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题檀玉如意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题檀玉如意原文檀为芝柄玉为朵,巧制由来出梵那。 意已云无如岂有,空原不欠色斯多。 全提固弗容拟议,二谛依然藉揣摩。 即事问当作何说,所期岁美与人和。 诗词问答问:题檀玉如意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七 参考注释由来(1) (2) 事情发生的原因 (3) 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 由来已久 无如无可奈何 今天想回去,无如未买着票 色斯《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见顏色不善则去之。”后因以“色斯”指远遁以避世。《后汉书·左雄传》:“或因罪而引高,或色斯以求名。”《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古人所以或避危乱而不肯入,或色斯而不终日者,虑 巫山 之失火,思芝艾之并焚耳。” 拟议(1) 行动之前的计划、筹划 (2) 草拟 拟议规划 二谛佛教语。指真谛和俗谛。凡随顺世俗,说现象之幻有,为俗谛。凡开示佛法,说理性之真空,为真谛。二谛互相联系,为大乘佛教基本原则之一。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二諦者,一是真諦,一名俗諦。真諦亦名第一义諦,俗諦亦名世諦。真諦、俗諦以定体立名,第一义諦、世諦以褒贬立目。若以次第言説,应云一真諦、二俗諦。” 隋 江总 《建初寺琼法师碑》:“ 老 惊灵籥, 孔 惜逝川。三空莫辨,二諦何詮!” 吕澂 《中国佛教源流略讲》第五讲:“中道联系到二谛,即空是真谛,有是俗谛,二者统一起来而成中道。”参阅《中论·观谛品》。 依然照往常,依旧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揣摩悉心探求 我始终揣摩不透他的意思 即事(1).任事;作事。《史记·封禅书》:“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公乃盛服执笏以入即事。”《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四年》:“枢密使 襄 ,请用步卒穿濠筑障……军民并役,又募飢民以佣,即事五旬而毕。” (2).面对眼前事物。 晋 陶潜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宋 王安石 《乙巳九月登冶城作》诗:“即事有哀伤,山川自如故。”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即事兴情,因而成赋。” (3).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命意·陵阳谓须先命意》:“凡作诗须命终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联,因而成章,如此则意不多属。然古人亦不免如此,如述怀、即事之类,皆先成诗,而后命题者也。” (4).多用为诗词题目。如 唐 杜甫 《草堂即事》诗, 宋 辛弃疾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词, 郭沫若 《南水泉即事》诗等等。 当作见“ 当做 ”。 所期期望。《梁书·王锡传》:“一日见二贤,实副所期。”《南史·蔡约传》:“今用卿为近蕃上佐,想副我所期。” 人和指人心归一,上下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