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冬前勾决重囚恻然有感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冬前勾决重囚恻然有感原文生物天地心,循环运贞元。 肃杀与生长,迭用徵化权。 奉三百王道,善长在体仁。 不得已明刑,弼教意有存。 元冥已司令,西曹封事传。 囹圄诸重囚,勾决例冬前。 三覆敕给事,众议集阁臣。 嗟嗟尔群工,敬听予一言。 其诸邪淫流,实因风俗刓。 盗亦岂其愿,为迫饥与寒。 我尔应试思,致此谁之愆。 惭愧之未遑,更何容心焉。 死者固已矣,曲求生者全。 非理得倖生,谁伸死者冤。 永惟欧公文,三复增惕乾。 诗词问答问:冬前勾决重囚恻然有感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四十四 参考注释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 森林生物 只有几只苍鹰在高空盘旋,看不见旁的生物。——《孟姜女》 天地(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环运连续运转。 唐 柳宗元 《邠宁进奏院记》:“稽疑於太宰,质政於有司,下及奔走之臣,传遽之役,川流环运,以达教令。” 贞元(1).纯正。语本《易·乾》:“元亨利贞。” 高亨 注:“乾,卦名,天也。元,善也。亨,美也。利,利物也。贞,正也。天有善、美、利物、贞正之德……《文言》谓君子亦有此德。” 南朝 梁 江淹 《五侍中为南蛮校尉诏》:“侍中领祕书监驍骑将军 奂 ,秉心贞元,志局开亮,绩誉之美,在公屡彰。” (2).古以元亨利贞喻春夏秋冬,故借指时令的周而复始和天道人事的转换。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纪贞元而应度,按时令以承禧。” 清 叶廷琯 《梅孙以甲乙元旦诗见示依韵和之》:“世事偶然成剥復,天心於此见贞元。”参见“ 贞下起元 ”。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凋落 秋风肃杀 岂能于阳和之候,肆肃杀之威。——《镜花缘》 我匆忙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 写得那么肃杀悲凉。——《秋色赋》 生长(1) 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生物体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由小到大的过程 小鸡生长很快 (2) 出生和成长;产生和增长 生长在山区的孩子 小明生长在北京 迭用1.亦作"叠用"。 2.重叠应用。 化权(1).教化之权。犹政权。 唐 权德舆 《贺外甥崔相国书》:“阜庶生物,操持化权。”《旧唐书·文宗纪下》:“ 注 ( 郑注 )内通敕使,外连朝官,两地往来,卜射财货,昼伏夜动,干窃化权。”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史嵩之始末》:“既而二公皆去位, 嵩之 独运化权。” (2).化育万物之权。 宋 叶适 《祷雨题张玉庙》诗:“人云天上行水曹,取此化权如反掌。” 百王历代帝王。《荀子·不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汉书·董仲舒传》:“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 南朝 梁 沉约 《光宅寺刹下铭》:“濡足万古,援手百王。” 唐 广宣 《禁中法会应制》诗:“道场三教会,心地百王期。” 明 何景明 《郊观》诗:“神祇二后配,礼乐百王殊。” 体仁躬行仁道。《易·乾》:“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孔颖达 疏:“言君子之人,体包仁道,汎爱施生,足以尊长於人也。” 宋 曾巩 《到任谢职司诸官员状》:“伏遇某官体仁为任,充美在躬。” 清 戴震 《原善》下:“君子体仁以修身,则行修也。”参见“ 履仁 ”。 不得已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明刑(1).明确的法令。《诗·大雅·抑》:“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毛 传:“刑,法也。”《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经有正义,律有明刑。” (2).指把犯人所犯罪状写在板上,置于其背以示惩罚。《周礼·地官·司救》:“三罚而士加明刑。” 郑玄 注:“加明刑者,去其冠饰,而书其衺恶之状,著之背也。” (3).严明的刑罚。《荀子·议兵》:“雕雕焉县贵爵重赏於其前,县明刑大辱於其后,虽欲无化,能乎哉?” 唐 白居易 《得甲去妻后妻犯罪请用子荫赎罪甲怒不许判》:“旋观怨偶,遽抵明刑。” (4).指严明刑罚。 宋 李纲 《谢落职依旧宫祠居住表》:“辅相失职,宜即明刑。天地有容,祗从薄责。” (5).谓以刑法晓喻民众。《南史·宋纪上·武帝》:“阜财利用,繁殖黎元,编户岁滋,疆宇日启,导德明刑,四境有截。” 弼教辅助教化。多指以刑辅教。语出《书·大禹谟》:“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 孔 传:“弼、辅,期、当也。叹其能以刑辅教,当於治体。” 唐 一行 《起义堂颂》:“天辅 皋繇 ,明刑弼教。” 明 方孝孺 《白鹿洞规赞》:“维天降衷,维圣立极,维贤弼教,维民从式。”《清史稿·刑法志一》:“且夫国之有刑,所以弼教。一国之民有不遵礼教者,以刑齐之。” 元冥(1).即玄冥。水神名。《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 禺彊 ” 晋 郭璞 注:“字 元冥 ,水神也。” 宋 范成大 《三次喜雨诗韵少伸嘉颂》:“天籟侵晨占少女, 雨师 连夜檄 元冥 。” (2).即玄冥。深远幽寂。亦借指太空。 明 何景明 《告咎文》:“乘元冥以丞行兮,乃覲帝于 太微 。” 司令负责指挥所属军队的长官 总司令 空军司令 西曹(1).古官名。太尉的属官,执掌府中署用吏属之事。《汉书·丙吉传》:“ 吉 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 吉 出,醉欧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 吉 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復何所容?’” (2).兵部的别称。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兵部》:“ 崔豹 《古今考》:‘兵部称西曹。’案,西为金,主兵刑之义。故与刑部同称。” (3).刑部的别称。 唐 元稹 《送复梦赴韦令幕》诗:“西曹旧事多持法,慎莫吐佗丞相茵。” 明 袁宏道 《送京兆诸君升刑部员外郎序》:“西曹旧称清秩,居是官者,多文雅修饰之士。”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刑部》:“《客燕杂记》:‘ 嘉靖 中, 李攀龙 、 王世贞 俱官西曹,相聚论诗,建 白云楼 榜诸君诗,人目刑部为外翰林,亦称西臺。’”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九三:“西曹那解 陈 家事,自有君王特达知。” 封事(1).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汉书·宣帝纪》:“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復使 乐平侯 山 领尚书事,而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后汉书·明帝纪》:“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贤 注:“ 宣帝 始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封有正有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后 魏相 奏去副封,以防拥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自 汉 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磻叟 莅事未终考秩,抛官诣闕上封事,通义 刘公 引为羽翼,非时召对数刻, 磻叟 所陈,凡数十节,备究时病。” 清 朱彝尊 《兴化李先生清寿》诗:“曾闻过江上封事,神人观听交欢忻。” (2).封禅。《史记·封禅书》:“诸儒生既絀,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 始皇 遇风雨,则讥之。” 囹圄监狱。同“囹圉” 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韩非子·三守》 才出囹圄 重囚旧指犯有重罪的囚犯。《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挺重囚,益其食。”《列子·杨朱》:“重囚纍梏,何以异哉。”《宋书·刘燮传》:“遇其所生,弃若粪土;襤褸比於重囚,穷困过於下使。”《宋史·李衡传》:“﹝ 衡 ﹞知 溧阳县 ,专以诚意化民……歷任四年,狱户未尝繫一重囚。”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犴狴之设,原以禁重囚……重囚之中,有强盗,有人命;有已审结、未审结。” 勾决(1).犹处决。 宋 李纲 《与政府书》:“更有一事可笑,某去秋总师过 吉州 , 江西 漕使 韩球 ,公然移文州县,不使应副秋粮。不得已勾决人吏,军始得食,亦具奏矣。” (2).执行死刑的司法程序之一。 清 制,凡判决死刑的罪犯监候处决者,于秋审及朝审后,开具名册案由,奏请予勾,其经御批勾除者,即照原判处决,谓之勾决。《清史稿·高宗纪一》:“乙未,停今年勾决。”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嵇文恭公》:“勾决日,廷臣皆左袒之,上顾公,公抗声曰:‘ 永福 为守土大员,不可轻纵。’上乃勾决。”参阅《清通典·刑六》。 三覆(1).三处伏兵。《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 杜预 注:“覆,伏兵也。”《宋史·刘锜传》:“﹝ 刘錡 ﹞遂设三覆以待之。” (2).三度打败。《战国策·燕策二》:“﹝ 齐 ﹞遂与兵伐 宋 。三覆 宋 , 宋 遂举。” (3).三度复审。 宋 文莹 《玉壶清话·李先主传》:“时天下罹乱,刑狱无典,因是凡决死刑,方用三覆五奏之法。” 给事(1).处事;办理事务。《国语·周语中》:“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以恭给事则宽於死,以俭足用则远於忧。” 宋 曾巩 《都知制》:“门闈房闥之间,朝夕给事,非谨信忠篤,乌可处斯任哉!” (2).供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其父 郑季 ,为吏,给事 平阳侯 家。”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而 朝恩 幼子曰 令徽 ,年十四五,始给事於内殿。上以 朝恩 故,遂特赐緑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天聪 已前,钧衡帷幄,悉任懿亲,异姓儒臣,但令给事文馆。” (3).引申为侍奉。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东坡 读《阿房宫赋》,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 陕 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于玉》:“有四丽人,敛袵鸣璫,给事左右。” (4).官名。给事中的省称。 唐 韩愈 《答刘正夫书》:“ 愈 於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於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只有一个 马给事 ,天性絶饮。” 众议众人的议论。《汉书·王莽传上》:“臣 莽 子女诚不足以配至尊,復听众议,益封臣 莽 。” 汉 蔡邕 《陈政要七事疏》:“诚当博览众议,从其安者。”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常愿携手,寘彼众议。”《旧唐书·卢怀慎传》:“ 李杰 勤苦絶伦,贞介独立,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干时之材,众议推许。” 阁臣明 清 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阁臣兼掌部院,非旧规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国初沿 明 旧制,阁臣例不兼经筵。” 清 吴敏树 《书谢御史》:“明日,上语阁臣:‘朕少时闻 谢御史 烧车事,心壮之。昨见其子来,甚喜。’” 嗟嗟(1).叹词。表示招呼。《诗·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2).叹词。表示感慨。《楚辞·九章》:“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唐 李颀 《行路难》诗:“薄俗嗟嗟难重陈,深山麋鹿可为邻。” 明 张煌言 《长鲸行》:“嗟嗟长鲸尔何愚,如彼异类空屈节。” (3).叹词。表示赞美。《诗·商颂·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郑玄 笺:“重言嗟嗟,美叹之深。”《汉书·韦贤传》:“嗟嗟我王, 汉 之睦亲,曾不夙夜,以休令闻!” 明 陈烈 《重刻诚意伯刘公文集后序》:“嗟嗟树开国之勋猷,昭传世之文章。” (4).象声词。犹溅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今惟见水异耳,嗟嗟有声,声闻数里。” 一言(1).一个字。《论语·卫灵公》:“ 子贡 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 曰:‘其恕乎!’” 汉 班固 《 * 通·谥篇》:“謚或一言或两言,何?文者以一言为謚,质者以两言为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 (2).一句话;一番话。《书·立政》:“时则勿有间之,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 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唐 魏徵 《述怀》诗:“ 季布 无二诺, 侯嬴 重一言。”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一折:“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孙炳华 《重赏之下》三:“ 林启达 每天都要到车间转转,到机床边上看看,一言不发,看一会就走。” (3).谓陈述一次。《穀梁传·昭公四年》:“ 庆封 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孔子家语·屈节解》:“遽发所爱之使告 宓子 曰:‘自今以往, 单父 非吾有也,从子之制,有便於民者,子决为之,五年一言其要。’” (4).众口一词。《韩非子·内储说上》:“今 鲁国 之羣臣以千百数,一言於 季氏 之私。” 其诸犹或者。表示测度的语气。《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其诸则宜於此焉变矣。” 清 恽敬 《散季敦说》:“若是,则 宜生 何以二名?其诸初氏 散宜 ,子孙去‘宜’氏 散 歟?抑 散 与 散宜 为二氏歟?” 淫流放纵游荡。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一》:“絶靡丽之饰,遏利欲之巧,则淫流之民定矣,而贪秽之俗清矣。” 风俗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风俗。——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岂其(1).犹何必。《诗·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魴。岂其取妻,必 齐 之 姜 。” 郑玄 笺:“此言何必河之魴然后可食,取其口美而已;何必大国之女然后可妻,亦取贞顺而已。”《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 谷口 郑子真 不詘其志,耕於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师,岂其卿?岂其卿?” 清 李调元 《勦说·岂其卿》:“岂其卿者,犹云何必卿也。” (2).犹难道。《左传·昭公三年》:“ 肸 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 杜预 注:“言必不得祀。”《楚辞·离骚》:“岂其有他故兮,莫好脩之害也!” 应试应考;参加考试 惭愧(1) 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羞愧 (2) 幸运,侥幸 那王俊得知这个消息,叫声惭愧,幸而预先走脱了。——《荡寇志》 未遑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 汉 扬雄 《羽猎赋》:“立君臣之节,崇贤圣之业。未遑苑囿之丽、游猎之靡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爰至有 汉 ,运接燔书, 高祖 尚武,戏儒简学,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辛丑二宗伯》:“ 沉某 父子,尝从大夫之后,偶因出游,未遑趋避,而衷甲之士,奋呼羣起,几不获生焉。” 清 魏源 《客怀》诗:“劳劳啼夜乌,夜静未遑息。” 孙中山 《敬告同乡书》:“今二子之逋逃外国而倡保皇会也,其感恩图报之未遑,岂尚有他哉?” 何容岂可;岂容。《汉书·东方朔传》:“谈何容易!夫谈有悖於目拂於耳谬於心而便於身者……非有明王圣主,孰能听之?”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汉书》《东方朔传》:‘谈何容易。’何容,犹言岂可也。则‘容’字不连‘易’字读矣。” 叶圣陶 《穷愁》:“警吏怒以目,叱曰:‘尔出入兹地,亦岂善类?既为所执,何容多辩?’” 死者已死的人 死者与生者 已矣(1) (2) 语气词连用,加强语,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可译成“啦” (3) “已”为动词,止,完结。“矣”为语气词“了”。“已矣”可译成“完了”,“算了” 老夫已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而今已矣。——清· 袁枚《祭妹文》 求生谋求生存 本能的求生欲望 非理(1).不合常理;违背情理。《管子·版法解》:“怨咎所生,生於非理。”《晋书·王览传》:“﹝ 览母 ﹞屡以非理使 祥 , 览 輒与 祥 俱。” (2).谓不讲道理。《水浒传》第五八回:“那厮为官贪滥,非理害民。” 永惟深思;常念。《汉书·宣帝纪》:“夙夜兢兢,靡有骄色,内省匪解,永惟罔极。”《晋书·武帝纪》:“朕守遗业,永惟保乂皇基,思与万国以无为为政。”《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永惟古之王者,御治之始,必明目达聪以防壅蔽。” 公文政府机关或官员处理公务往来的文件 下了一纸公文 三复犹言三遍。《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读书不过三復,终身不忘。” 谓反复诵读。 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序:“三復来貺,欲罢不能。” 唐 李白 《任城寺大钟铭》:“天书褒荣,辉之简牘,稽首三復,子孙其传。” 金 宇文虚中 《姑苏滕惇礼榜所居阁曰斋心》诗:“老夫未涉天游趣,三復《南华》第四篇。” * 《我国抗战四周年之民主政治》:“‘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这两句古语,值得政府当局三复的。”参见“ 三復白圭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