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寄何斯举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李彭 |
释义 | 寄何斯举原文传诗句句烂生光,妙手殷红入象床。 本自奉常参定脉,定从儋耳悟神方。 玉花自合归天厩,黄鹄应须下建章。 见说年来真欲隐,转身一路直须强。 诗词问答问:寄何斯举的作者是谁?答:李彭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参考注释诗句诗的句子。亦泛指诗。 唐 韩愈 《和侯协律咏笋》:“ 侯生 来慰我,诗句读惊魂。” 元 萨都剌 《登北固山无传上人小楼》诗:“百年诗句里, 三国 酒杯间。” 郭小川 《把家乡建成天堂》诗:“我的诗句是战鼓。要永远永远催动你们前进。” 生光指日食或月食过程中的一种位置关系,即地球阴影和月亮圆面或月亮阴影和太阳圆面第二次内切,也指发生这种位置关系的时刻。生光发生在食甚之后 妙手技能高超的人 殷红发黑的红色 殷红的血迹 血流殷地。——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象床亦作“ 象牀 ”。象牙装饰的床。《战国策·齐策三》:“ 孟尝君 出行国,至 楚 ,献象床。” 鲍彪 注:“象齿为床。”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紵舞歌辞》之二:“象牀瑶席镇犀渠,雕屏匼匝组帷舒。” 唐 李贺 《恼公》诗:“象床缘素柏,瑶席卷香葱。”《剪灯馀话·洞天花烛记》:“自非女与壻对坐象床,断不能辨其孰为新妇也。” 自奉自己日常生活享用 自奉甚俭 常参(1).群臣每日于前殿朝见皇帝,称常参。 唐 张籍 《早朝寄白舍人严郎中》诗:“常参班里人犹少,待漏房前月欲西。”《新五代史·杂传·李琪》:“ 唐 故事,天子日御殿见羣臣,曰常参。” (2).泛指定期入朝为常参。 宋 梅尧臣 《梦后寄欧阳永叔》诗:“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后属员依一定时间谒见上官亦称常参。 (3).属员依一定时间谒见上官亦称常参。 定从订立合纵的盟约 遂定从于殿上。——《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儋耳(1).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 哀牢 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唐 张说 《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言语不通而心喻矣。”参阅《后汉书·明帝纪》 李贤 注。 (2).古代北方国名。《山海经·大荒北经》:“有 儋耳 之国, 任 姓, 禺号 子,食穀。” (3).古代南方国名。又名 离耳 。 汉 元鼎 六年内属,称 儋耳郡 。在今 海南岛 儋县 。《史记·货殖列传》:“ 九疑 苍梧 以南至 儋耳 者,与 江 南大同俗,而 杨 越 多焉。”《文选·左思<吴都赋>》:“ 儋耳 黑齿 之酋, 金邻 象郡 之渠。” 刘逵 注:“ 儋耳 人鏤其耳匡。” 唐 沉佺期 《初达驩州》诗:“水行 儋耳 国,陆行 雕题 藪。” 宋 苏轼 《桄榔庵铭》:“ 东坡居士 ,謫于 儋耳 。” 清 管抡 《蛮中作》诗:“从来圣世要荒外, 儋耳 龙场 自有人。”《说文·耳部》“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 聸耳国 ” 清 段玉裁 注:“古祇作‘耽’,一变为 聸耳 ,再变则为 儋耳 矣。” 神方(1).神奇的方术。《晋书·艺术传·吴猛》:“﹝ 吴猛 ﹞年四十,邑人 丁义 始授其神方。”《晋书·艺术传论》:“或假灵道诀,或受教神方,遂能厌胜禳灾,隐文彰义。” (2).谓仙方,验方。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指 咸池 而一息,望瑶臺而高骋;匪爽言以自姱,冀神方之可请。” 唐 方干 《题龙瑞观兼呈徐尊师》诗:“世人莫识神方字,仙鸟偏栖药树枝。”《 * 词话》第五四回:“神方得自 蓬莱岛 ,咏诀传从 少室君 。” 老舍 《骆驼祥子》十九:“到 娘娘庙 ,她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 玉花(1).指华丽的花纹装饰。 北周 庾信 《镜赋》:“玉花簟上,金莲帐里。” (2).玉雕的花。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古迹·桐柏宫》:“又 吴越国 王所捨铜像天尊十位……玉花八株,铜三清像,金银字经二百函。” (3).白花。 宋 杨万里 《万安出郭早行》诗:“玉花小朶是山矾,香杀行人只欲颠。” (4).比喻闪烁的光芒。 唐 李贺 《平城下》诗:“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鬢髮。” 王琦 汇解:“玉花,谓剑光明洁有同玉色。” (5).比喻水花。 宋 苏轼 《戏作放鱼》诗:“纵横争看银刀出,瀺灂初惊玉花碎。” 清 查为仁 《莲坡诗话》二六引无名氏诗云:“坐爱春泉响翠微,玉花吹溼薜萝衣。” (6).比喻雪花。 宋 苏舜钦 《小酌》诗:“寒雀喧喧满竹枝,惊风淅沥玉花飞。” 宋 陆游 《九月十六日夜梦觉而有作》诗:“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 元 陈浮 《江天暮雪》诗:“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7).指玉花骢。 唐 杜甫 《丹青引》:“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嚮。” 宋 苏轼 《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 元狩 虎脊聊可友, 开元 玉花何足奇。” 自合(1).自应;本该。 宋 陆游 《落梅》诗之二:“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明 刘基 《孤儿行》:“人生一世为弟兄,同根自合同枯荣。”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之四:“ 倢伃 怨较 昭君 怨,自合清才让 令嫻 。” (2).自然契合。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 归天死的婉辞 那妖精不经打,三五棒便归天了 黄鹄(1).鸟名。《商君书·画策》:“黄鵠之飞,一举千里。”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六:“珠帘绣柱围黄鵠,锦缆牙檣起白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一个将青蛾来燎火,且过眼前;一个见黄鵠而关弓,不知背后。” (2).比喻高才贤士。《文选·屈原<卜居>》:“寧与黄鵠比翼乎?将与鸡鶩争食乎?” 刘良 注:“黄鵠,喻逸士也。” 唐 韩愈 《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黄鵠据其高,众鸟接其卑。” 钱仲联 集释引 陈沆 曰:“黄鵠谓 元稹 、 李绅 也。” 清 曹寅 《赴淮舟行杂诗》之六:“失藪哀鸿叫,摶空黄鵠劳。” (3).指 汉高祖 刘邦 所作《鸿鹄歌》。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 汉高帝 ﹞虽飢渴四皓而不逼也,及太子卑辞致之,以为羽翼,便敬德矫情,惜其大者,发《黄鵠》之悲歌,杜婉妾之覦覬,其珍贤贵隐,如此之至也。”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愿歌《黄鵠》三千岁,移得金茎五百年。” 金一 《文学上之美术观》:“加以《大风》、《黄鵠》、《落叶哀蝉》,或步燕歌,或循骚旨,无詔伶人,自成絶调。” (4). 汉 江都王 建 女 细君 所作之歌。《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 江都王 建 女 细君 )悲愁,自为作歌曰:‘……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鵠兮归故乡。’” 唐 李德裕 《讨回鹘制》:“ 太和公主 居处不同,情义久絶,懐土多畏,亟闻《黄鵠》之歌,失位自伤,寧免緑衣之叹,念其羈苦,常軫朕心。” 唐 杜甫 《留花门》诗:“公主歌《黄鵠》,君王指白日。”后以“黄鵠”指离乡的游子。 明 高启 《甪里村》诗:“紫芝日已老,黄鵠何时还?” (5).据 汉 刘向 《列女传》载: 鲁 陶婴 少寡, 鲁 人闻其义,将求焉。 婴 闻之,乃作歌明己之不更二也。其歌曰:“悲黄鵠之早寡兮七年不双。”后指妇女的守节不嫁和空闺寂寞。 明 汪廷讷 《种玉记·互醋》:“我流落边关,若不回时只恐你终啣黄鵠哀。泪空垂,冷落鸳幃日易西。” 清 陈维崧 《麦秀两岐·为周贞女题词》词:“既许驱金犊,便合歌《黄鵠》。”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早岁吟《黄鵠》,颠连四十春,怀贞心比铁,完节鬢如银。” (6).山名。参见“ 黄鵠山 ”。 应须(1).应当;应该。 唐 杜甫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词:“人物应须天上去,一日君恩三接。”《老残游记》第十回:“你既明白这个道理,应须知道好即是坏,坏即是好,同那月球的明暗,是一个道理。” (2).一应所需。《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以御史中丞 裴冕 兼左庶子, 陇西郡 司马 刘秩 试守右庶子……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於当路自供。” 建章见“ 建章宫 ”。 见说(1).告知,说明。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説来意,并问此是何处。” (2).犹听说。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见説 蚕丛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今日见説,却记得你前年间曾言 苏州 所遇,果非虚话了。” 清 李渔 《蜃中楼·离愁》:“见説红颜薄命,不信今生心儿愿儿果得盈。” 转身转过身子看后面或侧面的东西;转过身来 转身对着门 一路(1) 在整个的行程中;沿路 一路领先 一路奇景。——《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一路逐队而行。——《广东军务记》 (2) 贯穿旅程 一路多保重 (3) 同一类 一路货 (4) 同一方向进行,走同样路 咱们是一路吗? (5) 一起(来、去、走) 我与他一路来的 (6) 一列 成一路纵队齐步走 直须(1).应当;应。 唐 杜秋娘 《金缕衣》诗:“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宋 欧阳修 《朝中措》词:“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宋 王安石 《和王司封会同年》诗:“直须倾倒罇中酒,休惜淋浪座上衣。”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痴绝》:“﹝天下事﹞若復件件认真,争竞何已!故直须以痴趣破之。” (2).竟至于;还要。《三国演义》第五四回:“ 孔明 变色曰:‘ 子敬 好不通理,直须待人开口!’”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