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枕碧楼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枕碧楼原文三间斋阁两间楼,曲榭相通景各投。 拾级不嫌高可到,开窗恰喜绿方稠。 云来气韵增生动,风过音声解荡流。 淡抹浓妆浑欲滴,遇欣所以异清秋。 诗词问答问:枕碧楼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二 参考注释斋阁亦作“ 斋閤 ”。书房。《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 宋 元嘉 世,诸王入斋閤,得白服帬帽见人主。”《宋史·吕端传》:“ 端 使 高丽 ,暴风折檣,舟人怖恐, 端 读书若在斋閤时。” 明 杨慎 《<石鼓文>序》:“先生歌一首,坿之卷尾,藏之斋阁,以无忘先生之教云。” 清 冯桂芬 《<问径堂印谱>序》:“摹印书有繆篆,篆仅见於 许氏 《<説文>序》中……浸淫至於 元 明 以来,署斋阁,鎸诗词,为用滋广。” 两间谓天地之间。指人间。 唐 韩愈 《原人》:“形於上者谓之天,形於下者谓之地,命於其两间者谓之人。”《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愿彊於为善,益新厥德,使信於诸夏,闻於夷狄者,无曲可议,则至刚可以塞两间,一怒可以安天下矣。” 金 陈赓 《宣宗挽词》:“俭德高千古,鸿勋际两间。” 明 邵璨 《香囊记·潜回》:“那时节立朝纲当辩姦,我这里正气漫漫塞两间。” 鲁迅 《集外集·题<徬徨>诗》:“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徬徨。” 相通彼此沟通;连通;互相通融 两个房间相通 拾级逐级登阶 拾级而上 云来(1).如云飞卷而来。 马总 《意林》卷五引 汉 仲长统 《昌言》:“英辞雨集,妙句云来。” 元 岑士贵 《凌烟阁赋》:“乘舆云来,贵臣于于。” (2).“云孙”、“来孙”的并称。泛指后代。 宋 苏轼 《坤成节功德疏文》之七:“坐俟云来之养,受禄无疆;屡观甲子之周,与民同乐。” 宋 李纲 《谢亲笔札子》:“顾臣煢然衰病,未知图报之所。惟当什袭祕藏,刻之金石,传示云来,使天下后世知圣君不忘旧臣,乐取诸人以为善者。” (3).传说中的仙山 蓬莱山 的别称。 晋 王嘉 《拾遗记·蓬莱山》:“ 蓬莱山 亦名 防丘 ,亦名 云来 。” 气韵文学或艺术上独特的风格;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以气韵胜。——蔡元培《图画》 增生(1).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明 代生员都有月廪,并有一定名额,称廪膳生员。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见《明史·选举志一》。 清 沿袭 明 制。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次 振武 ,邑增生。” (2).生物体某一部分组织的细胞数目增加,体积扩大。例如皮肤经常受摩擦,上皮和结缔组织变厚。如:腰椎增生。 音声(1).乐音;音乐。《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公不好音声,不大为居宅,於诸帅中独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褻。” (2).泛指声音。《列子·杨朱》:“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者,谓之闭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这等夜深,只听得岸上女人音声,好似我 倩女 小姐。” 闻一多 《红烛·红豆》:“听他跳激底音声,这般凄楚!这般清切!” 荡流飘流。 宋 梅尧臣 《苏明允木山》诗:“鱼鳧水射几千山,蠹肌烂随沙荡流。” 曹葆华 《她这一点头》诗:“我伫立台阶,情波荡流。” 浓妆华美的妆饰;浓艳的妆饰 浓妆艳抹 浓妆淡抹总相宜 所以(1) 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因为刻苦训练,所以成绩提高很快 (2) 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当举动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来 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4) 原因;缘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晋 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唐 杜甫 《宿府》诗:“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清 吴谦牧 《谷水歌》:“借问清秋月,先悬第几峰。” 艾芜 《回忆周立波同志》:“一株法国梧桐,披了一身金黄的叶子,送来清秋的景色。”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