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岁暮自贻吟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邵雍 |
释义 | 岁暮自贻吟原文天道无长春,地道无常珍。须禀中和气,方生粹美人。 良田多黍稌,薄地足荆榛。 樗栎蓬蒿类,止能充恶薪。 既为万物灵,须有万物粹。 既无万物灵,徒分万物类。 欲出至珍言,须有至珍意。 欲彰至美名,须作至美事。 济事为美事,悟主为珍意。 奈何此二者,我犹无一与。 诗词问答问:岁暮自贻吟的作者是谁?答:邵雍 参考注释天道自然规律 天道变化。——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长春中国东北的城市,吉林省省会,面积18,881平方公里,人口570万(1982) 地道(1) 没有异物;纯正的,未搀杂的 写的是地道的幽默文章 (2) 完全限于某一特定音乐风格之内的;未经润色的 地道的摇摆舞曲 (3) 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 地道药材 (4) (工作、活儿等)实在;够标准 常珍(1).谓日常所食皆为珍馐。 (2).指常食的美味。 汉 扬雄 《法言·吾子》:“弃常珍而嗜乎异饌者恶覩其识味也。” 和气态度平顺温和 待人和气 粹美纯美;精美 这本书精致粹美 良田肥沃的田地 千里良田 荆榛(1).亦作“ 荆蓁 ”。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三国 魏 曹植 《归思赋》:“城邑寂以空虚,草木秽而荆榛。”一本作“ 荆蓁 ”。 唐 李白 《古风》之一:“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金 元好问 《续小娘歌》之七:“伤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荆榛不见人。” 清 吴伟业 《十月下澣宴阆石苍水斋》诗:“三江风月尊前醉,一郡荆榛笛里声。” (2).谓没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锦笺记·闻讣》:“闺中何意,半道荆蓁,情隔云泥。” (3).比喻艰危,困难。《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吾於荆榛中援立 寿王 。” 元 许谦 《冯公岭》诗:“胸中芥蒂未尽去,须信坦道多荆榛。” (4).比喻恶人。 元 麻革 《过陕》诗:“豺狼满地荆榛合,目断 中条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未许其冠带春秋,遂至夫荆榛天地。” 清 厉鹗 《东城杂记·陈御史元倩》:“手披荆榛,身御魑魅。” 周实 《民立报出版日祝赋》诗:“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笑谭之顷,便起荆榛。” 樗栎(1).《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又《人间世》:“ 匠石 之 齐 ,至於 曲辕 ,见櫟社树……曰:‘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后因以“樗櫟”喻才能低下。 唐 欧阳詹 《寓兴》诗:“桃李有奇质,樗櫟无妙姿。” (2).用为自谦之辞。 宋 苏轼 《和穆父新凉》:“常恐樗櫟身,坐缠冠盖蔓。” 明 朱鼎 《玉镜台记·闻鸡起舞》:“下官樗櫟之才,岂足为元帅副。”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麻疯女邱丽玉》:“自慙樗櫟,仰託蔦萝,良所深愿。” 蓬蒿(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并兴。”《庄子·逍遥游》:“﹝斥鴳﹞翱翔蓬蒿之间。”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明 李梦阳 《汉京篇》:“ 霍氏 门前狐夜号, 魏其 池馆长蓬蒿。” 峻青 《秋色赋·夜宿灵山》:“看到的是满地荒草,遍野蓬蒿。” (2).借指荒野偏僻之处。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山居泽处,蓬蒿墝埆,财物流通,有以均之。” 唐 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并世奇男淑女,慧业天生,湮没蓬蒿,姓名翳寂,岂少也哉!” (3).茼蒿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茼蒿》。 万物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万物生光辉。——《乐府诗集·长歌行》 善万物之得时。——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反侧于万物。——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万物莫不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物灵万物之灵。 金 元好问 《北邙》诗:“粤人惟物灵,生也与道俱。” 明 宋濂 《赠传神陈德颜序》:“况人为物灵,其变态千万,一毫不类,则他人矣,不其尤难哉!” 物类(1).万物,各类的物。《荀子·劝学》:“物类之起,必有所始。”《列子·周穆王》:“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於天地,应於物类。” 傅尃 《变雅楼三十年诗征序》:“盖以明达乎事情,周知乎物类,洞瞩乎幽隐,而旁通乎民志。” (2).物的同类,同类。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音声之相和兮,物类之相感也。” 王逸 注:“言鸟兽相呼,云龙相感,无不应其类而从其耦也。”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十:“ 郊 常池上弹蕤宾调,忽闻芰荷间有物跳跃出岸,乃方响一片。有知者识是蕤宾铁也。指拨精玅,致律吕相应,物类相感耳。” 清 黄景仁 《啼乌仁》:“明知无益痛繫心,物类相类有如此。” (3).物的种类。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缚喝国》:“土地所产,物类尤多。” 宋 欧阳修 《奉答圣俞达头鱼之作》诗:“吾闻海之大,物类无穷极。” (4).物的类别。 梁启超 《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 达尔文 以前,虽有一二博物学者稍有见於物类蕃变之现象……而不知其变迁进化之所以然。” (5).特指人或动物。 南朝 宋 张野 《与远法师书》:“行不负於所知,言不伤於物类。”此指一般的人,犹言他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这般物类,教我怎不阴哂?”此贬称他人,犹言东西。《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长老説道:‘因你念头差了,故投落在物类。我特地唤醒你来,再去投胎。’”此指动物。 美名好名声 英雄美名天下扬 美事好事。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刘道真 尝为徒, 扶风 王骏 以五百疋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隋书·儒林传·刘炫》:“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诵於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赴任是美事,但足下青年无偶,岂可独去?” 济事顶事;成事 空谈不济事 悟主使主上觉悟。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宣力王室,匪惟厥武。揔干 鸿门 ,披闥帝宇;耸颜誚 项 ,掩泪悟主。”《新唐书·房琯传赞》:“ 琯 以忠谊自奋,片言悟主而取宰相,必有以过人者。” 奈何(1) 怎么办 无可奈何 (2) 如何 奈何不礼 不予我城奈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且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zīzhū ),古代重量单位,一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六铢为一锱,喻微小。)—— 唐· 杜牧《阿房宫赋》 奈何饮于酒肆。——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惩治;对付 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