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粹老召饮滕王阁遂过徐亭泛舟戏呈粹老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彭汝砺 |
释义 | 原文溪山高下绿参差,终日清风慰所思。 何不并携安石妓,却须一过习家池。 桐孙转影随朱槛,莲子吹香入酒卮。 晓色江湖秋更好,微云恰值雨来时。 诗词问答问:《粹老召饮滕王阁遂过徐亭泛舟戏呈粹老》的作者是谁?答:彭汝砺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参考注释高下指高低、优劣(用于比较双方的水平) 两个人的技术不分高下 参差(1) 不齐 参差荇菜。——《诗·周南·关睢》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早晚相差 参差了三两年 (3) 差池;失误 没半点儿参差 译意参差 (4) 马虎 不敢参差 (5) 关系不融洽 人人不睦,个个参差 终日从早到晚 终日忙忙碌碌 终日而思。——《荀子·劝学》 清风清凉的风 清风徐来 清风明月 所思(1).所思慕的人;所思虑的事。《楚辞·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唐 孟郊 《同年春宴》诗:“幽蘅发空曲,芳杜绵所思。” 明 刘基 《杂诗》:“欲采寄所思,不惮道路远。” (2).泛指思考。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四:“音乐者在有所思有所感的时候,他便连缀若干声音把他的所思所感表达出来!” 不并谓生不同时。竝,“ 并 ”的古字。《楚辞·九章·怀沙》:“古固有不竝兮,岂知其何故?” 王逸 注:“并,俱。” 洪兴祖 补注:“此言圣贤有不并时而生者。” 习家池古迹名。一名 高阳池 。在 湖北 襄阳 岘山 南。《晋书·山简传》:“ 简 镇 襄阳 ,诸 习氏 荆 土豪族,有佳园池, 简 每出游嬉,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 高阳池 。”后多借指园池名胜。 唐 杜甫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之一:“非寻 戴安道 ,似向 习家池 。” 清 赵翼 《西湖咏古》:“不是行都集冠盖,此湖也只 习家池 。”亦省作“ 习池 ”。 唐 杜甫 《初冬》诗:“日有 习池 醉,愁来《梁甫吟》。” 宋 曾巩 《高邮逢人约襄阳之游》诗:“未把迂疎笑 山简 ,更须同上 习池 游。”或省作“习家”。 唐 李商隐 《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兴欲倾燕馆,欢终到 习 家。” 桐孙(1).桐树新生的小枝。 北周 庾信 《咏树》:“枫子留为式,桐孙待作琴。” 唐 周贺 《赠神遘上人》诗:“草履 * 山意存,坐看庭木长桐孙。”后以“桐孙”称美他人子孙。参见“ 孙枝 ”。 (2).指琴。 宋 苏轼 《次韵和王巩》:“知音必无人,坏壁掛桐孙。” 宋 陆游 《杂题》诗之二:“山家贫甚亦支撑,时抚桐孙一再行。” 朱槛红色栏杆。《西京杂记》卷四:“方腾驤而鸣舞,凭朱槛而为欢。” 唐 白居易 《百花亭》诗:“朱槛在空虚,凉风八月初。” 明 孙仁孺 《东郭记·媒妁之言》:“我伤心惨淡,竟自许问咱朱槛。” 莲子莲的乳白色子实,扁椭圆表,具滋补营养作用 酒卮亦作“ 酒巵 ”。盛酒的器皿。 北周 庾信 《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诗:“玉节调笙管,金船代酒巵。”《北史·魏濮阳王顺传》:“以银酒卮容二升许,悬於百步外,命善射者十餘人共射,中者即以赐之。” 宋 王安石 《思王逢原》诗之二:“ 庐山 南堕当书案, 湓水 东来入酒巵。” 郁达夫 《南天酒楼饯别映霞》诗之一:“自剔银灯照酒卮,旗亭风月惹相思。” 晓色拂晓时的天色;晨曦。 唐 虞世南 《和銮舆顿戏下》:“银书含晓色,金輅转晨飇。” 宋 秦观 《满庭芳》词:“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 清 黄鷟来 《秋晓行阧山》诗:“晓色破苍烟,青山入云际。”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凝凝的细露,淡淡的晓色,长林丰草间偶然一阵一阵清风。”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