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秋夜次四侄韵五首·其三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刘跂 |
释义 | 秋夜次四侄韵五首·其三原文颢气日且肃,鸣弦此其时。 泠泠矢古音,慷慨不胜悲。 翔飙媚百卉,苦雨何纷披。 曲罢自澄寂,霜气皎冰姿。 诗词问答问:秋夜次四侄韵五首·其三的作者是谁?答:刘跂 注释1. 押支韵 参考注释颢气清新洁白盛大之气。《文选·班固<西都赋>》:“軼埃壒之混浊,鲜顥气之清英。” 张铣 注:“鲜,洁也;顥,白也。言过埃尘之上以承洁白清英之露。” 唐 白居易 《故饶州刺史吴府君神道碑铭》:“每专气入静,不粒食者累岁;顥气充而丹田泽,飘然有出世心。” 宋 邵雍 《秋游》诗之二:“先秋顥气已潜生, 洛 邑方知节候平。”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而二士室处,亦有吸呼,于是生顥气之争,强肺者致胜。” 鸣弦亦作“ 鸣絃 ”。 1.《论语·阳货》:“子在 武城 ,闻弦歌之声。”原谓 子游 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后以“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后汉书·循吏传赞》:“一夫得情,千室鸣弦。” 李贤 注:“一夫谓守长也。千室谓黎庶。言上得化下之情,则其下鸣弦而安乐也。” 宋 曾巩 《送韩玉汝使两浙》诗:“使传东驰下九天,此邦曾屈试鸣弦。” (2).拨动琴弦,使之作响。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援琴鸣弦发清音,短歌微吟不能长。” (3).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 晋 陶潜 《闲情赋》:“仰睇天路,俯促鸣絃。” 南朝 梁简文帝 《戏赠丽人》诗:“但歌聊一曲,鸣弦未息张。” 唐 杨炯 《和郑校仇内省眺瞩思乡怀友》:“頽风暌酌羽,流水旷鸣絃。”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李近楼琵琶》:“《耳谭》载京师瞽者 李近楼 ,籍锦衣千户,善琵琶,能左右手。弹新声古曲,无不絶妙,平生羈愁哀怨,及人己胸中事,皆於鸣弦铁拨发之,令人髮上指,泪交下。” (4).指弓弦。 唐 李白 《秋猎孟诸夜归》诗:“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 其时(1).那时;当时。《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其时, 白敏中 以中书侍郎请告归家, 白居易 新授 杭州 太守,回来赴任。两个都到 遐叔 处贺喜。”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 (2).犹言正当时;正是时候。 徐迟 《牡丹》五:“真抗战,假抗战,他了若指掌。助 纣 为虐,他是不干的,浑水摸鱼,此其时也。” 泠泠(1) 形容清凉;冷清 白露泠泠 (2) 本指流水声。借指清幽的声音 古音(1) 古代的语言及发音 汉语的古音系统 (2) 专指周秦时期的语音 慷慨(1)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慷慨就义 (2) 大方;不吝啬 慷慨解囊 不胜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 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 驴不胜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百卉百草。后亦指百花。《诗·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汉 张衡 《西京赋》:“冰霜惨烈,百卉具零。” 唐 罗隐 《春居》诗:“春风百卉摇,旧国路迢迢。” 宋 张元干 《青玉案·生朝》词:“花王独占春风远。看百卉、芳菲遍。” 清 张潮 《花鸟春秋》:“春王正月,梅放其英於干,与百卉争先,遂夺其魁。” 苦雨久下成灾的雨。《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杜预 注:“霖雨为人所患苦。” 孔颖达 疏:“《诗》云‘以祈甘雨’,此云苦雨。雨水一也,味无甘苦之异养物为甘,害物为苦耳。” 晋 陆机 《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之一:“凄风迕时序,苦雨遂成霖。” 宋 苏轼 《过海》诗:“参横斗落转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郭小川 《昆仑行》诗之一:“ 太行山 的苦雨,早被革命歌声唱断。” 纷披杂乱而散散落落 纷披草树,散乱烟霞。——庾信《枯树赋》 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澄寂清静;静寂。 晋 郭璞 《江赋》:“若乃宇宙澄寂,八风不翔。” 唐 权德舆 《卧病喜惠上人李炼师茅处士见访因以赠》诗:“心源暂澄寂,世故方糺纷。” 霜气(1).刺骨的寒气。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凉风吹沙砾,霜气何皑皑。”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稜稜霜气,蔌蔌风威。” 钱振伦 注:“稜稜,霜气,严冬之貌。” 唐 孟郊 《秋怀》诗:“霜气入病骨,老人身生冰。” 清 郑燮 《弘量上人精舍》诗:“残月半天霜气重,晓鐘鸡唱满 东湖 。” (2).喻刚正威肃之气。《南史·陆慧晓传》:“ 王思远 恒如怀冰,暑月亦有霜气。” 唐 孟郊 《投赠张端公》诗:“嫉邪霜气直,问俗春辞柔。” 宋 苏轼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遗子由》诗之二:“柏臺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璫月向低。” 冰姿淡雅的姿态。 宋 苏轼 《木兰花令·梅花》词:“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金 庞铸 《梨花》诗:“縞袂清无染,冰姿淡不粧。”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