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石芝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石芝原文还乡未下海中罗,石菌居然致则那。 蒸出叹非如子厚,梦游幻亦异东坡。 芳甘漫拟鸡苏味,斐郁宛同凤尾娑。 何必贱珉镇珍玉,他山原待琢兮磨。 诗词问答问:石芝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五 2. 说文珊瑚生于海本草又称生海中磐石上白如菌一岁变黄二岁变赤此石芝似之岂火树所未变成者耶盖钱陈群所进而非苏东坡折食之物也率尔题句并驿令和之 参考注释还乡返回乡里。《南史·刘之遴传》:“ 武帝 谓曰:‘卿母年德并高,故令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老弟,你这年纪正好给朝廷出力,为什么倒要告退还乡。” 闻一多 《红烛·太阳吟》诗:“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反转方向。乡,通“ 向 ”、“ 嚮 ”。《庄子·渔父》:“顾见 孔子 ,还乡而立。” 下海(1) 出海 初次下海,晕船是难免的 (2) 指业余戏曲演员(票友)成为职业演员 (3) 女子沦落风尘 石菌生在石上的菌类。灵芝的一种。《文选·张衡<西京赋>》:“浸石菌於重涯,濯灵芝以朱柯。” 李善 注引《抱朴子》:“芝有石菌。”《文选·张衡<思玄赋>》:“漱飞泉之沥液兮,咀石菌之流英。” 李善 注:“菌,芝也。《説文》曰:‘石菌,石芝也。’”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岂若流泉甘醴,琼蕊玉英,金丹石菌,紫芝黄精,皆众灵含英,独发奇生,贞香难歇,和气充盈。” 南朝 梁简文帝 《送别》诗:“石菌生悬叶,江槎流卧枝。”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这么重的担子,他居然挑着走了二十里 梦游睡眠中无意识地走动 东坡(1).东边坡地。 唐 苏颋 《先是新昌小园期京兆尹一访兹愿不果率然成章》诗:“寂寞东坡叟,传呼北里人。” 唐 白居易 《东坡种花》诗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2).地名。在 湖北省 黄冈县 憢东。 宋 苏轼 《东坡》诗:“雨洗 东坡 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3). 宋 苏轼 自号 东坡居士 ,因以“东坡”为其别称。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上:“昨 强幼安 来説话,引援甚富。某谓之曰:‘若此者, 六一 语;若此者, 温公 语;若此者, 东坡 语;若此者, 山谷 语; 强幼安 语却在甚处?’”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 东坡 为诗,无非讥切时政,借曰意在爱君,亦从讽諫可也。” 清 吴汝纶 《与杨伯衡论方刘二集书》:“於八家则 望溪 近 欧 曾 ,而 海峰 近 东坡 。”参见“ 东坡居士 ”。 鸡苏草名。即水苏。其叶辛香,可以烹鸡,故名。 宋 苏轼 《石芝》诗:“鏘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如鸡苏。”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水苏》:“其叶辛香,可以煮鸡,故有龙脑、香苏、鸡苏诸名。” 凤尾(1).凤凰的尾羽。引申为秀美的细纹。 唐 李商隐 《无题》诗:“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唐 皮日休 《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石墨一研为凤尾,寒泉半勺是龙鳞。” (2).对科第排尾的美称。 唐 黄滔 《寄翁文尧拾遗》诗:“龙头凤尾前年梦,今日须怜应若神。”自注:“ 滔 卯年冬在 宛陵 梦 文尧 作状头及第。” (3).指凤尾草。 宋 秦观 《和孙莘老游龙洞》:“草隐月崖垂凤尾,风生阴穴带龙腥。” 明 张宁 《方洲杂言》:“草木中耐寒者极多,素馨、车前、凤尾……不可胜纪。” (4).即凤尾竹。亦泛指竹子。 宋 仲殊 《玉楼春》词:“黄梅雨入芭蕉晚,凤尾翠摇双叶短。”《红楼梦》第二六回:“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陈毅 《莫干山纪游词》:“ 莫干 好,遍地是修篁。夹道万竿成緑海,风来凤尾罗拜忙。”参见“ 凤尾竹 ”。 (5).即凤尾蕉。俗称铁树。茎上被覆鳞片,叶生茎顶,长大坚劲,羽状分裂如凤尾,故名。《剪灯馀话·凤尾草记》:“ 祖 中庭植凤尾一株,已百年。生吟啸其侧。”参见“ 凤尾蕉 ”。 (6).即凤尾笺。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四:“书题凤尾仙曹喜,恩浹螭坳学士荣。”参见“ 凤尾牋 ”。 (7).古琴尾部的美称。 南唐 李煜 《书琵琶背》诗:“天香留凤尾,餘煖在檀槽。”《红楼梦》第八九回:“虽不是焦尾枯桐,这鹤山凤尾,还配得齐整;龙池雁足,高下还相宜。” 何必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珍玉(1).宝玉,美玉。《国语·鲁语下》:“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 汉 张衡 《西京赋》:“爰有 蓝田 珍玉,是之自出。”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其土宜五穀,珍玉尤多。” (2).谓保重玉体。《颜氏家藏尺牍·李检讨因笃书》:“新秋餘暑未尽,诸惟珍玉不宣。” 山原山陵与原野。《后汉书·庞参传》:“ 三辅 山原旷远,民庶稀疏,故县丘城,可居者多。” 晋 嵇喜 《答弟叔夜》诗之三:“都邑可优游,何必栖山原。”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四篇四:“此以山原林木为界,一封之,二封之,三封之,作种种界标,实与今人定田界之方法了无差异。”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