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薪行原文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堪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1-1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诗词问答问:负薪行的作者是谁?答:杜甫 问:负薪行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负薪行是什么体裁?答:乐府 问:杜甫的名句有哪些?答:杜甫名句大全 译文和注释译文 夔州的处女头发都已经斑白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 遭遇了丧乱更嫁不出去,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悲叹。 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里当家,女的出入操劳。 女子背着柴火回来是极为常见的,卖出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和缴纳税务。 到老了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处女打扮,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 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场卖柴,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还要去盐井运盐。 她们终年劳累,面带泪痕,衣单体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下。 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女子天生粗丑,那么这里为什么会有昭君村? 注释 半华:斑白,见得是老处女。 四十五十:是说有的四十岁,有的五十岁。 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土风:当地风俗习惯。重男轻女,故男坐女立。此以下四句是统说一般妇女们,不专指未嫁的老处女。 “应”:一作“男”,“应当门户”:一作“应门当户”。下即写妇女出入操劳的事情。 十犹八九:即十有八九,见得极普遍。 应供给:供给一家生活及缴纳苛捐杂税。 此以下四句:复承前处女而言,因未嫁,故犹结双鬟(这是处女的标志);因穷,故野花山叶与银钗并插。 登危:是说登高山去打柴。 集市门:入市卖柴。 死生射利:不顾死生的去挣点钱。负薪之外,又负盐,所以说兼盐井。 石根:犹山根。 巫山:在长江边巫山县(今重庆巫山)境,属夔州。 昭君: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嫁匈奴。 诗文赏析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暮春,杜甫游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到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这首诗大概是杜甫到夔州后不久所作。杜甫在夔州看到下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和土风民俗,感慨万千,写下了《负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