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剡源山房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释文珦 |
释义 | 剡源山房原文茅屋小於船,寒宵此会偏。苦吟因青得,幽思与閒便。 断壁栖云气,虚窗闭篆烟。 帖残重补画,琴老不胜弦。 画轴尘为古,茶炉火自然。 细泉胶苋腹,冻鹤随松巅。 石鼓鸣如磬,翁瓶色类铅。 雪明灯焰减,风远漏声传。 鼠黠窥人走,僮顽背客眠。 骨清神欲脱,兴逸语犹颠。 野性终应在,浮名岂足缠。 欲从支遁隐,款有买山钱。 诗词问答问:剡源山房的作者是谁?答:释文珦 参考注释茅屋用芦苇、稻草等苫盖屋顶的简陋房子 寒宵寒夜。 唐 杜甫 《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唐 于武陵 《客中》诗:“异国久为客,寒宵频梦归。” 苦吟反复吟咏,苦心推敲。言做诗极为认真。 唐 冯贽 《云仙杂记·苦吟》:“ 孟浩然 眉毫尽落, 裴祐 袖手,衣袖至穿, 王维 至走入醋瓮,皆苦吟者也。”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苦吟三十年,所获唯巾幗。”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二:“可见天地间景物无所不有,苦吟者亦描写不尽耳。” 王朝闻 《艺术创作有特殊规律》二:“苦吟的诗人所以感到苦中有乐,从根本上说,仍然是生活实践给他提供了足以充分发挥创作的创造性的现实根据。” 幽思(1) 深思;思索 忧愁幽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郁结于心的思想感情 断壁(1) 断裂坍塌或部分倒塌的墙壁 断壁残垣 (2) 峭壁 残垣 栖云(1).栖于云雾中。谓生活于高山。 唐 张乔 《猿》诗:“挂月栖云向楚林,取来全是为清音。” (2).指隐遁。《宋史·聂冠卿传》:“公先世饵霞栖云,高尚不仕。” 篆烟盘香的烟缕。 宋 高观国 《御街行·赋帘》词:“鶯声似隔,篆烟微度,爱横影参差满。”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风裊篆烟不捲帘,雨打梨花深闭门。”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之二八:“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著思量,篆烟残烛并回肠。” 闻一多 《剑匣》诗:“那炉上炷着袅袅的篆烟,许只可用半透明的猫儿眼刻着。” 不胜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 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 驴不胜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画轴裱后带轴的图画(总称) 山水画轴 炉火(1).生了火的炉子。《南齐书·褚澄传》:“有一傖父冷病积年,重茵累褥,牀下设炉火,犹不差。” 唐 舒元舆 《上论贡士书》:“廊廡之下,特设茵榻,陈炉火脂烛。”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明日但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 (2).谓道士炼制丹药。 晋 葛洪 《神仙传·李少君》:“ 少君 於 安期先生 得神丹炉火之方。” 唐 冯翊 《桂苑丛谈·张绰有道术》:“﹝ 张绰 ﹞颇有道术,常养气絶粒,嗜酒耽碁,又以炉火药术为事。”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倪幼蓉》:“女少长,喜閲道藏书,且多妙解,於炉火铅汞之事,独不深信。” (3).炉中之火。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唐 柳宗元 《童区寄传》:“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絶之。” 鑪火:1.炉中之火。《墨子·备穴》:“战且北,以须鑪火之然也。” 宋 曾巩 《雪咏》:“鑪火殆可谢,衣絮谁復言。” (2).生了火的炉子。《南齐书·褚澄传》:“有一傖父冷病积年,重茵累褥,牀下设鑪火,犹不差。” (3).谓道士炼制丹药。 唐 冯翊 《桂苑丛谈·李将军为左道所误》:“一旦有小校绍介一道人,云能鑪火之事。” 自然(1) 宇宙万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界 改造自然 自然之理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择于自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2) (3) 属于或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于或产生于自然界的、非人为的 自然现象 自然之验。——《史记·货殖列传》 (4) 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 他的动作很自然 复得返自然。(指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自然蛾眉。——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听其自然 (6) 当然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鲁迅《朝花夕拾》 石鼓中国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辖镇。举世闻名的长江虎跳峡在此,虎跳峡山顶和江面高差3000多米,宽不足60米 色类种类;类别。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又有醏菜似慎火,苦菜似苣胡,芹浑提葱之属,并自 西域 而来,色类甚众。”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自十六时至是 元和 七年矣,有诗八百餘首,色类相从,共成十体,凡二十卷。” 明灯作为光明和鼓舞源泉的象征性标志 指路明灯 漏声铜壶滴漏之声。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谭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怀》之四:“有约闻鷄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鼠黠像鼠一样狡猾。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 周 有婆罗门僧 惠范 ,姦矫狐魅,挟邪作蛊。咨趄鼠黠,左道弄权。” 骨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资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 蒋子文 者, 广陵 人也。嗜酒好色,挑达无度。常自谓己骨清,死当为神。” 唐 杜牧 《赠李秀才》诗:“骨清年少眼如冰,凤羽参差五色层。天上麒麟时一下,人间不独有 徐陵 。” 神欲心神的意向,精神活动。《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陆德明 释文引 晋 向秀 曰:“从手放意、无心而得谓之神欲。” 成玄英 疏:“从心所欲,顺理而行。” 野性粗野的性情 浮名虚名。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伊余秉微尚,拙訥谢浮名。” 宋 林逋 《和酬泉南陈贤良高见赠》:“扬袂公车莫相调,浮名应未似身亲。”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予絶意浮名,不干寸禄。” 洪深 《现代戏剧导论》八:“望兄莫误于浮名,莫与旧势力握手!” 足缠裹足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 马 指妇叱曰:‘去,去!’妇即反奔,若被鬼逐。袴履俱脱,足缠縈绕於道上,徒跣而归,面色灰死。”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女吃吃笑,解足缠抛与一端,援之而上。” 遁隐亦作“遯隐”。1.犹隐藏。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一本作“ 遁隐 ”。 (2).遁世隐居。 唐 柳宗元 《龙安海禅师碑》:“遁隐乖离,浮游散迁,莫徵旁行,徒听诬言。” 郭沫若 《我们的文学新运动》:“我们宜不染于污泥,遁隐山林,与自然为友而为人生之逃遁者。” 买山钱为隐居而购买山林所需的钱。 唐 刘禹锡 《酬乐天闲卧见忆》诗:“同年未同隐,缘欠买山钱。”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流徙分途》:“我那老爷呵,官居清白,无有买山钱。” 清 赵翼 《园居》诗之一:“必待买山钱,始慰栖巖志。”参见“ 买山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