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庚戍正月三,约同舍游西湖十首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杨万里 |
释义 | 原文上竺诸峰深复深,一重一掩翠云衿。只言人迹无来路,动地锺声与梵音。 诗词问答问:《庚戍正月三,约同舍游西湖十首》的作者是谁?答:杨万里 参考注释一重一掩谓山峦重迭稠密。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之三:“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清 钱谦益 《出芳村抵祥符寺》诗:“一重一掩吾肺腑,到此方知 杜老 诗。” 金 元好问 《赋邢州鹊山》诗:“ 太行 横截九州半,一掩一重俱有态。” 翠云(1).碧云。 汉 冯衍 《显志赋》:“駟素虯而驰骋兮,乘翠云而相佯。” 宋 曹勋 《绿头鸭》词:“喜雨薰泛景,翠云低柳。” (2).形容妇女头发乌黑浓密。 南唐 李煜 《菩萨蛮》词:“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宋 柳永 《洞仙歌》:“记得翠云偷翦,和鸣彩凤于飞。” 人迹人的足迹;指人 荒无人迹 无来(1).不知所自来。《鹖冠子· * 》:“夫德知事之所成,成之所得,而后曰我能成之。成无为,得无来。” (2).犹言无一来者。 晋 丘道护 《道士支昙谛诔》:“渟心独得,标想千仞。虚以应物,无来不顺。” (3).没有到来。 宋 苏轼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 动地震撼大地。《公羊传·文公九年》:“地震者何?动地也。”《北齐书·神武纪上》:“ 神武 亲送之郊,雪涕执别,人皆号慟,哭声动地。”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毛 * 《七律·答友人》:“ 洞庭 波涌连天雪, 长岛 人歌动地诗。” 梵音(1).梵呗。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论》:“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讚则号为梵音。” 唐 宋之问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悬。” 明 何景明 《再至寺》诗:“古壁栖金象,花宫出梵音。”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捐姬》:“听松风梵音,偶来萧寺,看他疏写千张纸。” 李涵秋 《广陵潮》第六七回:“一面命小和尚替太太们点齐香烛,请大家拜佛。霎时鐃鈸叮当,梵音高唱。” (2).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出的音声。亦指佛、菩萨的音声。《法苑珠林》卷四九:“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徧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数》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 (3).犹梵语。亦泛指 印度 的语言。 唐 黄滔 《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夫 毗沙门 ,梵音, 唐 言多闻也。” 五代 齐己 《赠念<法华经>僧》诗:“更堪诵入陀罗尼, 唐 音梵音相杂时。”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华音论读,必以一音为一读;梵音论讽,虽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扬高下。” 郭沫若 《文艺论集·太戈尔来华的我见》:“我虽然不曾躬聆他的梵音,但是我在印刷物上看见过他《从印度带去的使命》。”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