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山居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释文珦 |
释义 | 山居原文自为山居人,梦寐亦安佚。颇谓龟六藏,全胜兔三窟。 性中信一真,身外无余物。 形谢即示已,谁能问埋骨。 诗词问答问:山居的作者是谁?答:释文珦 参考注释自为(从哲学范畴解释,自为即)自觉,自由(掌握了事物运动规律,按规律办事) 山居(1).居住于山中。《战国策·韩策一》:“ 韩 地险恶,山居,五穀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2).山中的住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贫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寻几味野蔬,少少酬答厚意一番。” 清 姚鼐 《登泰山道里记序》:“比有 岱宗 之游,过访 聂君 山居,迺索其书读之。” 梦寐睡梦;梦中 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三国演义》 安佚安乐舒适。《孟子·尽心下》:“ 孟子 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声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终则遗显号於后世,传土地於子孙,事行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声施於无穷,功烈著而不灭。” 颜师古 注:“佚,乐也。” 唐 韩愈 《上张仆射第二书》:“马之与人,情性殊异。至于筋骸之相束,血气之相持,安佚则适,劳顿则疲者,同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四体之即安佚,人之情也。” 龟六藏见“ 龟藏六 ”。 全胜(1) 全面胜利;完全胜利 (2) 全部获胜 大获全胜 兔三窟“狡兔三窟”之省。比喻藏身的地方多,易于避祸。 宋 苏轼 《过岭》诗之一:“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身外自身之外。 晋 陆机 《豪士赋》序:“心玩居常之安,耳饱从諛之説。岂识乎功在身外,任出才表者哉!”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四:“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清 陆次云 《出门》诗:“堂上有慈亲,身外无昆季。” 无余没有剩下的 一览无余 形谢谓形体死亡。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唐 独孤及 《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随故镜智禅师碑铭》:“道存形谢,遗骨此山。” 埋骨埋葬尸骨。《后汉书·度尚传》:“ 磐 埋骨牢槛,终不虚出,望尘受枉。” 唐 白居易 《题故元少尹集后》诗:“ 龙门 原上土,埋骨不埋名。” 宋 陆游 《出西门》诗:“青山是处可埋骨,白髮向人羞折腰。” 明 方孝孺 《买臣妻墓》诗:“青草池边一故丘,千年埋骨不埋羞。”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