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读崇宁后长编二首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刘克庄 |
释义 | 读崇宁后长编二首原文自入崇宁政已荒,由来治忽击毫芒。初为御笔行中旨,渐取兵权付左珰。 玉带解来攽贵幸,珠袍脱下赐降羌。 诸公日侍钧天宴,不道流人死瘴乡。 诗词问答问:读崇宁后长编二首的作者是谁?答:刘克庄 参考注释由来(1) (2) 事情发生的原因 (3) 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 由来已久 治忽亦作“ 治曶 ”。治理与忽怠。《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 孔 传:“言欲以六律和声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引《书·益稷》作“治曶”。 宋 叶适 《谢除堤举上清太平宫表》:“宓以鉴观治忽,审择后先,大化所覃,右文为盛。”一说“忽”读为“滑”,义为“乱”。“治忽”即“治乱”。参阅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在治忽”。 毫芒(1).毫毛的细尖。《韩非子·喻老》:“ 宋 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 离朱 覿毫芒於百步。” 唐 裴铏 《传奇·裴航》:“有玉兔持杵臼,而雪光辉室,可鉴毫芒。” 宋 司马光 《清逸处士魏君墓志铭》:“天长不息兮,地大无疆;人寓其中兮,细於毫芒。” (2).比喻极细微。 汉 班固 《答宾戏》:“独攄意乎宇宙之外,鋭思於毫芒之内。”《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 宋 苏轼 《孙武论下》:“举百倍之势,而立毫芒之功。” 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这才可以剖析毫芒地渐渐渐渐地认出‘自己’的真面目呀。” 御笔(1).谓帝王亲笔所书或所画。《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帝令 勰 为露布……及就,尤类帝文,有人见者,咸谓御笔。”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阁臣进御笔》:“今上四年六月, 江陵 张公 为首揆,进阁中所藏 世宗 御笔圣諭六十三道。”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文献》:“﹝ 钱文端 ﹞有‘鹿驯巖畔当童扶’之句,上深赏之,御笔仿 梁楷 泼墨仙人图以赐。” 老舍 《神拳》第四幕:“我多少还有几件 康熙 五彩的花瓶, 乾隆 御笔的福寿字儿,你们随便拿。” (2).借指圣旨。 宋 叶适 《故礼部尚书黄公墓志铭》:“知阁 韩侂胄 骤窃柄,威福浸广,意所好恶,尽以御笔行之。公具论其姦,有日矣,而御笔出公直 显謨阁 ,知 平江府 。” 中旨(1).皇帝的诏谕。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乃詔陪侍,奉述中旨。” 唐 罗隐 《使者》诗:“使者衔中旨,崎嶇万里行。” 清 蓝启肃 《送郭华野总制湖广》诗:“中旨纔传出 汉 宫,直教欢喜到儿童。” (2). 唐 宋 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今奉太后中旨,有命学士草废立令。”《宣和遗事》前集:“ 贯 ( 童贯 )由此恃功,稍专军政,选置将吏,皆取中旨,不復关朝廷矣。”《明史·邹智传》:“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符合君主的意旨。《史记·商君列传》:“ 鞅 復见 孝公 ,益愈,然而未中旨。”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起予圣怀,发言中旨。” 兵权指统率军队的权力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杯酒释兵权 左珰宦官的冠饰,缀于冠左,后遂称宦官为“左璫”。 宋 惠洪 《跋唐明皇传》:“闻左璫诉道迎 宋璟 ,不为 璟 礼,则益知其贤,何其明也!” 宋 刘克庄 《读<崇宁后长编>》诗之一:“初为御笔行中旨,渐取兵权付左璫。” 玉带古时官员腰间所佩的玉饰带子 贵幸亦作“ 贵倖 ”。1.位尊且受君王宠信。《战国策·楚策四》:“ 园 女弟承间説 春申君 曰:‘ 楚王 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晋书·王雅传》:“ 雅 既贵倖,威权甚震,门下车骑常数百。” 清 梅曾亮 《晁错论》:“今以受特知、蒙贵幸无比者,入一人之言,衣朝衣,斩东市,目不得反顾,足不得旋踵。” (2).指位尊且受君王宠信的人。《后汉书·陈忠传》:“臣下轻慢,贵倖擅权。”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 晁错 、 贾谊 ﹞又同被功臣贵幸所譖毁。” (3).谓以侥幸为贵。 唐 高参 《汉高祖伪游云梦议》:“圣人贵正不贵幸,与律不与臧。” 见“ 贵幸 ”。 珠袍缀珠之袍。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生随之去,入华堂,屋宇器物不凡,以一珠袍与之。” 南朝 梁 王僧孺 《古意》诗:“朔风吹锦带,落日映珠袍。” 唐 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明 王洪 《送金谕德扈从北征》诗:“鎧甲明珠袍,黄金鏤宝刀。” 诸公(1).众公卿。《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诸公者何?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餘大国称侯。” 汉 班固 《 * 通·礼乐》:“诸公六六为行,诸侯四四为行。” (2).诸多年老长者。《史记·田叔列传》:“ 叔 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张守节 正义:“诸公谓丈人行也。” (3).泛称各位人士。 唐 杜甫 《醉时歌》:“诸公衮衮登臺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元 贡师泰 《送江西傅与砺赴广州教授》诗:“买得 吴 船便欲东,更骑羸马别诸公。”《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钧天(1).天的中央。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帝住的地方。《吕氏春秋·有始》:“中央曰钧天。” 高诱 注:“钧,平也。为四方主,故曰钧天。” 宋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记》:“钧天无人帝悲伤,謳吟下招遣 巫阳 。” 章炳麟 《吊伊藤博文赋》:“叚金版以制人兮,媚上帝於钧天。” (2).引申为帝王。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岁费金钱亿万计,以储钧天之选。” (3).“钧天广乐”的略语。指天上的音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钧天九奏,既其上帝。” 元 傅若金 《次韵元日朝贺》:“小儒未得随冠冕,遥听钧天隔綵霞。”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未睹‘钧天’之美,则‘北里’为工。” 不道(1) 不料 不道 * 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的罪名。——鲁迅《“友邦惊诧”论》 (2) 无道 大逆不道 流人(1).被流放的人。《庄子·徐无鬼》:“子不闻夫 越 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 宋 叶适 《故赠右谏议大夫龚公谥节肃议》:“盖 元符 之末, 建中靖国 之初,既昭雪流人,生死蒙泽,天下望尽復 元祐 政事。” 清 陈维崧 《送张若水出关》诗:“ 汉 庭早晚流人赦,望尔归鞭度 陇 头。” (2).离开家乡,流浪外地的人。 汉 桓宽 《盐铁论·执务》:“天下安乐,盗贼不起;流人还归,各反其田里。” 宋 苏轼 《上富丞相书》:“明公居於 山东 ,而倾 河 朔之流人,父弃其子,夫弃其妻,而自归於明公者百餘万。”《清史稿·食货志一》:“ 乾隆 时,令官山、 官地 ,无论土著、流人,以呈报之先后予垦。” 郁达夫 《沉沦》四:“他又忽然想到初次赴新大陆去的清教徒身上去。‘那些十字架下的流人,离开他故乡海岸的时候,大约也是悲壮淋漓,同我一样的。’” (3).浪子。《 * 词话》第六八回:“ 银姐 ,见了那个流人儿,好歹休要説。” 瘴乡指南方有瘴气的地方。 唐 白居易 《京使回累得南省诸公书》诗:“瘴乡得老犹为幸,岂敢伤嗟白髮新。”《剪灯馀话·听经猿记》:“有知己者,荐为 端州 巡官。念瘴乡恶土,实不愿行。” 明 张佳胤 《乌蛮滩》诗:“我本 西梁 道上人,瘴乡奔逐胡为尔。”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