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即事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即事原文江宁旋跸时,北省胥报雨。 山陜为尤渥,其馀种亦普。 惟卫辉大名,泽偏靳二府。 麦固已失收,仅得耩禾黍。 及渡河而北,晴久风堀土。 齐境过将毕,所历千里许。 一例为望霖,云兴风辄阻。 可怜新茁苗,欲萎待膏苦。 直省及京畿,亦未报佳澍。 绻彼借1*1种民,恫瘝念厥楚。 诗词问答问:即事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九 2. 江宁旋跸时据留京王大臣及直 参考注释江宁地名,旧江宁府所在地,在今南京市 江宁之龙蟠…皆产梅。(龙蟠:地名。龙蟠里,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下。以产梅著称。)—— 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北省指尚书省。因尚书省在宫阙之北,故称。《北齐书·宋游道传》:“ 文襄 谓 暹 、 游道 曰:‘卿一人处南臺,一人处北省,当使天下肃然。’” 唐 李群玉 《送秦炼师归岑公山》诗:“北省諫书藏旧草,南宫郎署握新兰。” 宋 王安石 《贺杭州蒋密学启》:“伏审拜命徽章,陛荣北省,伏惟庆慰。” 大名(1) 某人的正式名字 (2) 对方名字的敬称 (3) 显赫的名气 二府(1). 汉 代称丞相与御史。《汉书·刘向传》:“今二府奏佞讇不当在位。”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二府,丞相、御史也。”《后汉书·何敞传》:“二府闻 敞 行,皆遣主者随之。” 章炳麟 《秦政记》:“ 武帝 以降,国之辅拂,不任二府。” (2). 宋 代称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志二》:“ 宋 初,循 唐 五代 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宋 王安石 《父制诰》:“践更二府,执国机要。”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建炎 维扬 南渡时,虽甚苍猝,二府犹张盖搭狨坐而出,军民有怀甎狙击 黄 相者。” (3). 明 、 清 两代同知(知府的副职)的俗称。《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我在 安东 做了两年,又到 四川 做了一任知州,转了个二府,今年纔陞到这里。”《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这里的二府就合 茌平 的这位 胡太爷 是儿女亲家。” (4).指大肠小肠。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吾久苦小便白浊,近又大府滑,百药不瘥。取倒黏子嫩叶蒸之,焙燥为末,以酒糊为丸,日吞百餘,二府皆平復。” 失收因遭受灾害而没有收成 今年苹果失收 禾黍(1).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史记·宋微子世家》:“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后汉书·承宫传》:“后与妻子之 蒙阴山 ,肆力耕种,禾黍将孰,人有认之者, 宫 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 宋 曾巩 《送程公闢使江西》诗:“袴襦优足徧里巷,禾黍丰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由草料的恐慌,发生了刍秣的栽培;由刍秣的栽培,更发明了禾黍的种植。” (2).《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閔 宗周 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以“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 唐 许浑 《金陵怀古》诗:“楸梧远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宫。” 宋 苏轼 《南都妙峰亭》诗:“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擒嚭》:“千载 吴 宫皆禾黍。嘆故国已无望。” 清 周实 《重九偕吹万天梅亚希哲夫石子平子诸子过明故宫谒孝陵有作》诗之一:“松楸抱恨依残日,禾黍伤心赋变风。” 渡河通过江河 千里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一例一律;同样 云兴(1).云起。《诗·曹风·候人》“薈兮蔚兮,南山朝隮” 毛 传:“薈、蔚,云兴貌。” 南朝 陈后主 《五言画堂良夜履长在节歌管赋诗迾筵命酒十韵成篇》:“云兴四山霾,风动万籟答。” 唐 韦应物 《答刘西曹》诗:“篇翰如云兴, 京洛 颇优游。” 宋 陆游 《舟中》诗:“云兴山叠见,海近地势坼。” (2).趁时奋起。 晋 陆机 《辨亡论上》:“于时云兴之将带州,飇起之师跨邑。”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奋臂云兴,腾跡虎噬。” 可怜(1) 值得怜悯 露出一副可怜相 (2) 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 可怜的家产 直省指各省,因直属中央,所以又叫直省 文书下行直省。——清· 方苞《狱中杂记》 京畿国都和国都周围的地方 视学京畿。——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种民佃民,租田种的人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恫瘝病痛,疾苦。《书·康诰》:“呜呼,小子 封 ,恫瘝乃身,敬哉。” 孔 传:“恫,痛;瘝,病。治民务除恶政,当如痛病在汝身欲去之,敬行我言!”《后汉书·和帝纪》:“朕寤寐恫矜,思弭忧衅。” 宋 黄庭坚 《送曹子方福建路运判兼简运使张仲谋》诗:“远方不异輦轂下,詔遣中使哀恫鰥。” 清 钮琇 《觚賸·惠士陈言》:“抚绥加诸百 粤 ,恫瘝应未悬殊。”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