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夜雨(四月廿七日)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夜雨(四月廿七日)原文五风十雨吉徵常,五雨尤称夏令祥。 前此虽沾久晴渴,今兹大霈渥膏洋。 爱听檐瓦纷鸣瀑,不寐幮纱峭透凉。 明晓受俘午门御,披衾又复愿宜阳。 诗词问答问:夜雨(四月廿七日)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七 2. 四月廿七日 参考注释五风十雨语出 汉 王充 《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谓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后用以形容风调雨顺。 宋 杨炎正 《水调歌头·呈辛隆兴》词:“不道七州三垒,今岁五风十雨,全是太平时。” 元 萨都剌 《云山图》诗:“清平海宇无风烟,五风十雨歌丰年。” 明 高启 《南州野人为吴邑曾令赋》:“五风十雨和气应,勿遣寸土生蒿芜。” 吉徵1.幸运的征召。《汉书·何并传》:“郡中乱, 王莽 遣使徵 詡 ,官属数百人为设祖道, 詡 据地哭。掾史曰:‘明府吉徵,不宜若此。’” 2.吉祥的征兆。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无吉徵而自宅,以徵假见难可也。”《晋书·刘聪载记》:“ 张氏 梦日入怀,寤而以告, 元海 曰:‘此吉徵也,慎勿言。’”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宁寺》:“﹝ 王元渊 ﹞夜梦著袞衣,倚槐树而立,以为吉徵。” 夏令(1) 夏季 (2) 夏季的节令、气候 前此在此以前 较前此之仳离。——《广东军务记》 不过前此数法。——清· 洪亮吉《治平篇》 今兹(1).今此;现在。《诗·小雅·正月》:“今兹之正,胡然厉矣。”《左传·昭公三年》:“今兹吾又将来贺。” 唐 萧至忠 《陪幸五王宅》诗:“畴昔王门下,今兹制幸晨。” 明 刘基 《郁离子·天地之盗》:“今兹备矣,而民不言,是怨不在口而在腹也。” (2).今年。《左传·僖公十六年》:“今兹 鲁 多大丧,明年 齐 有乱。” 杜预 注:“今兹,此岁。”《后汉书·明帝纪》:“昔岁五穀登衍,今兹蚕麦善收。” 唐 韩愈 《潮州祭神文》之五:“今兹无有水旱雷雨风火疾疫为灾。” 大霈谓皇帝大施恩泽。多指大赦。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俞侍郎执法》:“﹝ 俞澂 ﹞以为 * 於异代,既更开国大霈,犹所不赦,况 亮 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考察破例》:“即 穆宗 登极,大霈言官,无一遗弃。” 檐瓦一种制成比正常尺寸略宽以有助于屋顶末端的砌合的瓦片 明晓(1).明达;精通。《后汉书·方术传下·公沙穆》:“ 穆 明晓占候,乃豫告令百姓徙居高地,故 弘农 人独得免害。”《南史·孔琳之传》:“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后汉 安帝 永初 五年,举列将子孙明晓战阵、任将帅者。” (2).明白;清楚。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记事珠》:“ 开元 中, 张説 为宰相,有人惠 説 一珠,紺色有光,名曰记事珠。或有闕忘之事,则以手持弄此珠,便觉心神开悟,事无巨细,涣然明晓,一无所忘。”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韦津误书死》:“至《段达传》之作 津 没於阵,当亦是言陷没。惟阵字不如《北史》密字之明晓。 温公 遂作为存没之没解,误谓 津 亡於阵,竟书 津 死。” (3).指使明白、知道。 宋 苏辙 《进论·书论》:“及至 汤 武 征伐之际,周旋反覆,自述其用兵之意,以明晓天下。” 受俘封建社会的一种礼仪。旧时封建统治者战争胜利后,先行献俘礼,把所获俘虏献于宗庙社稷,再行受俘礼,由皇帝接受战俘。也叫“受俘馘”。《旧唐书·刘闢传》:“ 闢 入京城,上御 兴安楼 受俘馘。”《清史稿·礼志九》:“翼日,帝御 午门楼 受俘。” 午门宫城的正门 午门会审 又复又,再 又复沿河施放双响。——《广东军务记》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