐舍,知其居处。” 郭沫若 《游闵行》诗:“万家庐舍联霄汉,田野工场冒远烟。” (2).建于墓侧之守丧小屋。《周礼·天官·宫正》:“大丧则授庐舍,辨其亲疏贵贱之居。” 迁避迁移逃避 将军参赞迁避。——《广东军务记》 回忆(1) 回想起的事物 痛苦的回忆 (2) 记忆起来的事情的内容 对意大利夏天的美好回忆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