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造侄寄人面毛竹杖四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曾几 |
释义 | 造侄寄人面毛竹杖四原文麦秋气清和,槐夏日阴翳。块然守蓬蒿,何以破昏滞。 肩舆卒辈乏,徒步脚力费。 出门即林丘,散策空梦寐。 賸为犹子怜,遽以此君至。 分明人面目,刻画老根柢。 毛君又一奇,枝干不少异。 想应开一束,妙简得三四。 今晨入吾手,夷险可历试。 芒鞋与周旋,白拂相妩媚。 人生七十稀,况复已过二。 多谢汝扶持,无乃太晚计。 诗词问答问:造侄寄人面毛竹杖四的作者是谁?答:曾几 参考注释麦秋麦子成熟后的收割季节,一般在夏季,但具体日期各地不一 清和清静和平。《隶续·汉司空掾陈寔残碑》:“ 陈寔 仲躬 者,含圣喆之清龢。”参见“ 清和 ”。 (1).天气清明和暖。 三国 魏 曹丕 《槐赋》:“天清和而湿润,气恬淡以安治。” 前蜀 韦庄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 剑门 西。” 宋 潘元质 《丑奴儿慢》词:“愁春未醒,还是清和天气。” 李大钊 《青春》:“远从 瀛岛 ,反顾祖邦,肃杀鬱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 (2).清静和平。形容升平气象。 汉 贾谊 《新书·数宁》:“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则万生遂茂。”《梁书·止足传·陶季直》:“﹝ 陶季直 ﹞出为冠军司马, 东莞 太守,在郡号为清和。” (3).清静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君膺皇灵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世说新语·言语》“ 荀中郎 在 京口 ” 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 荀羡 字 令则 , 潁川 人,光禄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识裁。”《南史·梁纪上·武帝上》:“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怀英气。” (4).(声音)清越和谐。《文选·扬雄<剧秦美新>》:“镜纯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声。” 李周翰 注:“聆,听也,言天下謌謡清和之正声。” 汉 王逸 《九思·伤时》:“声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文选·嵇康<琴赋>》:“清和条昶,案衍陆离。” 张铣 注:“言琴声清和有调。”《初学记》卷三十引 晋 傅玄 《蝉赋》:“声嚖嚖以清和兮,遥自託乎兰林。” (5).(诗文)清新和顺。 宋 苏轼 《<邵茂诚诗集>叙》:“余读之,弥月不厌,其文清和妙丽,如 晋 宋 间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 海刚峯 严厉孤介,而诗却清和。” 清 姚鼐 《<恬庵遗稿>序》:“观察出其文,读之清和恬雅,有越俗之韵。” (6).农历四月的俗称。 明 卢象升 《与蒋泽垒先生书》之四:“家大人于清和闰月初二日抵 白登 公署。”一说指农历二月。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盖指二月也。 小谢 诗因之,故曰:‘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删去‘犹’字,而竟以四月为‘清和’。”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清和月》:“二月为清和。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谢灵运 诗:‘首夏犹清和。’今以四月当之。” 槐夏指夏季。槐树开花在夏季,故称。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龙图学士 赵师民 ,以醇儒硕学名重当时……诗思尤精,如:‘麦天晨气润,槐夏午阴清’,前世名流,皆所未到也。” 宋 黄庭坚 《奉送刘君昆仲》诗:“平原晓雨半槐夏, 汾 上午风初麦秋。” 阴翳见“荫翳” 阴翳蔽日。——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块然(1).孤独貌;独处貌。《荀子·君道》:“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 唐 李德裕 《题奇石》诗:“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 宋 杨万里 《感秋》诗之四:“掩卷却孤坐,块然与谁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 (2).木然无知貌。《庄子·应帝王》:“於事无与亲,彫琢復朴,块然独以其形立。” 成玄英 疏:“块然,无情之貌也。” 明 张居正 《葬地论》:“若体魄,块然无知,与土石等耳,虽得吉地,岂能使之通灵乎?” 清 陈确 《葬书·与同社书》:“而一人之身,荣瘁殊遭,则善恶顿易,虽百其口,何以自明?矧兹块然者,復焉能分解?” (3).安然。《穀梁传·僖公五年》:“王世子,子也,块然受诸侯之尊己,而立乎其位,是不子也。” 杨士勋 疏引 徐邈 曰:“块然,安然也。” 汉 陆贾 《新语·至德》:“是以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旧唐书·良吏传下·吕諲》:“ 諲 性谨守,勤於吏职,虽同僚追赏,而块然视事,不离案簿。” (4).形容具体、真切。 (5).犹魁然。形容高大。 清 沉谦 《引声歌》:“形体块然,神明所寄。”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是虽块然七尺之躯乎?而其能力之弱,则与未成年者相差无几。” 蓬蒿(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并兴。”《庄子·逍遥游》:“﹝斥鴳﹞翱翔蓬蒿之间。”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明 李梦阳 《汉京篇》:“ 霍氏 门前狐夜号, 魏其 池馆长蓬蒿。” 峻青 《秋色赋·夜宿灵山》:“看到的是满地荒草,遍野蓬蒿。” (2).借指荒野偏僻之处。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山居泽处,蓬蒿墝埆,财物流通,有以均之。” 唐 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并世奇男淑女,慧业天生,湮没蓬蒿,姓名翳寂,岂少也哉!” (3).茼蒿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茼蒿》。 何以(1) 用什么 何以教我 (2) 为什么 何以出尔反尔 昏滞昏乱而不顺畅。 唐 玄觉 《禅宗永嘉集·发愿》:“心无乱想,不有昏滞,不生断想。”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若才乏儁颖,思多昏滞,费词既甚,叙事纔周。” 肩舆代步工具,由人抬着走 导使睿乘肩舆,具威仪。——《资治通鉴》。胡注:“肩舆,平肩舆也,人以肩举之而行。 徒步(1) 用脚行走 徒步则汗出。——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徒步入华山。—— 明· 顾炎武《复庵记》 徒步行军 (2) 平民的代称。古时平民外出无车,故称 集中营内,多为徒步 (3) 步兵 脚力(1) 走路的能力;两腿的力气 他一天能走八、九十里,脚力很好 (2) 旧称传递文书的差役或搬运货物的人 (3) 脚钱或给送礼的仆役的赏钱 (4) 〈方〉∶靠山;门路 人家见他有此脚力,没有一个不巴结他的 出门(1) 离家外出或远行 (2) 〈方〉∶出嫁 林丘见“ 林丘 ”。 亦作“ 林坵 ”。亦作“ 林邱 ”。1.树木与土丘。泛指山林。 南朝 宋 谢惠连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 元 萨都剌 《次张举韵题皖山金氏绣野亭》:“最喜园林动花竹,不妨城郭带林丘。” 清 蒋士铨 《桂林霜·私葬》:“杀气如烟蔽林坵,孤城半掩无人鬭。” (2).指隐居的地方。 晋 谢安 《兰亭》诗:“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 唐 杜甫 《题张氏隐居》诗之一:“涧道餘寒歷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予赋《留穷诗》,以述其志云:‘……穷自有离合,心何偏去留。踟蹰兼晦朔,寂寞且林邱。’” 散策拄杖散步。 唐 杜甫 《郑典设自施州归》诗:“北风吹瘴癘,羸老思散策。” 宋 杨万里 《乙酉社日偶题》诗:“也思散策郊行去,其奈缘溪路未乾。” 元 王恽 《西江月·大河凝冰蔽川而下与一二僚友登白楼俯观》词:“散策暂辞鳧吏,倚楼来听渔歌。” 空梦幻梦。 胡万春 《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想不到,他们只是做了一场空梦!” 犹子侄子,又称“侄女”;晚辈自称 以此(1).犹言用这,拿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因谓 武侯 曰:‘试延以公主, 起 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 刘大白 《小鸟之群》:“如果枷锁镣铐,是一种荣典,一定有些人以此骄人,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 (2).因此。《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当是时,诸公皆多 季布 能摧刚为柔, 朱家 亦以此名闻当世。”《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原来纳粟入监的,有几般便宜:好读书,好科举,好中,结末来又有个小小前程结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愿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学生。” 明人(1).明白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只要存了心,何时非报恩之时,何地非报恩之地,明人还要细説么?” 海默 《从城里来的姑娘》:“可来了救命的明人了,你说这笔款到底该记在贷方,还是记在借方的账上呢?” (2).指 明 代人。 巴金 《沉落集·沉落》:“我最近买了一部很好的 明 人小品。” (3).指心地光明的人。参见“ 明人不做暗事 ”。 面目(1) 相貌 面目可憎 (2) 事物的外表、形态;面貌 还其本来面目 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忠烈之面目 (3) 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 显出庐山真面目 (4) 指面子、脸面 愧无面目见人 何面目以归汉。——《汉书·李广苏建传》 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刻画(1) 雕刻和绘画 塔之基层四方各有一门,门楣原有刻画。——郭沫若《游西安》 (2) 精细地描摹,塑造 刻画入微 刻画英雄人物形象 根柢(1).草木的根。柢,即根。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蟠木根柢,轮囷离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根柢槃深,枝叶峻茂。” 唐 章孝标 《玄都观栽桃十韵》:“根柢终盘石,桑麻自转蓬。” 宋 苏轼 《小圃五咏·人参》:“上药无炮灸,齕啮尽根柢。” (2).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础。《后汉书·王充王符传论》:“百家之言政者尚矣,大略归乎寧固根柢,革易时敝也。” 宋 陆游 《寄题方伯謩远庵》诗:“ 方侯 胸中负经济,议论源源有根柢。”《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 鲁迅 《书信集·致金肇野》:“木刻的根柢也仍是素描,所以倘若线条和明暗没有十分把握,木刻也刻不好。” (3).植根。 唐 郑綮 《开天传信记》:“夫音者始於宫,散於商,成於角徵羽,莫不根柢囊橐於宫商也。” 宋 苏舜钦 《哀穆先生文》:“读书益勤,为文章益根柢於道。” 清 戴名世 《<意园制义>自序》:“余之为是也,非苟易也。根柢於先儒理学之书,未之敢失也。” 一奇(1).一个奇计。《汉书·扬雄传下》:“今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曾不能画一奇出一策。”《宋史·宋祁传》:“贼若深入,以 河东 健马佐 镇 、 定 兵,掩其惰若归者,万出万全,此一奇也。” (2).一件稀罕之物;一桩异事。 汉 刘向 《说苑·反质》:“夫 卫 国虽贫,岂无文履一奇以易十稷之绣哉?” 宋 陆游 《初春书怀》诗之二:“食观《本草》虽多事,醉读《离骚》自一奇。” 指卦之一阳爻或数之一单数。《陆象山语录》卷下:“两偶一奇为少阳,两奇一偶为少阴。”《朱子语类》卷六五:“天下之万数,出於一奇一偶。”《宋史·儒林传四·蔡元定》:“数始於一奇,象成於两偶。” 枝干(1).树枝和树干。 唐 白居易 《庐山桂》诗:“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 杨朔 《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那檞树依旧无恙地挺立在山顶上,枝干显得有点苍老,生机却是旺盛得很。” (2).喻大宗与旁支。《新唐书·吴兢传》:“皇家枝干,夷芟略尽。”参见“ 枝干相持 ”。 (3).谓枝附于干。喻关系密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诗序则同义,传説则异体,总其归涂,实相枝干。” (4).支干。天干地支。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律历·十干》:“甲乙谓之干,子丑谓之枝。枝干相配,以成六旬。”参见“ 枝 ”。 不少(1).多。《书·大诰》:“天降割於我家不少。” 巴金 《人民友谊的事业》:“但是后来车站上一下子出现了不少的人。” (2).毫无。《史记·伯夷列传序》:“余以所闻 由 、 光 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一束(1).数量词。犹言一梱,一扎。《诗·小雅·白驹》:“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那大主考便打开那一束备中的卷子。” 柔石 《摧残》:“没有办法了,米一粒也没有了,柴一束也没有了。” (2).数量词。古以帛五匹为“一束”。《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 郑玄 注:“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谓五两。八尺曰寻,五两五寻,则每卷二丈也,合之则四十尺,今谓之匹。”《汉书·梅福传》:“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参见“ 束帛 ”。 (3).数量词。箭十二支。《淮南子·氾论训》:“ 齐 桓公 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 高诱 注:“箭十二为束也。” (4).指笙管之类的乐器。因用若干根竹管和一根总吹气管制成,故称。 唐 薛能 《赠欢娘》诗:“一束龙吟细竹枝,青娥擎在手中吹。” 唐 王轂 《吹笙引》:“水泉迸泻急相续,一束宫商裂寒玉。” 妙简精选。《后汉书·儒林传序》:“时 樊準 、 徐防 并陈敦学之宜,又言儒职多非其人,於是制詔公卿妙简其选。”《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宜妙简德行,以充其选。”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设官建辅,妙简邦良。” 三四(1).犹言再三再四。《北齐书·崔逻传》:“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2).表示为数不多。 宋 欧阳修 《归自谣》词:“春艳艳,江上晚山三四点。” 夷险(1).平险。 三国 魏 曹操 《分租与诸将掾属令》:“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羣士不遗其力,是以夷险平乱,而吾得窃大赏,户邑三万。”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二章:“莫不夷险,平难,除莽,涤秽,犂巢,扫穴,奔魑,走魅,成为都会,邑居相望。” (2).平坦与险阻。《魏书·程骏传》:“ 魏 昔与 燕 婚,既而伐之,由行人具其夷险故也。” 明 李东阳 《<北上录>序》:“平生一二朋旧,或取而观之,知道路之夷险,居起之劳逸。”《红楼梦》第五十回:“坳垤审夷险,枝柯怕动摇。” (3).指国运的平顺与艰险。 晋 陶潜 《五月旦和戴主簿》诗:“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宋 王安石 《贺韩魏公启》:“毁誉几至万端,夷险常持于一意,故四海以公之用舍一时为国之安危。” (4).犹言正与偏。《隋书·天文志上》:“视日在傍而大,居上而小者,仰瞩为难,平观为易也。由视有夷险,非远近之效也。” (5).谓艰险。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又欲使悉得可与,经夷险而不易情,歷危苦而相负荷者,吾未见其可多得也。”《魏书·彭城王勰传》:“﹝ 咸阳王 禧 ﹞谓 勰 曰:‘汝非但辛勤,亦危险至极。’ 勰 恨之,对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 彦和 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国运方夷险,天心詎测量。” (6).指险峻。 清 方东树 《答叶溥求论古文书》:“天地、风云、日星、河岳、草木、禽兽、虫鱼、花石之高旷夷险、清明黲露、奇丽诡譎,一切可喜可骇之状,以为之情。” 历试屡试,多次考验或考察。《孔丛子·论书》:“ 尧 既得 舜 ,歷试诸难。” 晋 葛洪 《抱朴子·接疏》:“以长才而遇深识,则不待歷试,而相知之情已审矣。”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自古用人,必须歷试,虽有卓异之器,必有已成之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大理法官,皆亲节案,不得使吏人……盖欲士人躬亲职事,格吏奸,兼歷试人才也。” 芒鞋亦作“ 芒鞵 ”。用芒茎外皮编织成的鞋。亦泛指草鞋。 唐 张祜 《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朗吟挥竹拂,高揖曳芒鞋。” 宋 苏轼 《宿石田驿南野人舍》诗:“芒鞵竹杖自轻软,蒲荐松牀亦香滑。”《西游记》第四三回:“芒鞋踏破山头雾,竹笠冲开岭上云。” 闻一多 《死水·大鼓师》:“一角斜阳倒挂在檐下,我蹑着芒鞋,踏入了家村。” 白拂白色的拂尘。 晋 法显 《佛国记》:“在右边执白拂而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闍国》:“ 拘摩罗王 作 梵王 之仪,执白拂而右侍。” 唐 李白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诗:“开堂振白拂,高论横青云。” 宋 陆游 《余得木杖于秦望山中今三十年矣陇蜀万里未尝相舍戏赋长句赠之》:“青鞋白拂真相称, 湘 竹溪藤误得名。” 妩媚姿态美好可爱 妩媚忏弱 人生(1) 人一生中的活动 (2)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与人的关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况复亦作“况復”。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 明 梁辰鱼 《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 (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唐 马总 《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 唐 刘驾 《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多谢(1) 表示感谢的客套话 (2) 嘱咐;劝告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扶持(1) 扶着 (2) 帮助,支撑照料 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堂上阿奶仗汝扶持。——清· 袁枚《祭妹文》 无乃表示委婉反问。不是;岂不是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