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嗤人面黑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陈亚 |
释义 | 嗤人面黑原文笑似乌梅裂,啼如豉汗流。眉间粘帖子,已上是幞头。 诗词问答问:嗤人面黑的作者是谁?答:陈亚 参考注释乌梅经过熏制的梅子,黑褐色,可入药。《神异经·北荒经》:“湖有横公鱼……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梅杏》:“作乌梅法:亦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於突上薰之令乾,即成矣。”《恨海》第七回:“ 伯和 道:‘我一个月以来,只吃些熟地黄精之类当饭,噙点乌梅代茶。’”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梅》。 眉间在二侧眉毛间、额部的平坦隆起;亦指紧接着鼻根上方的额骨或正中矢状断面通过此区的一点 帖子(1) 请柬 喜帖 (2) 邀请客人时送去的通知 回帖 谢帖 幞头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