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留题广教安素堂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沈辽 |
释义 | 留题广教安素堂原文佛舍静不喧,求心知有趣。 谁言幽人迹,寂寥为善住。 太师说法地,何为号安素。 安得此粗言,令人起惊悟。 既不起灭定,宜已堕诸数。 不说福德多,冥冥知正度。 念复□饶益,能仁起兹护。 独示医王功,岂为有生故。 伊音究法乐,清言对芳树。 何日敝庐归,过汝穷朝暮。 诗词问答问:留题广教安素堂的作者是谁?答:沈辽 注释1. 押遇韵 2. 四库本作生 参考注释佛舍寺院房舍,佛堂。 唐 元稹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 宋 苏轼 《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诗:“荒凉海南北,佛舍如鸡栖。” 明 袁宏道 《雪中投宿栖隐寺》诗之一:“山门云占断,佛舍雨浇残。” 求心谓玄思冥想,求悟佛理。佛教禅宗认为佛在人心,自省其心性,即可悟道成佛。 宋 苏轼 《海会寺清心堂》诗:“ 南郭子綦 初丧我,西来 达磨 尚求心。” 王十朋 集注引 师民瞻 曰:“ 达磨 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悟道。” 宋 叶适 《赵振文传借琉璃灯铺写山水人物》诗:“坐有求心客,骇目不忍看。” 有趣有兴味,有趣味 一本有趣的书 幽人(1).幽隐之人;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颖达 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后汉书·逸民传序》:“ 光武 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清 顾炎武 《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 (2).指幽居之士。 宋 苏轼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寂寥(1) 空廓 寂寥无人。——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寂静;无人倍伴的,独自一人的 为善犹行善。《书·泰誓中》:“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国语·齐语》:“夫是,故民皆勉为善。”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为善一,为恶均,而祸福异其流,废兴殊其迹。”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劝使为善,诫使勿恶。” 太师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后又指太子太师,即辅导太子之官 说法(1) 指说话所用的词 换个说法,他也许能接受 (2) 说出的想法;看法 “嘴上 * ,办事不牢”是一种不全面的说法 (3) 讲说的方法 何为为什么,何故。《国语·鲁语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江河百谷,从何处生?东流到海,何为不溢?” 唐 韩愈 《琴操·履霜操》:“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向为堂,读书其中,名之曰‘杂庸’。或曰:‘昔 司马相如 卖酒 成都 市,身自涤器,与庸保杂作。子何为其然?’” (1).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稷 ﹞闻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为者邪?’”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子产》:“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孙 何为?’ 子产 曰:‘説也。’” (2).是什么。《后汉书·何进传》:“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 唐 徐夤 《人事》诗:“平生生计何为者?三逕苍苔十亩田。” 安素安于白身。素,谓无官爵。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论》:“然则荣名功业非为不善也,千载一遇,处智之地难也。若夫安素守隐,其於人间之懽,故以易而无累矣。” 令人使人 令人发指 令人兴奋 惊悟吃惊地意识到;受意外的刺激而醒悟 她打了个寒战,才惊悟到这屋里太冷 起灭(1).佛教语。指因缘和合而产生与因缘离散而消灭。 宋 范成大 《请佛阁晚望雪中数十峰如烂银晃耀暑光中》诗:“垒块苍然是九州,大千起灭更悠悠。” 清 黄遵宪 《游潘园感赋》诗:“弹指须臾千载后,几人起灭好楼臺。” 钱仲联 笺注:“《楞严经》:‘起灭无从。’” (2).时隐时现;时有时无。 唐 皇甫曾 《奉陪韦中丞使君游鹤林寺》诗:“寒磬虚空里,孤云起灭间。” 宋 道潜 《次黄子理韵》:“寒炉燃豆萁,光焰时起灭。” 明 沉谦 《二郎神》词:“关山参差,宫闕起灭,长空烟雾。” (3).谓玩弄手段,捏造是非。《元典章·吏部六·书吏》:“县吏暗分乡都,州吏分县,府吏分州,起灭词讼,久占衙门,败坏官事,残害良民。” 明 高攀龙 《三时记》:“止有凶人名 陈所藴 者,工于刀笔,以起灭为事。”《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 福德(1).福分和德行。《北史·元嵩传》:“ 任城康王 大有福德,文武顿出其门。” 清 龚自珍 《壬癸之际胎观三》:“寳应出,福德聚,主天下;宝应不出,福德不聚,主大国。” (2).指福分,福气。《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他有个花枝也似女儿,献在一个奢遮去处,这个女儿不受福德,却跟一个碾玉的待詔逃走了。” 冥冥(1) 不明亮 天色冥冥 杳以冥 冥。——《楚辞·屈原·涉江》 薄暮冥冥。——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指人不明事理 (3) 形容高远;深远 鸿飞冥冥 (4) 迷信的人指有鬼神暗中起作用的境界 正度正当的法度。 汉 荀悦 《申鉴·政体》:“以邪説乱正度。” 三国 魏 嵇康 《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行情性之所宜而合养生之正度。”《晋书·文帝纪》:“兼九伐之弘略,究五兵之正度。” 正朔与度量。《汉书·郊祀志上》:“ 汉 兴已六十餘岁矣,天下艾安,縉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 颜师古 注:“正亦正朔。度,度量也。服色度量,互言之耳。” 饶益(1).富裕。《史记·货殖列传》:“七十子之徒, 赐 最为饶益。”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歙山斗星研》:“色正天碧,细罗文中涵金星七,布列如斗宿状,辅星在焉。因目之为斗星研。 汪 自是家道饶益。” (2).指赢利。 清 曾国藩 《新宁刘君墓碑铭》:“当君初贾异县,颇求饶益,以娱亲心。” (3).使人受利。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广演慈悲,饶益众生。”《敦煌变文汇录·譬喻经变文》:“恨你在生之日,慳贪疾垢,日夜只是算人,无一念饶益之心,只是万般损害。”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你为饶益众生,舍得将自己作践。” 能仁梵语的意译。即 释迦牟尼 。《修行本起经》卷上:“佛告童子,汝却后百刼,当得作佛,名 释迦文 。(原注:汉言 能仁 )……於是 能仁 菩萨以得决言,踊跃欢喜。”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皇矣 能仁 ,抚期命世。”《魏书·释老志》:“所谓佛者,本号 释迦文 者,译言 能仁 ,谓德充道备,堪济万物也。” 唐 陈子昂 《燕然军人画像铭》:“当闻西方之圣有 能仁 者,凶吉之业,各极以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蒋太史》:“只有君亲无报答,生生常自祝 能仁 。”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能仁与仁祠》。 医王医术极精的人。多用以比喻诸佛或高僧等。 唐 陈子昂 《谢药表》:“室殊方丈,同问疾之荣;施等医王,感 能仁 之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寧肯江湖逐舟子,肯从宝地礼医王。医王本慈悯,慈悯怜羣品。” 清 龚自珍 《与江居士笺》:“人小疾痛,医以方药,亦感恩力,况足下教我求无上医王乎?” 有生有生命者,指人类 有生之初。——清· 黄宗羲《原君》 法乐佛教语。谓积德行善、耽味佛法之乐。相对于欲乐而言。《维摩经·菩萨品》:“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復乐五欲乐也。” 晋 法显 《佛国记》:“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 犹法曲。 宋 曾巩 《集贤殿春燕呈诸同舍》诗:“御炉风细麝烟浮,法乐声和酒味柔。” 清言(1).高雅的言论。 晋 陶潜 《咏二疏》:“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唐 章八元 《酬刘员外月下见寄》诗:“独謡闻丽曲,缓步接清言。” 王闿运 《罗季子诔》:“甲寅之秋,常接谈燕,清言相酬,如对琼树。” (2).指 魏 晋 时期 何晏 、 王衍 等崇尚《老》《庄》,摈弃世务,竞谈玄理的风气。 晋 陶潜 《扇上画赞》:“ 郑叟 不合,垂钓川湄,交酌林下,清言究微。”《晋书·郭象传》:“﹝ 郭象 ﹞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 清 姚鼐 《<庄子章义>序》:“余观之,特 正始 以来,所谓清言耳!” 鲁迅 《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晋 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参见“ 清谈 ”、“ 玄谈 ”。 芳树(1).泛指佳木;花木。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三:“芳树垂緑叶,清云自逶迤。”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芳树笼 秦 栈,春流遶 蜀 城。” 明 余思复 《寒食日游焦山》诗:“郭外参差一径斜,乱烟芳树带樵家。” (2).乐府曲名。《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汉铙歌》。 何日哪一天;什么时候。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仲仙 ﹞又吟曰:‘儂别去,泪双流,使我揉断离肠何日休。’” 刘大白 《各各作工》诗:“各各作工,各各作工!什么财东,什么雇佣,一样的人,阶级重重!无人不工,何日成功!” 敝庐破旧的房子。亦作谦辞。《礼记·檀弓下》:“君之臣免於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一:“敝庐何必广,取足蔽牀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序》:“予所居先人之敝庐,西为小圃,有池焉。” 朝暮(1) 清晨和夜晚 (2) 从早到晚;无时无刻 朝暮思念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