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寄讯韩绪仲先生南还兼订罗浮之约·其一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李孙宸 |
释义 | 原文长安三载别,如隔五云间。 此日金门客,秋风又远还。 心情恋丘壑,性字领仙班。 咫尺罗山路,能期杖屦攀。 诗词问答问:《寄讯韩绪仲先生南还兼订罗浮之约·其一》的作者是谁?答:李孙宸 注释1.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参考注释长安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云间松江府的别称。现在上海松江县一带。因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松江府治所在地华亭)对客自称“云间陆士龙”而得名 金门客官宦贵客。 明 唐顺之 《同皇甫子循游横山》诗之二:“幸接 金门 客,相攀桂树荣。” 秋风秋天的风 心情(1) 心神,情绪;兴致,情趣 那种心情又控制了他 (2) 精神状态 一个梦幻者的心情同一个士兵的气质结合在一起 丘壑(1).山陵和溪谷。 宋 王安石 《九井》诗:“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盈虚。” (2).泛指山水幽美的地方。 清 方文 《庐山诗·白鹤观》:“时时过 江 来, 庐山 访丘壑。” (3).乡村;幽僻之地。《北史·魏收传》:“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 宋 苏轼 《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子》:“臣多难早衰,无心进取,得归丘壑以养餘年,其甘如薺。”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游春》:“你既无婚,我亦未娶。即图同居丘壑,以结姻盟。” (4).谓隐逸。 南朝 宋 谢灵运 《斋中读书》诗:“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金 王若虚 《茅先生道院记》:“予世之散人也,才能无取于人,而功名不切于己,虽寄跡市朝,而丘壑之念未尝一日忘。” 清 方文 《访林青仲兄弟》诗之二:“丘壑本繇性,渔樵岂为名。” (5).喻困境。 宋 范仲淹 《进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及乞推恩与弟寘状》:“伏望圣慈,特霑一命……使其幼孤,不堕丘壑,亦天地之造也。” (6).喻深远的意境。 宋 黄庭坚 《题子瞻枯木》诗:“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世祖御笔》:“上以武功定天下,万几之餘,游艺翰墨,时以奎藻颁赐部院大臣,而胸中丘壑又有 荆 、 关 、 倪 、 黄 辈所不到者。”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而观其或亭或臺,或墙或石,或竹或树,半隐半露间,使游人不觉其触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断难下手。” 仙班(1).天上仙人的行列。《云笈七籤》卷一○三:“仙班既退,光明徧彻诸天焉。” 清 陈维崧 《贺新郎·毛卓人示我满江红词数首中多养生家言作此戏柬》词:“我自人间能倔强,碧霄宫,嬾逐仙班走。” (2).指仙人之辈。《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小弟虽年少,浪游江湖,閲人多矣,从不见先生珠辉玉映,真乃天上仙班。” 清 洪昇 《长生殿·情悔》:“祇是奴家恁般业重,敢仍望做 蓬莱 座的仙班?” (3).借指朝班。 宋 黄庭坚 《同子瞻韵和赵伯充团练》诗:“金玉堂中寂寞人,仙班时得共朝真。” 明 王世贞 《武林遇李太仆归省有赠》诗:“ 青门 四明 客,早晚向仙班?” 咫尺(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山路山中小路 山路弯弯 杖屦(1).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礼记·曲礼上》:“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郑玄 注:“撰犹持也。” 孔颖达 疏:“撰杖屨者,则君子自执杖,在坐著屨。”《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詔 復恭 致仕,赐杖屨。” (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唐 杜甫 《咏怀》之二:“南为 祝融 客,勉强亲杖屨,结託老人星, 罗浮 展衰步。” 仇兆鳌 注:“ 卢 注: 衡山 有 祝融峯 , 董鍊师 在焉,故思一亲其杖屨。” 宋 司马光 《祭颖公文》:“承乏諫垣,造请有禁,不亲杖屨,殆将再期,岂意一朝忽为永诀。” (3).拄杖漫步。 唐 杜甫 《祠南夕望》诗:“兴来犹杖屨,目断更云沙。”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盟鸥》词:“先生杖屨无事,一日走千回。” 明 许时泉 《同甲会》:“杖屨问从何处,苍山赤叶林丘。”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